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4815条记录
辐射不育技术防治柑桔大实蝇的效果

核农学报 1990 CSCD

摘要:在贵州省惠水县中联桔园(500亩)中,1987年和1989年分别释放56272头和95320头辐射不育柑桔大实蝇,释放比分别为12.5:1和45:1,使柑桔大实蝇虫果率由常年的5—8%下降到0.005%,防治效果十分显著。测得柑桔大实蝇可飞翔扩散1500米远。

关键词: 辐射不育雄虫 释放比 柑桔大实蝇

不同类型栽培大麦的辐射敏感性

核农学报 1990 CSCD

摘要:用0—40krad~137Cs γ射线照射47个不同类型栽培大麦。结果表明,裸麦的辐射敏感性极显著大于皮麦。不同类型栽培大麦辐射敏感性的次序是:四棱裸大麦>六棱裸大麦>二棱裸大麦>四棱皮大麦>六棱皮大麦>二棱皮大麦。供试品种的敏感性可分为5个类型,即极迟钝型,迟钝型、中间型、敏感型和极敏感型。试验还表明,不同基因型大麦的细胞核体积与辐射敏感性无明显的相关关系,核体积的剂量效应曲线在30krad时出现一个峰值。

关键词: ~(137)Cs γ射线 辐射敏感性 栽培大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实完熟过程中的激素调控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0

摘要:本文评述了果实完熟过程中五大类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尤其是植物激素、完熟基因表达和果实完熟之间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基托布津在水稻上残留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1990

摘要:本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5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在水稻上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其结果:以每亩有效含量70~100克喷药2~3次,最后一次喷药距收期15天,在糙米中甲基托布津残留量均在0.045mg/kg以下,多菌灵均在0.05mg/kg以下,未超出FAO/WHO规定标准(1978年),即甲基托布津在原粮上最高残留限量为0.1mg/kg的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配套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1990

摘要:3年试验结果指出,中棉12号在浙东滨海棉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皮棉亩产超100公斤的6项配套技术的95%置信区间是:播种期(x_1)为4月11日~13日,基肥(棉仁粉)用量(x_2)为40.7~44.0公斤/亩,氮素化肥用量(x_3)为7.53~8.37公斤/亩,盖膜天数(x_4)为102~111天,植株密度(x_5)为5400~5600株/亩,打顶期(x_6)为7月14日~16日。这套数学模型在近2年台风和暴雨频繁发生的条件下,经多点示范,皮棉亩产69.7~94.5公斤,平均为81.1公斤,比对照71.5公斤增产13.43%。在配套技术中,对皮棉增产作用最大的前3项依次是:氮素化肥用量>盖膜天数>基肥用量。氮素化肥用量与籽棉黄花率的相关极显著(r=0.8244~(**));基肥用量对提高产量和纤维整齐度的作用较大(r=0.4410~*)。

关键词: 数学模型 皮棉产量 籽棉黄花率 纤纤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广亲和恢复系ZR_6的筛选和初步利用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1990

摘要:应用粳型的籼粳交品系与国际稻、本省早籼和不育系珍汕97A 杂交,选出城特235、矮台66、ZH_(10)、ZH_(22)、ZH_(23)等5个粳型广亲和系及 ZR_6和 ZH_(13)等2个粳型广亲和恢复系。通过ZR_6的3个籼粳交组合的分析,配合力较好,其杂种一代表现结实率高(76.5~87.2%)、中秆(株高85.5~95.5cm)和早熟(播种至齐穗天数为82~84天)等特性;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平均超亲优势依次为162.4%、69.6%、64.6%和24.3%。IR_(31851)/ZR_6组合的F_2代株高分离呈正态分布,表明 ZR_6带有与籼稻等位的 sd_1半矮生基因,该组合的适宜播种期为6月10日左右。

关键词: 广亲和系 广亲恢系 籼粳杂种 超亲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机械接种的初步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CSCD

摘要:大麦黄花叶病毒的机械接种一般发病率较低,为提高其发病率,我们进行了缓冲液种类、用量,接种源种类,接种时苗龄,按种后苗培育时的温度、光照强度和时数等因素的研究。接种后麦苗在18℃恒温条件下,最早在第7天开始发病,第15—20天病株增加较多,到第30天病株稳定不再增加。(一)缓冲液种类和用量。在强光下,以0.1M pH7.0 PBS(Na_2HPO_4+KH_2PO_4)加0.01M DIEC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测定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浙江农业科学 1990

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campestris pv.oryzicola下称细条病)是国内近年来新上升的水稻主要病害。到目前为止本省有2/3县(市)受害,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有效地阻止该病的蔓延,使病害损失下降到最低限度,我们于1987~1989年展开了以抗病品种为中心的防治技术研究,并对细条病抗性测定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品种抗细条病测定方法,为细条病的抗性鉴定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云金杆菌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

昆虫知识 1990

摘要:基因工程又称基因重组或基因操作,是生物技术领域里一个重要的方面。所谓基因工程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连接到另一种生物的DNA中,使之重新组建。转化体能表达新的性状特性,并能遗传。其主要环节有:1.从基因供体分离目的基因;2.将目的基因插入适当的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效唑浸种控制杂交水稻秧苗徒长及其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浙江农业学报 1990

摘要:多效唑浸种对杂交晚稻秧苗有明显的控制徒长效应。对种子发芽并无不良影响。在本试验浓度(5~100ppm)和浸种时间(6~24h)范围内,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控长效应越明显、并随着秧龄的增长而提高。方差分析表明,多效唑对秧苗的控长效应在各处理浓度和时间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经多重比较(SSR 法)结果表明,除少数低浓度短时间处理外,其他各处理组的15天幼苗均显著或极显著矮于对照。随着多效唑处理浓度的增加、苗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所提高,同工酶谱及扫描图也有量和质的变化,并在 AI 区发现了新的酶带,证实了过氧化物酶与株高有密切的关系。多效唑的控长效应还表现有基因型的差异。本文对最适处理浓度和时间组合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多效唑 杂交水稻 浸种 控制徒长 过氧化物酶活性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