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蕉枯萎病的两种症状类型
《植物保护 》 1989
摘要:香蕉枯萎病是蕉类毁灭性病害,60—70年代在两广局部地区已有发生,近几年在广东中山等地为害龙牙蕉(过山香)、粉蕉严重,限制了这些优良蕉种的发展。1983年以来,在对该病的田间调查中,我们发现表现叶片黄化症状的蕉株,有部分表现叶片倒垂、有部分则表现假茎基部开裂。通过病原


广东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CSCD
摘要:根据广东省大陆小麦生育期间20年的气候资料和29个品种2年生态学试验数据,用计算机以聚类法定量分区,将隶属华南早熟麦区的广东省划归为6个小麦生态亚区。指出各区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控制指标,为小麦生产发展、品种布局及栽培技术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井探讨了小麦生态区划的若干原则、聚类法的应用要求和指标选择依据。


香蕉采后生理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89
摘要:香蕉(Musa acuminata Vwarf Cavendish AAA组)采收后在20~30℃室温下后熟,一般经两周后出现呼吸跃交,呼吸速率从刚采收的20~30mgCO_2·kg~(-1)·h~(-1)(27℃测定)急剧上升至120~150mgCO_2·kg~(-1)·h~(-1),以后下降。末成熟(熟度70~30%)的香蕉含淀粉较高,约10~14%,可溶性糖在1%以下;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淀粉逐渐水解,至完熟时,下降至1%以下,可溶性糖则增至15~18%。淀粉转化与呼吸跃变的高峰期基本同时出现。呼吸高峰过后,含糖量下降。果皮叶绿素含量随果实成熟而下降,从10mg·100g~(-1)下降至3~7mg·100g~(-1)。完熟后期果皮渐变为黄褐色。果肉含水量随果实成熟从76.27%增至81.14%;果肉与果皮的比率则从1.14增至1.81。经保鲜剂处理的香蕉果实,其呼吸跃变的出现以及淀粉的分解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均延迟约7天,呼吸高峰值亦略降低,但对淀粉和糖的最终含量无显著影响。生产上可根据香蕉采后生理特性,使用综合保鲜技术,延缓生理进程,防止病害侵染,以延长果实的寿命。


KLA-5型氨基酸分析仪的改进使用与效果
《氨基酸杂志 》 1988
摘要:日立KLA—5型氨基酸分析仪是七十年代中期日本产品,它具有一定先进性,但与目前日立835—50型、Beckman121MB, D—500型…等先进仪器相比,仍存在分析时间长、成本高等缺点。为充分挖掘原有仪器设备潜力,在原有基础上降低分析成本,几年来,我们从杜径、茚三酮溶剂等方面加以改变以后,既缩短了分析时间,又降低了分析成本,其效果与改进前基本一致。


辐射诱变创造花生优异资源—“辐狮”
《核农学报 》 1988
摘要:花生优异资源“辐狮”是用~(32)P内照射“狮选64”干种子后选育而成,具有矮生,分枝多,叶小、叶厚、叶色浓绿,株型紧凑等特点。用它作杂交亲本直接或间接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种,目前,广东和南方各省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品种大都与“辐狮”有亲缘关系。 经显微观察,“辐狮”与“狮选64”的染色体数均为2n=40,但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辐狮”的染色体有“桥”和落后染色体,花粉有显著差异,而且能够一代代遗传。“辐狮”子叶的酯酶同工酶增加了4A、5A和16A三条酶带,减少了6A、7A两条酶带,而且8A、9A、10A酶带着色深,酶的活性增强。这是由于辐射引起的,说明“辐狮”是“狮选64”的大突变体.


国外花卉害虫研究动态
《世界农业 》 1988
摘要:花卉是欧美、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日本等国的重要栽培作物,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花卉生产主要采用温室栽培,或大棚冷温室栽培。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主要的种类有潜叶蝇(Liriomyza trifolii),棉红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瘿螨(Aculops fuchsiae),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木虱(Psylla uncatoides),蔷薇白蚧(Aulacaspis iosae),棉粉蚧(Phe-


稻米色氨酸测定方法的改进
《氨基酸杂志 》 1988
摘要:色氨酸是动物和人体中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它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第二必需氨基酸。目前测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多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及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水解产物,这种方法需要昂贵的仪器,且在水解过程中色氨酸完全被破坏,尤其是象水稻这些含碳水化合物高的粮食作物,水解时即使采取了添加保护剂的办法,色氨酸的破坏仍是严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