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恢复系R6547系谱的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分析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程氏指数(Cheng’s index,CHI)法、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法分析杂交稻丰优香占的恢复系R6547系谱材料的籼粳分化。结果表明:亲本的程氏指数变化范围为6~18,偏粳系数(partial japonica coefficient,PJC)为0.13~0.67,2种方法对亲本的籼粳分类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相关分析表明,CHI、PJC与亲本及杂种F1的每穗总粒数、实粒数、产量呈正相关,说明亲本粳稻成分的适度增加是实现杂种F1高产的重要因素。在染色体片段水平上,染色体4、9上的粳稻成分有利于产量优势的形成,同一产量构成因素受多条染色体的粳稻遗传因子影响,同一染色体上的粳稻遗传因子作用于多个产量构成因素。因此,R6547中籼、粳遗传因子比例协调以及物理位置的合理分布是实现杂种优势的关键。


水稻多酚氧化酶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水稻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酚反应是水稻分类的重要依据。控制水稻酚反应的多酚氧化酶基因(PPO)已经克隆,根据其等位基因的DNA序列差异设计了InDel功能标记FMppo-18和FMppo-29。利用这两个标记对45份材料进行了标记基因型分析和酚反应鉴定。结果发现3份普通野生稻为非缺失带型;8份籼稻材料中6份为非缺失带型,而Dular为缺失29 bp带型,龙晴为缺失18bp带型,表明Dular和龙晴分别携带29 bp和18 bp缺失的PPO等位基因;11份粳稻材料中9份携带18 bp缺失的PPO等位基因,2份携带29 bp缺失的PPO等位基因。对23份杂草稻鉴定的结果表明,7份早年发现的杂草稻,即3份江苏省连云港穞稻和4份安徽省怀远、来安、全椒、肥东的塘稻为非缺失带型;而16份近年来发现的杂草稻中14份不缺失,2份表现为18 bp缺失的PPO等位基因,与江苏省大面积推广的栽培粳稻品种携带相同的PPO基因。酚反应结果表明带29 bp或18bp缺失的PPO等位基因的材料酚反应呈阴性,而不缺失的材料酚反应呈阳性。标记基因型与酚反应表现型完全对应。表明这两个功能标记可用于水稻种质资源鉴定、进化研究以及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合作拓宽市场路——戴庄以农富农成功之道
《江苏农村经济 》 2011
摘要:戴庄村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最南端,地处句容、溧阳、溧水三县(市)交界,原是茅山革命老区的一个穷山村。全村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总人口2879人。近年来,该村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条件,积极合理地调整农


多措并举聚要素 发挥优势拓平台
《江苏农村经济 》 2011
摘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集聚全院系统科技力量,围绕设施蔬菜、高效园艺、畜禽养殖等产业,挂钩帮扶14个县(市、区),通过科技人员驻村指导、培育科技示范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培训等多途径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粳稻三系亲本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1个,共配制121个杂交粳稻组合,就粳稻的亲本配合力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不育系间、恢复系间及两者的互作均达极显著,说明杂交粳稻的多数性状是受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组合特殊配合力(SCA)共同决定的,其中抽穗期、茎粗、穗弯曲度、着粒密度、单株穗数、穗总粒数不育系GCA的作用较大,株高、千粒重恢复系GCA的作用较大,结实率、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花量、潜在库容组合SCA的作用较大。就外观品质而言,GCA较SCA重要,并且不育系GCA的作用相对较大,说明优质亲本的选用对优质杂交粳稻的培育至关重要。就蒸煮食用品质而言,不育系GCA的作用相对较小,主要由恢复系GCA和组合SCA所决定。


不同氮源草木灰育苗基质对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不同氮源草木灰育苗基质对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蔬菜之间对基质不同氮源的适应性有所差别,硝态氮对黄瓜、番茄、辣椒幼苗的生长较为有利,在番茄上的效果更为突出;不同氮源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不大,小白菜对不同氮源的适应性较强;黄瓜与辣椒的育苗基质采用25%~50%的铵态氮效果更好。用脱盐草木灰制作的蔬菜育苗基质与市售普通育苗基质相比其育苗效果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