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节瓜CqCHP1的低温响应分析及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粤广节瓜'为材料,克隆得到基因CqCHP1(编码富含半胱氨酸和组氨酸C1结构域). CqCHP1的开放阅读框为816 bp,编码271个氨基酸残基,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构成,含23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进化树与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CqCHP1和黄瓜Csa_4G297435同源性最高.qRT-PCR分析表明,CqCHP1在节瓜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并受低温显著诱导;苗期和结果期时,CqCHP1在耐冷材料AW66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冷敏材料AW9,但在营养生长期和开花期冷敏材料AW9的表达显著高于耐冷材料AW66.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利用酵母文库进行互作蛋白筛选发现CqCHP1可以与bHLH92在细胞核中互作,且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和荧光素酶互补实验验证了其互作的准确性.
关键词: 节瓜 低温 CHP1蛋白 蛋白互作 bHLH92转录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樱桃番茄绿色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 2023
摘要:樱桃番茄具有营养价值高、颜色艳丽、风味佳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总结了樱桃番茄的绿色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嫁接育苗、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整个栽培过程中提倡施用生物菌肥来达到绿色栽培的目的,为广东省樱桃番茄绿色种植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区市域数据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契机,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影响效应调整其作用路径,可更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法】基于2010—2021年珠三角地区的市域面板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农民收入的动态演进趋势,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结果】研究期内,珠三角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仍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成为重要来源,市域间农民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在扩大,农民收入向高值区扩散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新型城镇化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中经济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最强。然而,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仍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供需不匹配、城乡收入差距大、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结论】建议珠三角各市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时,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坚持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城镇化的农民增收效应最大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民收入 固定效应模型 核密度估计 珠三角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冷链物流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都市农业产业链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支撑。从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和产业空间视角出发,基于全产业链分析大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特点、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大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链条完整,企业数量和规模居于全国前列。“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生鲜电商+冷链宅配”“冷链物流+预制菜”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兴起,将为大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带来新动力。同时大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业也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全程冷链覆盖率低、冷链资源整合度不高、城市限行政策困扰冷链配送、信息化水平不高、全程监管难度大等关键问题。在新形势、新格局下,要充分认识冷链物流在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战略性地位,通过优化冷链物流产业布局,改善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环境,着力补足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突出短板,同时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智慧化、绿色化、标准化发展。
关键词: 冷链物流 产业链 市场需求 发展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水虻武汉株×Bioforte株杂交后代生长性能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目的】为了解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杂种是否具有生长优势,对武汉株与Bioforte株的杂交后代及武汉株、Bioforte株的生长性能差异进行研究。【方法】黑水虻武汉株与Bioforte株经杂交和横交分别获得试验株F和F′,测定和比较F、 F′黑水虻和武汉株、Bioforte株黑水虻的各项生长性能指标,以及羽化时间、产卵时间等性状。【结果】黑水虻F和F′的羽化时间分别为30.3 d、35.3 d,产卵时间分别为36.6 d、40.3d;F的羽化、产卵时间均比武汉株短5 d,均比Bioforte株短9 d;F′的产卵时间比武汉株短1.4 d,羽化时间比Bioforte株短4.0 d,产卵时间比Bioforte株短5.4 d。在饲料利用方面,F、F′、武汉株、Bioforte株黑水虻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9.53%、59.25%、58.05%、58.10%,饲料利用率分别为4.11%、4.58%、3.41%、3.74%,料重比分别为8.58、7.78、10.5、9.05。