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我国荔枝用杀虫剂登记产品现状及分析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3

摘要:本文从品种结构、农药剂型、药剂毒性、防治对象等方面梳理了我国荔枝用杀虫剂登记情况,发现我国荔枝用杀虫剂存在有效成分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中等毒产品较多、环保剂型较少、登记对象有限等问题.据此,提出了调整杀虫产品登记结构、开展农药登记再评价、推进农药剂型优化、扩增农药登记对象等参考建议,以期为我国荔枝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荔枝 登记杀虫剂 现状 问题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源九次跨膜蛋白TM9SF2基因克隆及其蛋白特征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鸡九次跨膜超家族成员2(chicken transmembrane 9 superfamily 2,chTM9SF2)预测序列设计引物,以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鸡成纤维细胞系DF1和鸡肝癌细胞LMH的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chTM9SF2编码序列,并利用MEGA 7.0、Clustal W、SWISS-MODEL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鸡、鸭、人、鼠等不同物种来源的九次跨膜超家族成员2(transmembrane 9 superfamily 2,TM9SF2)进行遗传进化、同源性、结构域及结构模拟等分析;进而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利用Western blot、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探究chTM9SF2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分别在3类细胞中均可成功获得编码序列一致的chTM9SF2基因,与禽类的同源性最高,且高度保守;该基因能够在DF-1细胞中表达,且主要定位于晚期内体或溶酶体膜.结果表明,成功扩增获得chTM9SF2基因,并在DF-1细胞成功表达,分析其定位于晚期内体或溶酶体膜,为进一步研究chTM9SF2的生理功能及在病原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chTM9SF2 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玉米品种心叶期对草地贪夜蛾抗性评价及不同品种受害后的产量损失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探究鲜食玉米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水平,在田间草地贪夜蛾自然发生条件下对28个不同类型(甜玉米10个、甜糯玉米8个、糯玉米10个)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行了心叶期抗虫性鉴定,研究了不同抗性水平及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产量损失;在室内研究了取食不同品种玉米苗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经鉴定,28个品种中无高抗及抗虫品种,中抗品种12个,感虫品种15个,高感品种1个,分别占鉴定资源总数的42.86%、53.57%和3.57%.28个品种的产量损失为8.30%~40.93%,室内喂饲后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1.29~15.31 d.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产量损失和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甜玉米、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79,甜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不相关.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鲜食玉米 抗虫性 产量损失 发育历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红茶茶多酚可视化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利用高光谱技术实现对英红九号红茶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无损、可视化检测.方法 采集128个红茶光谱数据并进行光谱预处理后,引入蒙特卡罗-高斯分布方法寻找异常样本.经两次异常样本剔除,各模型预测集决定系数r2均有0.2~0.4的大幅提升.为解决大样本模型训练时间长、数据冗余问题,采用连续投影算法进行波长筛选,共得到14个能反映红茶茶多酚含量的特征波长,并比较了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BP神经网路、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PSO-LSSVR)4种模型预测红茶茶多酚含量的精度.最后以最优模型建立茶多酚可视化模型.结果 合理剔除样本并以光谱特征为输入,结合PSO-LSSVR方法建立的模型效果最佳,其校正集决定系数为0.921,预测集决定系数为0.903,预测精度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了茶多酚含量可视化检测.结论 可视化算法有效地反映了红茶茶多酚分布情况,适用于茶叶快速无损检测.

关键词: 红茶 茶多酚 蒙特卡罗-高斯分布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 可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港澳大湾区粮食产业现状、矛盾透视及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广东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为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升级和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有效提升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供应链韧性水平,通过“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视角对大湾区粮食产业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厘清粤港澳大湾区粮食生产的水土光热等禀赋条件及演化变迁,并结合消费、生产、加工、储运对大湾区粮食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耕地面积降幅为5%,其中水田、旱地面积降幅分别为3%和8%;粮食生产集中度不断提升,肇庆、江门、惠州和广州占大湾区稻谷总播种面积比例由2005年的91%提升至2020年的97%。通过分析大湾区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逻辑演化机理,系统解构了“产购储加销”存在的难点与堵点,提出应在大食物观下推进“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内”分工与深化是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施优粮优产、优粮优储、优粮优价、优粮优加,打造品牌价值链;坚持大湾区粮食生产保障一定自给率的底线,以“优粮优产”为基础,大力发展优质食味型水稻,实施与其他稻作主产大省差异化、不对称战略,结合大湾区禀赋条件创新提出“富硒水稻工程”,开展“粮食生产双强”计划;试点中国式粮食全产业链现代化先行区,建立大湾区粮食储备与应急保障中心,立足于“双循环”战略建立大湾区粮食长效安全保障机制。

