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兽医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1996

摘要:兽医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彭万强(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广州510640)被视为当今世界三大技术革命之一的生物工程技术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已从分子水平上认识遗传物质进而发展到能在分子水平上操纵遗传物质。通过基因工程(又称遗传或DNA体外重组)将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稻飞虱发生区划及防治策略

广东农业科学 1996

摘要:通过分析广东省1986年以来不同地区稻飞虱发生程度的差异及其与气象、地理位置、地形等环境因素关系的基础上,以统计分析和专家经验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将全省稻飞虱发生区划:早造分为粤北重发生区,粤中、粤西中等偏重发生区,粤东中等发生区;晚造分为粤北、粤东中等偏重发生区,粤中、粤西中等发生区。并提出了广东省稻飞虱区域防治策略。

关键词: 稻飞虱;区划;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育秧方式和施肥水平下华南双季早稻秧苗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6

摘要:本试验初步研究了华南双季早稻秧苗于不同育秧方式和施肥水平下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1)旱育秧与湿润育秧秧苗在形态生长上的差异主要在于秧苗的叶片数不同,湿润育秧的出叶速度比旱育秧明显地快.(2)在有机质含量较高通气性能较优良的砂质壤土上进行旱育秧,基肥种类与施肥量在一定范围内时,具5片叶以下的旱育小苗的叶片数和株高无显著差异。(3)播后5天内的出苗率湿润育秧比旱育秧要显著地快而齐,而成秧率则各处理间有高有低,无明显规律可循,这与我们过去报道的结果趋势一致。(4)旱育秧移栽后的发根力比湿润秧要强,这种优势可维持到第9天才消失,再加上白/褐根的比例湿润秧要大,可能是导致旱育秧移栽后根系“爆发力”强、返青活棵快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旱育秧 湿润育秧 出叶速度 发根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性结实荔枝胚胎及果实发育观察

广东农业科学 1996

摘要:具单性结实能力的禾虾串荔枝,经套袋不授粉处理,开花后没有双受精作用发生及胚的发育,进一步证明这是一种自然单性结实现象。单性结实与有性结实比较,果实鲜重及纵横径在开花后的前20天增长相似,开花20天后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关键词: 荔枝;胚胎;单性结实;果实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肢蹄病是母猪被淘汰的主因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1996

摘要:肢蹄病是母猪被淘汰的主因苏堰,吴顺聪(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广州510640)提高母猪繁殖力,减少母猪非正常淘汰是养猪界和兽医工作者极为重视的课题。查清集约化肉猪生产线中母猪淘汰的主因和诱因,就可采取针对性综合措施,充分利用母猪繁殖能力,获取更多健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小菜蛾对苏芸金杆菌的抗性研究

昆虫学报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广东省深圳、东莞、惠阳及博罗等供香港(以下简称供港)菜区小菜蛾对有机化学农药的抗性与广州内销菜区相近或稍高,对Bt杀虫剂的抗性则是供港菜区明显高于广州内销菜区。几种酶抑制剂TPP、SV1及Pb对Bt制剂无明显增效作用,可见小菜蛾对Bt制剂的抗性与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关系不大。用Bt制剂Dipel(大宝)连代选育小菜蛾敏感品系,选育18代,小菜蛾的抗性较选育前提高35倍。该抗性品系小菜蛾对个别菌株Bt及巴丹、杀虫双、速灭杀了、万灵、敌敌畏等无交互抗性,而对昆虫生长调节抑制剂有轻微交互抗性。相反,用巴丹和杀虫双选育出的小菜蛾抗性品系对Dipel仍表现敏感。抗性品系小菜蛾在无触毒条件下饲养,抗性会自然减退,但不同类杀虫剂的抗性减退速率不尽相同。

关键词: 小菜蛾,Bt杀虫剂,抗性选育,交互抗性,增效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水稻塑盘育苗抛秧生产应用效果

广东农业科学 1996

摘要:广东省水稻塑盘育苗抛秧生产应用效果蔡汉雄,梁友强黄庆,李康活(广东省农业厅粮油处广州510500)(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编者按:近几年来,我国水稻抛秧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展,成为世界上抛秧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并将这一技术作为“九五”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早熟优质品种生育特性试验研究

广东科技 1996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稻田轮作蔬菜的耕作制在我省各地区迅速扩展。由于复种指数增加,种植的季节更为紧张,尤其是双季稻的晚稻。为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早熟,更要优质高产。因此本项试验以早熟优质品种为材料,用对比的方法,研究其生育特性,为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鸵鸟常见病及其防治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1996

摘要:鸵鸟常见病及其防治张健,黄承锋,吕敏娜,张玉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广州510640)鸵鸟这一新兴的饲养业,有许多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我省饲养鸵鸟时间不长,一般的鸟场均为新开辟的场地,饲养密度不大,所以在早期较少发生疾病,加上一些人为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杂交F_1代同工酶分析

茶叶科学 1996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技术,对英红一号和乐昌白毛茶、英红九号和黄叶水仙两组正反杂交组合的103株F_1代及其亲本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X)和酯酶(EST)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在杂种F_1代同工酶酶谱中出现了“互补带”和“杂交带”。对利用同工酶进行F_1代早期鉴定、杂种优势预测及杂交组合亲本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利用同工酶预测F_1代中有15株具有杂种优势,其中有3株尤为突出。证明在茶树杂交育种亲本组合的选择中,双亲之间同工酶的差异越大,产生“互补带”和“杂交带”的概率就越大,也越易获得杂种优势。

关键词: 茶树,杂交育种,同工酶,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