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梨树空芽现象调查与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2017年福建梨空芽现象发生总面积达14 951.4hm2,产量损失达5.97万t;空芽现象自花芽开始萌动至显蕾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受害植株花期延长5d以上,其单株花序数、单花序花朵数、单果序结果数与正常植株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减少71.02%、55.07%和53.85%;受害花芽症状表现为无梢无花、有梢无花、有花无梢和有梢少花4种类型;不同品种间空芽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避雨栽培、海拔较低、早期落叶发生重的梨园极显著高于对应梨园。对受害梨园空芽发生情况进行田间定点观测,并进行空芽枝条的室内病原、虫原镜检观察分析,送检鉴定的梨空芽样品中,普遍检出包括拟茎点霉、炭疽菌等多种病原,少量空芽中检出存有植食性跗线螨;空芽现象为近年来南方梨树上出现的一种梨花芽衰败现象,症状因芽受害程度不同表现有4种类型,发生程度因品种、栽培模式、海拔高度、早期落叶轻重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初步分析发生诱因为以拟茎点霉为主的致病菌危害所致。本研究探明梨花芽空芽现象的发生规律,分析可能的诱因,为制定梨空芽的合理防控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显微观察技术研究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释放的影响,并分别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生物化学技术分析亚磷酸钾处理后马铃薯叶片防御基因表达、氧化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24.03μg/mL和5.99μg/mL。接种晚疫病菌并经亚磷酸钾溶液处理的马铃薯叶片防御基因PR1、PR2表达量显著上调,接种8 d时表达量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97~5.12倍;同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酶活性增强,其峰值分别达534.29、281.13和68.84 U/mg,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18~3.52倍;可溶性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峰值(0.85 mg/mL)分别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85倍和3.15倍。表明亚磷酸钾可通过直接抑菌作用和诱导植物产生抗病反应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关键词: 亚磷酸钾 晚疫病病原菌 防御基因 氧化酶活性 可溶性蛋白含量


乌龙江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PCR-DGGE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乌龙江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稀释平板法对湿地土壤可培养真菌数进行测定,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乌龙江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平板计数结果表明,不同时间不同采样点可培养真菌数的变化幅度较小,每克干土中可培养真菌数介于0.13×10~4~8.26×10~4 CFU。真菌18SrDNA的PCR-DGGE图谱显示,每个泳道条带的位置、数目和亮度各有不同,说明不同采样时间不同采样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存在着差异。DGGE图谱条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3月、2009年11月和2010年1月所采集土壤样品的真菌群落多样性较其他时间更为丰富;从采样点来看,真菌群落丰富度则表现为样品L>样品M>样品R。对DGGE主要条带和差异性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后发现,乌龙江湿地土壤主要真菌类群为子囊菌Ascomycota和毛霉菌Mucoromycota。
关键词: 乌龙江湿地 土壤真菌 群落结构 PCR-DGGE 多样性分析


基于IPCC方法的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估算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农用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N_2O的排放量,分析不同排放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总量分别为3.41万、3.35万和3.29万t,2015年和2010年分别比2005年减少3.52%和1.76%;与2005年相比,2015年和2010年农用地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7%和1.00%,畜禽养殖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67%和7.14%。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提出:农用地N_2O排放受作物品种、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措施以及人口因素等影响,其减排的关键是减少氮肥施用量;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N_2O排放量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从源头上实现畜牧业的清洁生产。
关键词: 农业活动 N2O排放 IPCC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 福建省


沙梨新品种"新玉"与"晚翠"区域适应性研究初报
《中国南方果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分别以当地主栽早熟梨品种"翠冠"和中熟梨品种"黄花"为对照,在福建省建宁县建立区试园,对引进的早熟梨新品种"新玉"、中熟梨新品种"晚翠"进行区试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新玉果实成熟于7月5-8日,单果质量317.8g,极显著大于翠冠,外观综合评价优于翠冠;果汁、风味、类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翠冠均无明显差异,品质综合评价均为上,作为早熟梨品种具有较大市场空间,但易感染叶部病害,早期落叶发生程度较重,持续丰产性较差,宜在海拔较高的区域科学发展种植.晚翠单果质量达378.9g,极显著大于黄花,外观综合评价与当地主栽中熟梨品种黄花相当;果汁特多,果肉松脆,风味甜,品质综合评价为上,优于黄花,且树势强壮,成枝力较高,中、长果枝结果能力和果台副梢连续结果能力均强,并较抗叶部病害,不易发生发生早期落叶现象,早结性与持续丰产性好,可在黄花梨产区作为更新换代品种加以推广种植.