关键词: 粮食主销区 粤港澳大湾区 粮食全产业链 粮食应急保障 高质量发展 路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病虫害的研究特征与趋势述评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薯病虫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甘薯病虫害研究提供参考,基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知网数据库和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2021年共1648篇甘薯病虫害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表甘薯病虫害文献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和中国;谢逸萍团队和陈书龙团队分别是国内病害和虫害文献发文最多的作者团队,Clark C A团队和Haraguchi D团队分别是国际病害和虫害文献发文最多的作者团队;国际研究机构和团队合作密切,国内研究机构和团队合作较少;Plant Disease和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分别是病害和虫害发文量最高的国际期刊;关键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研究侧重于茎线虫病和甘薯小象甲,英文文献侧重于甘薯病毒病和烟粉虱。针对严重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甘薯病毒病、烟粉虱、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小象甲,以及新近发生的甘薯茎腐病、甘薯基腐病和甘薯根结线虫病等病虫害,开展智慧检测预警、蔓延机制、功能基因挖掘、抗病虫品种选育、精准对靶施药等研究将逐渐成为热点。

关键词: 甘薯 病虫害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19香、南晶香占、二广香占3号、莉香占)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大田栽培条件下早、晚季稻米的加工、外观、蒸煮和食味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与早季相比,晚季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平均降低4.8、2.5、2.4、0.7和0.8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平均提高5.6和0.9个百分点。早晚兼用型水稻加工和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在早、晚季的差异与其灌浆期的温度相关。与早季相比,晚季稻米峰值黏度、崩解值和糊化温度分别平均降低10.7%、19.5%和1.60℃,消减值平均升高32.4%。另外,晚季米饭硬度、黏性、咀嚼性和食味值均整体显著高于早季,平均增幅分别为36.7%、37.1%、37.5%和10.3%。早晚兼用型水稻糊化特性、米饭质构和食味值在早、晚季的差异与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相关。综上,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植时的加工和外观品质、稻米糊化特性、米饭质构和食味值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与灌浆期温度和稻米组分变化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双季稻,特别是“丝苗米”的品种选育、优质栽培及产品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早晚兼用型水稻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蒸煮食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桂醛在水果保鲜中的应用及其包埋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肉桂醛是肉桂等植物精油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一种天然的苯丙烯类含醛化合物,具有优越的抗菌、抗氧化和防止褐变等活性。肉桂醛是国家食品添加剂法规允许使用的生鲜水果防腐保鲜剂,然而水溶性差、挥发性强、自身气味强烈等特性限制了其产业化应用,基于生物聚合物包埋对其进行改性是解决其应用瓶颈的有效途径。该研究简述了国内外关于肉桂醛生物活性、抑菌活性与机制、在水果中的应用、应用局限及包埋递送等方面内容,指出了智能控释是肉桂醛未来载体化技术方向,可基于肉桂醛的醛基与生物大分子的氨基相互作用构建席夫碱结构,实现肉桂醛的酸敏响应释放与抑菌,从而提升肉桂醛的精准保鲜效能。该研究有望为肉桂醛作为天然抑菌剂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以及为生鲜水果采后绿色保鲜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 肉桂醛 包埋 纳米载体 抑菌 水果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对甘薯小象甲的田间防效试验

热带农业科学 2023

摘要:为探索新型 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对甘薯小象甲的防效及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 2021 年在广东省湛江、汕尾和惠州开展了 3 个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 5 和 6 kg/667m2 平均防效分别为 78.56%和 79.05%,与当地常规施药(多药剂联合多次施药)的平均防效 79.22%相当,增产率分别为 6.21%和 7.17%,显著高于当地常规施药的增产率 3.94%,商品薯率也较当地常规施药及空白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因此,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可以作为防治甘薯小象甲的高效低风险农药,在鲜食型甘薯生产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联苯·噻虫嗪 甘薯小象甲 杀虫剂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通过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重要发展路径,推动大湾区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湾区内地九市是广东省水产养殖尤其是淡水养殖的产业集聚优势区,其产值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 49.58%和 42.28%,拥有全省 50%以上的淡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能力突出,是广东池塘养殖的主要区域.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链条完整,总体技术水平较高,水产种苗业占据优势,水产品加工及流通业较为集中.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九市淡水产品加工量、水产品流通和服务业总产值均超过全省的 50%.从产业空间布局上看,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总体呈从西南向东北辐射,江门、佛山分别为大湾区海水、淡水养殖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广州、佛山则是水产苗种极化中心.当前,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还存在育种技术不足、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大、精深加工少、产业监管有待加强、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推动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其基本路径、必要条件和核心动力,即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为基础,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设计、强化人才配给与技术创新,以科技驱动水产养殖现代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并就夯实产业基础、提高监管能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加强产业化数字建设、发挥种苗业优势 6 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 水产养殖 水产苗种 高质量发展 产业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