与武汉株和Bioforte株比较,F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武汉株和Bioforte株,羽化时间及产卵时间均显著低于武汉株和Bioforte株;F′的饲料转化率、表观消化率、饲料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武汉株和Bioforte株,料重比及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武汉株和Bioforte株;F、F′的产卵数、卵块质量、孵化率与武汉株和Bioforte株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黑水虻F、F′均在饲料利用上均优于武汉株与Bioforte株,但蛋白质含量略低于两者;F、F′的产卵数、卵块质量、孵化率均能较好地保持在武汉株和Bioforte株的水平上;F在生长周期上具有优势,其羽化时间与产卵时间均比武汉株与Bioforte株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温度下稻花鸡肉的品质及细菌组成多样性变化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研究了25℃常温、4℃冷藏、0℃冰温贮藏下稻花鸡肉pH值、水分含量、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及感官评价;基于16S rRNA,研究货架期前后鸡肉细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相对丰度.结果表明:结果表明:25℃常温12 h菌落总数和TVB-N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水分含量和pH第12 h后变化趋势极大;4℃冷藏4 d菌落总数超过国家标准规定,TVB-N为13.64 mg/100 g,水分含量和pH第4天后均呈显著性差异;0℃冰温8 d菌落总数为8.90×105 CFU/g,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但TVB-N为15.25 mg/100 g,超过国标限值,水分含量和pH第8天后变化趋势极大.综合各品质指标,三种贮藏温度下货架期分别为12 h、4 d、8 d,感官评分均在可接受范围内.25℃贮藏末期以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多源菌属、泛菌属、肠杆菌科未分类属细菌为主.4℃与0℃贮藏末期优势腐败菌均以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肠杆菌科未分类属为主,但丰度占比有较大差异.不同贮藏温度下稻花鸡肉品质、货架期及细菌群落多样性为研究延长鸡肉保鲜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稻花鸡肉 贮藏温度 菌群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优势腐败菌 品质 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龙病对柑橘叶际微生物组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柑橘叶际微生物组对黄龙病发生的响应规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集柑橘叶片感染黄龙病菌的情况,通过扩增子测序分析法对PCR检测结果为阴性和阳性叶片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比较,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网络分析对黄龙病菌和叶际微生物的相关性进行解析。结果显示,夏季采集的柑橘叶片中黄龙病菌的检出率为7.5%,而到秋季黄龙病菌的检出率上升到32.3%。黄龙病的发生显著改变了柑橘叶际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于细菌类群的丰度也有一定影响;而对叶际真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无显著影响。黄龙病菌与叶际细菌存在普遍的负相关关系,正相关关系相对较少但相关性更强。黄龙病菌可能通过与厌氧棍状菌Anaerotruncus sp.、梭菌Clostridiales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 sp.、毛螺菌Lachnospiraceae sp.和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的负向互作对柑橘叶际整个细菌群落产生负影响。表明黄龙病发生对柑橘叶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影响规律不同,同时黄龙病菌可能通过与几种主要细菌的负向互作来实现对叶际微生物组的影响。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叶际微生物组 细菌 真菌 群落组成 丰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兰‘红美人’×寒兰‘杨贵妃’杂交后代增殖与分化研究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杂交兰‘红美人’×寒兰‘杨贵妃’杂交后代的根状茎为试材,采用L_9(3~4)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6-BA、NAA、TDZ、不同光周期及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根状茎增殖、叶芽分化以及花芽分化的影响,以期探究杂交兰根状茎增殖与分化适合的条件。结果表明:在1.0 g·L~(-1)花宝1号+1.0 g·L~(-1)花宝2号+1.0 mg·L~(-1) TDZ+1.0 mg·L~(-1) NAA+0.1 g·L~(-1)活性炭+40.0 g·L~(-1)蔗糖+7.0 g·L~(-1)琼脂+6.0 g·L~(-1)蛋白胨+40.0 g·L~(-1)香蕉+40.0 g·L~(-1)马铃薯处理中,根状茎的增殖效果最好;光周期12 h/12 h(光照/黑暗)的增殖系数最高,10 h/14 h(光照/黑暗)的生长速度最快;在2.0 g·L~(-1)花宝1号+1.0 g·L~(-1)花宝2号+5.0 mg·L~(-1) 6-BA+1.0 mg·L~(-1) NAA+0.1 g·L~(-1)活性炭+40.0 g·L~(-1)蔗糖+7.0 g·L~(-1)琼脂+6.0 g·L~(-1)蛋白胨+50.0 mg·L~(-1)椰汁的处理中,叶芽分化率最优;在基本培养基MS+5.0 mg·L~(-1) 6-BA+1.0 mg·L~(-1) NAA+0.1 g·L~(-1)活性炭+40.0 g·L~(-1)蔗糖+7.0 g·L~(-1)琼脂+6.0 g·L~(-1)蛋白胨+40.0 g·L~(-1)香蕉+40.0 g·L~(-1)马铃薯的处理中,根状茎产生了花芽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硒累积型水稻耐高硒毒害差异特征研究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硒累积水稻品种耐高硒毒害能力差异特征,本研究设置盆栽试验,以硒高、低累积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硒累积水稻品种在不同硒水平处理(0、0.5、25 mg·kg-1)下生长、生理特性及硒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低浓度硒(0.5 mg·kg-1)能显著提升硒高累积水稻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但对硒低累积水稻提升不明显。高硒水平(25 mg·kg-1)下两个水稻品种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显著降低,但硒低累积水稻降幅更大。施硒显著提高了硒高累积水稻的抗氧化能力,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类胡萝卜素(CAR)含量较不施硒处理分别增加了45.10%、10.30%、35.30%、68.10%、28.90%和26.00%。各施硒处理下,硒高累积水稻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硒低累积水稻。低浓度硒对两个水稻品种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均有提升作用,与不施硒处理相比,硒高累积水稻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了0.02个百分点,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了15.10%,并且高硒水平下硒高累积水稻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均显著高于硒低累积水稻。两种施硒处理对硒高累积水稻硒结合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提升作用且均高于硒低累积水稻。综上,硒高累积水稻在硒胁迫下拥有更强的抗氧化及碳氮代谢能力,同时能将更多的硒与硒结合蛋白结合而减轻其毒害作用,具有更强的耐高硒毒害能力。本研究结果为生产富硒水稻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