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苯并咪唑类药物在鱼类上代谢规律及残留检测研究概况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2
摘要:综述了甲苯咪唑、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奥芬达唑等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鱼类上的代谢规律及残留检测技术,并对这类药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镜鲤体质量和体长的QTL定位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镜鲤(Cyprinus carpio L.)全同胞家系为材料,用940对微卫星(SSR)标记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半同胞家系的分析策略对体质量(BW)和体长(SL)进行QTL定位分析。QTL检测显示:基于父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区间。5个与体质量相关的QTL区间中,1个QTL为95%基因组水平(genome-wide)显著性,位于LG26连锁群,其他4个QTL均为95%染色体水平(chromosome-wide)显著性;3个与体长相关的QTL区间与体质量的QTL区间重叠,其中,1个QTL为99%基因组水平显著性,其余2个QTL均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基于母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11个QTL区间。6个与体质量相关的QTL区间中,1个QTL为99%基因组水平显著性,位于LG26,2个QTL为99%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其余3个QTL均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5个与体长相关的QTL中有4个与体质量QTL区间重叠,其中,1个QTL为99%基因组水平显著性,1个QTL为99%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其余3个QTL均为95%显著性染色体水平。结果表明,在LG26上,存在着与体质量和体长都显著相关的QTL区间,且均达到基因组显著性水平,最小置信区间为3 cM。此QTL结果可以应用于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推动产业发展的模式探讨
《中国渔业经济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论文总结了五种类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成功模式,提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坚持科技创新促发展,并以鲟鱼基地为例分析了示范基地如何突破制约因素,发挥带动示范作用,进而从管理监管部门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产业发展 模式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的同工酶分析
《天津农学院学报 》 2012
摘要:应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2尾大口黑鲈的肌肉、肝脏、肾脏、心脏、眼、脑和鳃等7种组织的12种同工酶及蛋白质进行了检测筛选的预试验。实验认为,肌肉和肝脏的电泳带清晰、可以判别个体基因型的同工酶有7种,分别为AAT、GPI、IDH、LDH、MDH、ME和PGM。依据筛选结果,检测了50尾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40尾佛罗里达亚种肌肉和肝脏组织的7种同工酶,共检测出13个基因座位。除AAT-1*基因座位之外的12个基因座位上两个亚种群体内的个体间无变异,平均杂合度观察值Ho和平均杂合度预期值He均为0。IDH-1*和MDH-1*两个基因座位在两个亚种间有明显差异,佛罗里达亚种均具有*a基因,北方亚种均具有*b基因,可以此鉴定两个亚种。两亚种群体间的Nei遗传距为0.182 3。


关于完善我国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
《科技管理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是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当前我国国家级、省部级和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的考核评估方法和考核指标体系的分析,概述了我国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考核指标设置情况,分析了我国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的若干建议。


加工方式对海带和紫菜中砷及其形态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浸泡、油炸、水煮和烘烤四种加工方式对海带和紫菜中总砷及其形态含量的影响,并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浸泡和水煮都能减少海带和紫菜中总砷和四种砷化合物含量。油炸和高温烘烤影响砷形态和含量的变化:油炸样品中总砷含量减少,DMA、MMA和无机砷含量变化表现出不一致性;除250℃外,其他温度烘烤的样品总砷含量均增加,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无机砷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到250℃时最多增加近3倍,对食用安全性有一定影响;在150℃油炸15min和200℃烘烤的样品中有新的砷化合物生成,其结构和毒性尚难确定。


基于GAM模型对辽河公园水质的研究(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 2012
摘要:基于GAM模型对2006~2011年辽河公园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旨在对大辽河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每年pH值趋于一致;2011年溶解氧明显高于其它年份,且2006年溶解氧达到最低值。就6年的监测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发现,2007年COD浓度较高且高于平均值;然而,溶解氧和COD与氨态氮的变化只有40%的相关。


循环水养殖半滑舌鳎成鱼摄食活动对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的平均养殖密度(15.07±0.22)kg/m3,观测半滑舌鳎的呼吸频率,检测养殖水体中溶氧、氨氮、亚硝酸氮等24 h内摄食和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半滑舌鳎摄食前、后的呼吸频率平均值分别为27.3次/min和34.7次/min,摄食后的呼吸频率显著高于摄食前;(2)投喂前、后2.5 h内,水中溶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摄食2.5 h后,水中溶氧处于稳定的上升趋势;(3)投喂后,氨氮、亚硝酸氮浓度显著增高,2.5 h后达到峰值,随后缓慢降低,在下次投喂前0.5 h达到最低值。说明半滑舌鳎摄食活动对循环水养殖水质的影响呈现规律性,也说明循环水养殖模式可以满足半滑舌鳎对水质的基本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