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灌水量对大兴安岭东麓东北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大兴安岭东麓东北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提高东北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本试验共设置5种灌水处理,并对自然降水及灌水量等指标进行监测记录,以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同时结合产量进行相关计算,测得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后测定农艺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东麓玉米田,灌水量为1 500 m3/hm2时,产量最高,为14.55 t/hm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6.7 kg/m3.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玉米田灌水量为1 500 m3/hm2时,较有利于提高东北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牧区生态现状与产业发展思考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9
摘要:内蒙古草原牧区范围广阔,包括33个牧业旗县,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生态牧区、实现牧区现代化是牧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深入分析内蒙古牧区生态本底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畜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从生态因素制约、种养结合等角度,提出牧区现代化发展思路和建设的指标体系,为内蒙古牧区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物检疫样品采集及检疫方法的应用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9
摘要:动物检疫不仅是动物防疫工作的核心部分,也是保证动物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规范的动物检疫可以降低或控制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主要对动物检疫样品的采集原则及检疫方法进行介绍,以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犊牛生长性能、粪样微生物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9
摘要:旨在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对犊牛生长性能、粪样微生物数量、腹泻率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选取3~5月龄犊牛20头,按性别、体重基本一致的原则将犊牛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头犊牛,对照组犊牛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犊牛基础日粮中添加含有酿酒酵母菌、枯草芽胞杆菌和乳酸菌的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喂试验共30 d。记录犊牛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的体重,计算并比较2组犊牛在试验期间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收集犊牛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的粪便样本,检测并比较2组犊牛在饲喂试验前后的粪样微生物数量;记录2组犊牛在试验期间的腹泻情况,计算并比较2组犊牛的腹泻率;试验结束时采集犊牛的血液样本,测定并比较2组犊牛的主要血液指标。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对犊牛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犊牛粪样中乳酸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粪样乳酸菌数达到2.28×10~7 CFU/g,试验组犊牛粪样中大肠菌群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犊牛腹泻率也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犊牛的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能有效改善犊牛肠道菌群并且降低犊牛的腹泻率。
关键词: 复合微生态制剂 犊牛 生长性能 粪样微生物 腹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水灌溉混播人工草牧场划区轮牧模式综述
《饲料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该模式建立以"苜蓿+无芒雀麦+冰草+披碱草"为主的豆禾混播人工草地放牧肉牛(羊),实行夏秋季节划区轮牧、冬春季节舍饲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为期4年的草地建植、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与效益评价,初步总结出适用于我国北方的生态生产兼顾的草牧业创新发展模式.研究表明,该模式草地产量提高了20倍,牧草品质达到一级草水平,草地载畜量增加了10倍,家畜产出率提高40.3%,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探索出了以家庭牧场、种养大户或牧民联户为生产经营主体,适合草原牧区种养结合,草畜平衡的可复制新型生产模式、脱贫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赤谷K1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谷K 1是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优质早熟抗除草剂(烯禾啶)的谷子新品种.2017年在第十二届优质食用粟品鉴会上被评为国家一级优质米.2015年、2016年在赤峰市谷子主产区敖汉旗、松山区、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宁城县、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2年平均产量5692.5 kg·hm-2,较对照九谷11增产7.53%,2018年11月2日通过国家非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谷子(2018)150215.经2年联合鉴定试验,发现该品种适宜在春谷生态区内蒙古赤峰、通辽、呼和浩特,辽宁朝阳、阜新,吉林九台、吉林、长春、双辽、白城,黑龙江哈尔滨,新疆乌鲁木齐、奎屯≥10℃活动积温2650℃以上地区春季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细胞因子表达及损伤程度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体外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对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IL-1β和IL-8的表达及损伤程度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10~5~1×10~9 CFU/mL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奶牛子宫内膜组织进行体外感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两种细菌刺激后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IL-6、IL-1β及IL-8 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并用HE染色法观察两种细菌感染后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显示,1×10~5~1×10~9 CFU/mL大肠杆菌体外感染后,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IL-6、IL-1β和IL-8 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浓度为1×10~5、1×10~6 CFU/mL时,IL-6、IL-1β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感染浓度为1×10~7 CFU/mL时,IL-6、IL-1β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感染浓度为1×10~6 CFU/mL时,IL-8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他感染浓度均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感染1×10~5~1×10~9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时,IL-6、IL-1β及IL-8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相同浓度的大肠杆菌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后,IL-6、IL-1β及IL-8 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P<0.01)。HE切片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感染后仍有部分上皮细胞保留,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上皮细胞全部脱落。本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不同。大肠杆菌感染后,促炎性细胞因子被显著上调,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破坏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程度更加严重。
关键词: 奶牛子宫内膜组织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白介素6(IL-6) 白介素1β(IL-1β) 白介素8(IL-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