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的茉莉花茶茶叶蛋香气成分测定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叶蛋是一类美味可口、备受欢迎的蛋制品。本研究利用茉莉花茶制作茶叶蛋,通过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研究茶叶蛋香气成分,为提高茶叶蛋风味品质奠定基础。制作的茶叶蛋香气成分包括脂肪烃类(35.7%~49.6%)、醛类(7.8%~12.4%)、苯环化合物(7.2%~9.9%)、醇类(0.3%~4.9%)和含N化合物(0%~2.4%)等,其中脂肪烃类化合物对茶叶蛋香气没有贡献,醛类(壬醛、癸醛、苯乙醛)和含N化合物(氨茴酸甲酯和吲哚)等对茶叶蛋香味的形成有较大贡献。与其他蛋制品相比,可以从茉莉花茶茶叶蛋中检测出苯甲醇、吲哚、氨茴酸甲酯和α-法呢烯四种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表明采用该制备工艺制作的茉莉花茶茶叶蛋,能够有效地将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转移到茶叶蛋中。


树葡萄植株不同部位醇提物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沙巴’树葡萄植株不同部位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探讨生物活性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方法】以‘沙巴’树葡萄植株不同部位为试材,研究其70%(ω)乙醇提取物对DPPH·、·OH、ABTS+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及其多酚和黄酮含量。【结果】树葡萄植株不同部位醇提物多酚与黄酮含量、抗氧化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植株各部位多酚含量(ω,后同)介于1.51~274.72 mg·g~(-1),黄酮含量介于0.66~111.94 mg·g~(-1),嫩叶多酚及黄酮含量最高,果肉最低;3种抗氧化活性体系研究结果均表明,嫩叶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果皮次之,果肉最弱;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也以嫩叶醇提物最强,其次为根和茎,各部位抑制活性均远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抑制α-葡萄糖苷酶能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树葡萄植株不同部位中,嫩叶醇提物多酚及黄酮含量最高,其抗氧化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最强,可用于天然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
关键词: 树葡萄 不同部位 多酚 黄酮 抗氧化 α-葡萄糖苷酶


绞股蓝茶饮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绞股蓝茶饮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基础饲料+蒸馏水)、高脂模型组(高脂饲料+蒸馏水)、6 g/L和9 g/L绞股蓝茶饮组(高脂饲料+6 g/L或9 g/L绞股蓝茶饮),每组10只。用绞股蓝茶饮灌胃65 d后,检测大鼠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和肠道菌群丰度。结果:与高脂模型组相比,6 g/L或9 g/L绞股蓝茶饮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脏甘油三酯(TG)与T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上升(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肠道细菌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和梭菌属XI丰度显著降低(P<0.05),梭菌属XIVa和普氏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拟杆菌属丰度变化不明显。结论 :口服绞股蓝茶饮能够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且可能与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有关。


饥饿对拟环纹豹蛛体内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在室温条件下,探讨不同饥饿时间对拟环纹豹蛛体内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饥饿时间处理的拟环纹豹蛛雌、雄成蛛体内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存在差异。在饥饿初期(雌蛛0~12h、雄蛛0~4h),饥饿处理对拟环纹豹蛛体内的蛋白酶活性起促进作用,雌、雄蛛的蛋白酶活性分别较未饥饿处理上升了36.8%和35.8%,差异显著;而后期起抑制作用,但差异不显著。拟环纹豹蛛雌、雄成蛛体内的脂肪酶活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的趋势。在饥饿的初始阶段(0~4h),饥饿处理对脂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大,雌成蛛的脂肪酶活性较未饥饿处理的脂肪酶活性下降了39.6%,差异显著,雄成蛛的脂肪酶活性较未饥饿处理的脂肪酶活性下降了15.3%,差异不显著,而后期饥饿处理对拟环纹豹蛛雌、雄成蛛的脂肪酶活性影响均不明显。此外,拟环纹豹蛛雌成蛛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各相同饥饿处理时间均高于雄成蛛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


