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侵染的马铃薯花叶病病原诊断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在浙江宁波发现感病马铃薯植株具有马铃薯花叶病的典型症状,即植株矮化,叶片花叶、皱缩。透射电镜负染色发现,其叶片中含有长度约600~900和400 nm的线状病毒粒子。超薄切片发现,病毒主要集中在叶肉细胞,产生的内含体包括病毒样粒子聚集体、串珠-片层内含体和柱状内含体。串珠-片层内含体代表马铃薯X属特征,柱状内含体代表马铃薯Y属特征,表明可能存在复合侵染,并且2种不同病毒引起的内含体被发现于同一细胞。使用马铃薯Y属病毒通用引物以及针对马铃薯X病毒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测序,明确其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和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复合侵染。
关键词: 马铃薯花叶病 马铃薯X病毒 马铃薯Y病毒 复合侵染 病原诊断


多重PCR测序揭示浙蒲系列瓠瓜优异瓜形与鲜味的基因型基础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观品质和风味品质是瓠瓜育种的重要指标。以浙蒲系列瓠瓜品种为材料,利用多重PCR的方法,检测已知的16个鲜味相关SNPs和37个瓜形相关SNPs。研究表明,浙蒲6号和浙蒲8号均含有4个谷氨酸含量增效等位变异和11个瓜型等位变异;浙蒲1号含有6个谷氨酸含量增效等位变异和1个瓜形等位变异,浙蒲9号含有5个谷氨酸含量增效等位变异和2个瓜形等位变异。试验结果初步揭示了浙蒲系列瓠瓜品种优异外形与鲜味品质的基因型基础,为利用分子标记进一步开展瓠瓜优美瓜形、鲜味品质与其他优良性状的的聚合育种奠定基础。


溶菌酶脂质体对冷藏金鲳鱼保鲜效果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升溶菌酶的脂溶性以及溶菌酶的稳定性,以逆向蒸发法制备溶菌酶脂质体,通过向菜籽色拉油中添加溶菌酶脂质体探究溶菌酶脂质体的脂溶性,以及模拟金鲳鱼体内消化环境探究脂质体对溶菌酶的保护作用,并研究溶菌酶脂质体作为保鲜剂对金鲳鱼的保鲜效果,室温条件下将金鲳鱼浸渍于一定质量浓度梯度的溶菌酶脂质体溶液和溶菌酶溶液,于4℃条件下贮藏,并设立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组。以感官评价得分、p H值、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值、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作为鲜度指标,衡量保鲜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溶菌酶脂质体具有较好的脂溶性,且能够增加溶菌酶的稳定性。在同一贮藏时间,溶菌酶脂质体的保鲜效果要好于溶菌酶溶液处理组和对照组,溶菌酶脂质体能够减缓感官得分的下降速率,抑制菌落总数的增加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和p H值的上升,与溶菌酶溶液以及对照组相比,可将金鲳鱼的货架期延长2~3 d和5~6 d。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南方水稻土有机碳的平衡特征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8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N(施N 375 kg·hm~(-2)),NP(施N375 kg·hm~(-2)、P_2O_5187.5 kg·hm~(-2)),NK(施N 375 kg·hm~(-2)、K_2O 187.5 kg·hm~(-2)),NPK(施N 375 kg·hm~(-2)、P_2O_5187.5 kg·hm~(-2)、K_2O 187.5 kg·hm~(-2)),M(施有机肥22 500 kg·hm~(-2)),M+NPK(施有机肥22 500 kg·hm~(-2)、N 375 kg·hm~(-2)、P_2O_5187.5 kg·hm~(-2)、K_2O 187.5 kg·hm~(-2)),M+1.3NPK(施有机肥22 500 kg·hm~(-2)、N487.5 kg·hm~(-2)、P_2O_5243.75 kg·hm~(-2)、K_2O 243.75 kg·hm~(-2)),研究不同施肥处理12 a间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有机碳的平衡、碳的固定与转化速率,以及土壤有机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时间推进整体呈上升趋势,有机无机肥料配施(M+NPK、M+1.3NPK)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M+NPK、M+1.3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提高17.9%和23.3%。各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平衡均表现为盈余,有机碳平衡和有机碳投入呈线性相关,试验点有机碳平衡每年所需的最低有机碳投入量为1 660 kg·hm~(-2)。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且以M+1.3NPK处理下碳的固定速率最高。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线性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可有效提高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及其固定速率,并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其中,以M+1.3NPK施肥方式效果最佳。


酶/蛋白质与土壤组分界面作用的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矿物、有机质等是土壤重要的固相组分,它们构成了土壤活性界面,调制着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大分子等的迁移转化及生物可给性。土壤酶/蛋白质多吸附于土壤有机质、矿物、有机质-矿物复合物上。综述了酶/蛋白质在界面上的吸附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吸附态酶/蛋白质生物活性、构象的变化,以及构象变化与生物活性的内在关联性,总结了酶/蛋白质与界面作用的主要研究手段,并对分子模拟技术对酶/蛋白质与土壤界面的作用过程与机制、固定化酶作为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材料进行了展望。