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对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长期宿根连作会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营养不平衡、根际土壤微生态结构恶化.研究生物质炭、羊粪对宿根连作茶树生长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宿根连作茶树土壤环境的调节效果,可为宿根连作茶园土壤微生态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宿根连作20年的茶园土壤为对象,利用Biolog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施用生物质炭(40 t·hm~(-2))和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对连作茶树产量和品质、土壤化学性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羊粪1年后酸化茶园土壤的p H和土壤养分显著提高,并提高了茶叶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生物质炭、羊粪替代部分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对胺类、碳水化合物和聚合物的相对利用有所增加.生物质炭和羊粪处理的根际土壤总PLFA含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20.9%和47.5%,羊粪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总饱和/总单一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生物质炭和羊粪可改善茶园土壤酸化状况和土壤肥力,对宿根连作茶树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两种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微生物量、提高了多样性指数、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施用生物质炭和羊粪可作为调节宿根连作茶园根际土壤微生态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茶树 宿根连作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磷脂脂肪酸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水稻温敏核不育系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是两系法杂交稻选育的关键环节。温敏不育基因tms5在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通过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突变可育水稻品种的TMS5基因,可以快速选育水稻温敏型两系不育系。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构建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TMS502,转化优良中间材料GH89获得10株T0代转基因苗,有6株产生了插入或缺失突变,其中纯合突变株tms5-1和双等位突变株tms5-4在T0代就表现出温敏不育特征;T1代非转基因单株中共有4种纯合突变基因型,突变类型与T0代检测结果一致,并未产生新的突变;T2代tms5不育系材料的温敏不育起点温度约为24℃,符合水稻两系不育系选育要求。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水稻两系不育系的有效性,所创制的不育系可供进一步选育利用。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两系不育系 基因 CRISPR/Cas9 tms5


莲雾转录组SSR信息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Bl.)Merr.et Perry]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87 538条Unigene。利用MISA软件搜索1 kb以上的21 153条Unigene,共检测出11 641个SSR位点,分布于8 115条Unigene中,出现频率为55.03%,平均分布距离为4.08 kb。优势重复基序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SSR的43.44%、30.98%和24.38%。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中以AG/CT为优势重复基元,占总位点的26.99%,三核苷酸重复基元以CCG/CGG为主。利用Primer 3.0共设计出25 734对SSR引物。从94对有效扩增引物中随机选择35对引物,对30个莲雾种质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其中25对(占71.43%)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30份供试材料分为2类。利用莲雾转录组数据进行SSR标记开发能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可为莲雾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更丰富可靠的标记选择。


莲雾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和验证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莲雾果实品质不稳定和冬季低温寒害是生产上的两大问题,筛选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以便开展莲雾品质形成和低温胁迫响应分子机制研究。【方法】以‘紫红’‘黑珍珠’‘翡翠’3个莲雾品种为材料,利用qRT-PCR检测7个候选内参基因ACT-7、GAPDH、UBQ、α-TUB、CYP20-1、EF-2和APRT-5在果实发育和低温胁迫时的表达水平,通过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进行基因稳定性评价。【结果】不同软件分析结果不同,geNorm、NormFinder和RefFinder结果相似,果肉发育过程、果皮发育过程、低温胁迫下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分别是ACT-7、α-TUB和CYP20-1,BestKeeper则显示UBQ为表达最稳定的基因。用筛选的内参基因α-TUB和UBQ分析莲雾花青苷合成途径中F3H基因的表达,2者表达规律较一致。【结论】莲雾果肉发育过程、果皮发育过程、低温胁迫下最适的内参基因数分别为4个(ACT-7、GAPDH、UBQ、α-TUB)、2个(α-TUB、UBQ)和2个(CYP20-1、UBQ)。


黑白花兔与福建黄兔生长发育及肉质特性的比较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随机选择36只黑白花兔和32只福建黄兔作为试验动物,对2个家兔种群早期生长发育、饲料转化率、屠宰性能和肉质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黑白花兔不同日龄体重均低于福建黄兔;黑白花兔在生长后期(62~90日龄)饲料转化率极显著低于福建黄兔(P<0.01);黑白花兔90日龄屠宰全净膛率与福建黄兔差异不显著(P>0.05),其半净膛率比福建黄兔多1.57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背最长肌pH值、剪切力、滴水损失和后大腿肌熟肉率黑白花兔与福建黄兔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黑白花兔也具有较好的肌肉品质,但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