番茄花萼形态多样性、相关性分析及因子模型构建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花萼一直伴随果实的生长、发育及成熟,是花和果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被在花的最外层,对花蕾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本试验以29份不同品种、不同果型的番茄为材料,对其花萼的发育过程、形态指标、相关性及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萼片形态发育过程为闭合、微展、张开、收合、变形、定形,在番茄果实红熟期,萼片形态基本稳定,主要出现平展、上翘、直立、微合、完合、内卷6种,不同品种的番茄萼片数也有所差异,大多数番茄萼片数为2~7片;番茄红熟期萼片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萼片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SESA(37.07%)>SET(23.81%)>SEUD(22.96%)>SEW(21.07%)>SEL(20.25%)>SESC(19.58%)>SEC(1.29%);Pearson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番茄果实红熟期萼片的形状主要由SEW决定,而与SEL、SET、SESA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萼片的卷曲度与上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2),而与其它5个性状都无相关关系,说明SEUD、SEC与SEL、SEW、SET、SESA、SESC性状是相对独立的遗传性状;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萼片形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SEL>SEW>SET>SESA>SESC>SEUD>SEC;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建立的因子数学模型可知,F_1、F_2、F_3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主因子,说明萼片的性状与萼片长、萼片宽、萼片厚和萼片面积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诊断鸭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以及鉴别鹅细小病毒感染鸭群中新发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本研究通过对GenBank登录的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比对分析,根据该病毒5'非编码区基因序列特征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SBDS-GPV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显示,水禽细小病毒特异性引物可以扩增得到约200 bp的目的片段,SBDS-GPV PCR产物能够被SspⅠ酶切为140 bp和60 bp两个片段,番鸭细小病毒与德兹西氏病小鹅瘟病毒则不能被酶切,检出SBDS-GPV DNA的最低浓度为2.28×10~7拷贝/μL。利用该方法对14份疑似SBDS临床样品检测,阳性样本采用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SBDS-GPV PCR-RFLP检测的阳性样本经病毒分离均为SBDS-GPV。上述研究表明,该SBDS-GPV 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为SBDS的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关键词: 短喙矮小综合征 鹅细小病毒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SspⅠ限制性内切酶


20株香菇菌株的ISSR和F-MSAP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和荧光标记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fluorescence-labeled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F-MSAP)分子标记技术对收集到的20株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进行遗传及甲基化多样性分析。ISSR结果表明,8对引物共可扩增出98条稳定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9条,多态性比率为90.82%,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20 4~0.9897。F-MSAP结果表明,15对引物共扩增产生13 487个CCGG位点。在全部检测位点中,半甲基化位点为1 704个,平均半甲基化率12.6%;全甲基化位点为1 865个,平均全甲基化率13.8%。进一步将MSAP数据分为甲基化敏感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polymorphism,MSP)和甲基化不敏感多态性(methylation insensitive polymorphism,MISP)。Mantel检测结果表明,ISSR与MISP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有显著的相关性,但ISSR与MSP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无显著相关性。说明香菇不同株系间广泛存在DNA甲基化多样性,在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禽坦布苏病毒E基因与沙门菌鞭毛保守区的嵌合表达研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PCR方法从禽坦布苏病毒和肠炎沙门菌分别扩增出E基因和鞭毛基因保守片段(Flic AC和Flic DB),随后通过over-lapping PCR方法将Flic AC片段、E基因和Flic DB片段依序串联后获得Flic AC-E-Flic DB目的片段,克隆到p MD18-T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 MD-Flic AC-E-Flic DB,经Bam 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接入p ET-32a载体,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 ET-Flic AC-E-Flic DB。表达质粒转化入感受态细胞BL21(DE3)后,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Flic AC-E-Flic DB嵌合蛋白,Western-blot鉴定证实与预期融合蛋白一致。


15%唑虫酰胺悬浮剂对柑橘木虱田间药效评价
《农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15%唑虫酰胺悬浮剂对柑橘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5%唑虫酰胺悬浮剂37.5、42.86、50.0 mg a.i./kg在药后1、3、7 d的田间防效均达92.3%以上,药后14 d,防效仍保持在90.0%~99.8%,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和持效性,对柑橘无药害。[结论]建议在柑橘新梢抽发期、柑橘木虱若虫初发生时,使用15%唑虫酰胺悬浮剂37.5~50.0 mg a.i./kg喷雾为宜。


甘薯田间杂草安全高效除草剂的筛选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可有效防除甘薯田间杂草且对甘薯生长安全的除草剂,采用茎叶喷雾法在室内测试15种除草剂对甘薯苗的药害作用,筛选出10种对甘薯影响相对较小的除草剂进行甘薯田间杂草防除试验,结果表明25%砜嘧黄隆水分散粒剂90g·hm~(-2)、330g·L~(-1)二甲戊灵乳油1 800mL·hm~(-2)、900g·L~(-1)乙草胺乳油1 050mL·hm~(-2)和960g·L~(-1)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 200mL·hm~(-2)对甘薯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50d对不同杂草鲜重的总防治效果可达82%以上,且对作物较安全。进一步选用这4种除草剂进行甘薯田间杂草防除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900g·L~(-1)乙草胺乳油1 050mL·hm~(-2)和960g·L~(-1)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 200mL·hm~(-2)在福州、龙岩、南宁、湛江的效果均较好,可作为南方甘薯田杂草防除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