QuEChERS-LC-MS/MS测定芹菜中吡虫啉和唑螨酯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芹菜根、茎、叶中吡虫啉、唑螨酯残留的Qu ECh ERS-LC-MS/MS分析方法,采用Qu ECh ERS方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净化,通过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MS)测定样品中吡虫啉、唑螨酯残留。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05~1.00 mg·kg~(-1)时,吡虫啉在芹菜根、茎、叶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15%~103.48%,RSDs为1.40%~9.97%;唑螨酯在芹菜根、茎、叶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35%~100.42%,RSDs为2.01%~6.95%。吡虫啉、唑螨酯的检出限(LODs)分别是0.120、0.015μg·kg~(-1);吡虫啉在芹菜根、茎、叶的定量限(LOQs)分别为1.65、0.87、1.08μg·kg~(-1);唑螨酯在芹菜根、茎、叶的LOQs分别是1.24、0.75、0.78μg·kg~(-1)。该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适合实验室大量样品的检测。
关键词: 芹菜 吡虫啉 唑螨酯 Qu ECh ERS 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


不同炭化温度制备的蚕丝被废弃物生物炭对重金属Cd~(2+)的吸附性能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蚕丝被废弃物为原料,在300、500和700℃高温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制备成3种生物炭(BC300、BC500和BC700).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分析仪等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对溶液中Cd~(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上升,BET比表面积、pH、灰分均增大,生物炭表面形态结构越来越不规则.XRD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获得的生物炭中均含有一定量的方解石,FT-IR光谱图上的峰主要为-OH和方解石典型的吸收峰;pH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不大;Langmuir方程能更好地拟合3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等温过程,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61、52.41和91.07 mg·g-1.3种生物炭对Cd~(2+)吸附过程均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BC700对Cd~(2+)的吸附效果最佳.进一步研究离子浓度及阳离子共存对BC700吸附Cd~(2+)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浓度越高,对Cd~(2+)的吸附抑制越明显;共存阳离子中,Cd~(2+)和Mg~(2+)对Cd~(2+)的吸附抑制更明显,而K~+几乎无影响.因此,以蚕丝被废弃物制备的生物炭作为去除水体中Cd~(2+)的吸附剂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生物炭 蚕丝被废弃物 炭化温度 Cd~(2+) 吸附


杨梅多酚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抑制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AGEs)是美拉德(Maillard)反应的产物之一,是蛋白质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羰基反应形成的一类复杂物质的总称.较多研究表明植物多酚能够很好地抑制AGEs的形成.为了探究杨梅多酚抑制AGEs形成的能力并探讨其抑制机理,建立牛血清蛋白(BSA)-葡萄糖(Glucose)生成AGEs模拟反应体系.以纯度69.24%(DW)的杨梅多酚提取物(BP)为抑制剂,测定反应体系中荧光性AGEs和甲基乙二醛的变化,以及蛋白质羰基、巯基含量变化,·OH诱导生成的AGEs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杨梅多酚在BSA-Glucose模拟反应体系中对荧光性AGEs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效果优于氨基胍和维生素E(P<0.05),与茶多酚相当;杨梅多酚浓度越高对AGEs的抑制作用越强(P<0.05),当其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对荧光性AGEs的抑制率达97.6%.基于模拟体系中重要中间体甲基乙二醛的变化,蛋白质羰基和巯基含量的变化初步明确杨梅多酚对AGEs形成的抑制途径,即杨梅多酚通过清除模拟体系中的羟自由基、甲基乙二醛中间体,以及保护蛋白质巯基,抑制蛋白羰基化,减少蛋白质交联来阻断AGEs的形成.


适宜亚热带地区甜樱桃新品种‘江南红’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南红’是从‘红灯’ב拉宾斯’杂交后代中筛选出的在亚热带地区有经济产量、耐受其气候条件的甜樱桃新品种。果实红色到紫红色,扁球形,平均单果质量7.7g,最大单果质量13.0g。果肉红色、致密,可食率92.8%,总酸9.84 g·kg~(-1),维生素C 68.7 mg·kg~(-1),可溶性固形物17.5%。果实成熟早,甜味浓,风味佳,成年树单株产量15~30 kg。


鲜食大豆对SMV株系SC9的抗性遗传及等位性分析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9是浙江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利用对该株系表现抗病的鲜食大豆材料开心绿宝石、辽02-M03、23037-1、闽豆5号与感病材料浙鲜豆4号、南农1138-2、11W68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分析鲜食大豆抗病品种对株系SC9的抗性遗传及等位性。结果表明:开心绿宝石、辽02-M03、23037-1、闽豆5号与感病材料杂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2群体表现3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表现1抗∶2分离∶1感的分离比例,表明4份抗源材料对SC9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开心绿宝石×辽02-M03的F2群体和F2∶3家系全部表现抗病,表明开心绿宝石与辽02-M03对SC9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而抗抗组合闽豆5号×辽02-M03的F2群体表现15抗∶1感的分离比例,表明闽豆5号与辽02-M03对SC9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