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寒地水稻分蘖出生的早晚对该穗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

作物杂志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同一熟期组不同品种和不同熟期组品种出生顺序相同分蘖的空秕率、产量贡献率、着粒密度及穗长变小率等穗部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分蘖出生的延迟 ,水稻品种的穗部经济性状都受到负面的影响。对于同一熟期组的不同品种 ,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产量贡献率、空秕率、着粒密度、穗长变小率 ;不同熟期组的影响顺序是晚熟品种最大、早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最小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分蘖 空秕率 产量贡献率 着粒密度 穗长变小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通径分析研究土壤不同形态硫对有机质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4

摘要: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形态硫对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结果表明 :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诸多硫组分中 ,以全硫为主 ,其次是未知态硫和全硫的共同作用 ,再次是碳键硫和全硫的共同作用 ,脂键硫排在第九位。有机硫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 不同形态硫 有机质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库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土壤通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中国东北地区为对象,采用针对农业土壤碳库和痕量气体排放估算建立的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在建立有关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农业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分县数据库基础上,估算了中国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库储量,为1.27(0.92-1.62)GtC(1015g),平均为C63.57thm-2,是全国C平均值45.38thm-2的1.4倍,并发现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量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北部较高,西南部较低,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经过一年的耕种后,农田土壤碳总的变化量为-22.97(-35.57—-10.37)TgC,变化率为-1.809%,C平均为-1.36thm-2,是全国C平均变化量-0.731thm-2的1.86倍,也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北部减少幅度较大,西南部相对变化不大或有所增加。通过DNDC模型模拟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地区经过耕种土壤碳损失量为0时,初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3gkg-1。这点是土壤碳经过耕种后增加或减少的临界点。并通过情景分析,提出了增加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储量的措施。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农田土壤 碳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温室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4

摘要:参阅了大量国内相关科技文献,结合我国温室园艺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并通过与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对比,详细介绍了我国温室园艺的现状以及目前我国温室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关键词: 温室 园艺生产 果蔬 栽培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黑龙江省小麦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摘要:系统地分析了黑龙江省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成因,以及黑龙江省进行小麦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今后小麦生产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小麦产业结构 调整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霉菌BTW_(41)发酵条件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摘要:木霉菌BTW4 1发酵条件的研究表明 :以糖分为培养基主要成分 ,pH值 5 1和 2 5℃的条件下最有利于木霉菌BTW4 1发酵产生分生孢子。在温、湿度两种条件中 ,温度是决定木霉菌BTW4 1产孢水平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木霉菌 发酵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插秧深度与产量的关系

耕作与栽培 2004

摘要:研究了水稻插不同深度的秧苗对水稻的有效分蘖数、有效分蘖率、结实率以及产量的影响 ;探索最佳的插秧深度及方法 ,最终得到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水稻 插秧深度 有效分蘖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RI与寒地水稻单本植栽培技术的比较分析

中国稻米 2004

摘要: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ystemofRiceIntensification,简称SRI)是一种新的高产栽培方法。关键技术有 :采用小苗、本田单本稀植 ,施有机肥 ,中耕除草 ,节水灌溉 ,间歇性地晒田、露田。寒地水稻单本植栽培法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主持的适合当地生产的研究课题 ,关键技术有 :选用适宜品种 ,使用“最少基本苗”形成的水稻多蘖苗 ,本田单本稀植 ,肥水管理以促为主。通过对SRI及寒地水稻单本植栽培法的比较分析 ,探讨了水稻高产栽培的新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寒地水稻单位产量提供科学的栽培方法。

关键词: 高产 强化栽培 单本植栽培 高分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发育比较及遗传分析

玉米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早熟高油玉米和普通玉米各8个自交系,按Greffing4组配成28个高油杂交组合和28个普通杂交组合的研究,发现早熟高油玉米形态发育与普通玉米相近。遗传分析表明,在两类玉米形态发育进程中,除株高、穗位高外,主要受制于非加性基因效应。

关键词: 高油玉米 普通玉米 生长发育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葡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河北林业科技 200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