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簇中管理技术的研究 Ⅲ、簇中气流对茧丝质的影响
《蚕学通讯 》 1990
摘要:众所周知,簇中保护最关键时期是上簇开始到吐丝终了,而簇中环境条件中对茧丝质影响较大的有温度、湿度、气流、簇具及上簇密度诸因素,1984年曾对簇中各阶段温度对茧丝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就簇中各阶段不同气流因素的变化对蚕营茧、茧丝质及蚕农的经济效益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以求搞清簇中环境条件对茧丝质影响的关键阶段,为生产部门提供提高蚕茧解舒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千家万户蚕农增加茧款收入提出簇中管理技术措施。


抗稻瘟病(Piricula oryzae)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研究
《核农学报 》 1990 CSCD
摘要:用60_Coγ射线15,25和35krad分别处理感稻瘟病水稻品种(系)浙粳66和R_8617,经M_2代稻瘟病区自然诱发筛选,并经后代人工接种鉴定,在M_2代中分别选到抗病变异单株30、34和36株。不同剂量处理后的变异率分别为0.016%、0.019%和0.316%。经M_4代进一步人工接种鉴定,除个别株系抗性较差外,多数变异产生的抗性是可遗传的。用不同稻瘟病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发现,不同抗病突变系的抗谱有较大的差异。


感染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大麦细胞质内含体及细胞器病变的研究
《病毒学杂志 》 1990 CSCD
摘要: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表明,在感染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大麦(品种"早熟3号")叶肉细胞中,液泡周围偶而可看到病毒颗粒束,在发病后期黄化或坏死的叶肉细胞中,可见到散布的病毒颗粒.在所有表现症状的病叶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均可观察到风轮体、束状体、板状集结体以及膜状体等细胞质内含体,未见 卷简体和细胞核内含体.感病初期细胞中,细胞质丰富,核糖体数量增加,内质网肥大,随着病毒症状发喂,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逐渐肿大,外膜破裂直至解体.
关键词: 大麦黄花叶病毒 圆柱状内含体 风轮体 束状体 板状集结体 膜状体


不同温度下~(137)Csγ射线处理水稻种子的诱变效率
《核农学报 》 1990 CSCD
摘要:水稻种子在极低温(-196℃)条件下进行(137)~Csγ射线辐照,然后进行热冲击(65℃)后处理。结果表明,极低温加热冲击处理的辐射防护效应大于极低温处理。在10—50krad剂量范围内,水稻主要性状的突变率,极低温加热冲击组及热冲击组大于常温组,而常温组又大于极低温组;在70—90krad范围内,极低温加热冲击组大于极低温组,其余两组全部死亡。各处理组在最适宜诱变剂量下的突变频率:极低温加热冲击组最高,常温组最低,其余两组居中。
关键词: 水稻 ~(137)Csγ射线 极低温 热冲击 诱变效应


二棱大麦农艺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采用半双列杂交法,将10个二棱大麦亲本配成45个组合。对F_1代及其亲本12个性状的配合力研究表明:除GCA和SCA各1个性状显著外,其余均达极显著水准。GCA较高的性状,反映了亲本基因加性效应较大,易在后代遗传与稳定。选择应从GCA入手,再进行SCA选择。判断组合的优劣,不仅要根据SCA的高低,还要根据双亲的平均表现。最后筛选出了优良亲本及优良组合。


大麦黄花叶病毒机械接种的条件及汁液稳定性的测定
《浙江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本文探讨了提高大麦黄花叶病毒机械接种发病率有关的条件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以0.1M pH7.0磷酸盐缓冲液(含DIECA)1~5倍量,用新鲜或短期冰冻贮存的病株为接种毒源,接种于不完全叶麦苗,在18~20℃,每天光照(50001x以上)10~12h的条件卜,株发病率可达90%。本方法可试用于大麦品种抗黄花叶病的鉴定。同时用机械接种法测定病毒粗汁液的钝化温度为55~60℃,10min,稀释终点为10~(-3),体外保毒期(20℃)约2天。
关键词: 大麦黄花叶病毒 机械接种 钝化温度 稀释终点 体外保毒期


茶尺蠖幼虫上的镰刀茵种及其致病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从浙江省余杭县茶试场、余杭区茶场、杭州市茶试场等地的茶尺蠖幼虫罹病虫体上分离到镰孢属真菌91个分离物,经鉴定属于2个种和1个变种,即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Sheldon),串珠镰孢胶孢变种(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ollenw.et Reink.)和半裸镰孢(F.semitectum Berk et Rav)。前一种分离频率高,是余杭茶尺蠖幼虫真菌流行病的病原优势种。接种试验证明,3种镰刀菌对茶尺蠖幼虫皆有致病性,其中以串珠镰孢致病力最强,串珠镰孢胶孢变种次之,半裸镰孢较弱。主要致病菌——串珠镰孢的杀虫谱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对茶尺蠖、菜青虫、萝卜蚜、桃蚜、红蜡蚧和日本龟蜡蚧均有一定的致病力,但接种家蚕未获得成功。文中还对镰孢属李瑟组的分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茶尺蠖 串珠镰孢 串珠镰孢胶孢变种 半裸镰孢 致病性 寄主新记录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提纯、粒子性质和血清学
《植物病理学报 》 1990 CSCD
摘要:采用冰冻患病小麦叶片,经0.5M磷酸钾缓冲液pH7.0抽提,1/4体积四氯化碳澄清,6%聚乙二醇,3%NaCl和1%Triton X—100沉淀,二次差速离心(含20%蔗糖垫,0.3%Triton X—100).一次10—5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最后经一次超速离心浓缩,成功地获得部分提纯制剂。经电镜观察,可见大量线状病毒粒子,很少有杂质。病毒粒子在中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条件下变形。病毒粒子直径13—14nm.长度250—1800nm,其中在300—400nm,550—700nm之间具有二个主要分布峰。经紫外读数,病毒制剂表现为典型的核蛋白吸收特性.其中OD260/OD244为1.19,OD260/OD280为1.29。病毒粒子外壳蛋白有二个组分,分子量分别约为30kd和27kd。在免疫电镜实验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抗血清不仅均能显著而有效地捕获汁液中的WSSMV粒子,而且还可在粒子外面包上一层厚厚的抗血清外套。


抗生素1835的分离鉴定及其抗鸡球虫病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0
摘要:从刺孢吸水链霉菌桂林亚种1835的发酵物中提取到多醚类抗生素。试验证明对鸡球虫病具有显著的疗效,给药浓度为50、100ppm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0%和90%,并对雏鸡具有9-15%的增重效果。


灌水方式对杂交水稻衰老及生育后期一些生理活性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1990
摘要:对长灌水、间歇灌溉和早断水等灌水方式对杂交水稻衰老和生育后期一些生理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有助于杂交水稻衰老的调节及最佳灌溉方案的建立。结果表明,灌水方式明显影响杂交水稻的衰老。早断水使植株开花后不同时期遭受水分胁迫,不同程度上加速植株生理机能的衰退,使籽粒干物质积累受阻,结实率下降而减产。断水的时间越早,减产越严重。而间歇灌溉由于延缓根系衰老,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延长灌浆时间,提高了结实率,从而提高增产效率,其最终产量比长灌水和早断水分别增7.4%和13.7~28.3%。不同供水状况可能通过对根系中某些氨基酸合成的促进和另一些氨基酸合成的抑制而对上部的衰老进行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