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时期放梢和不同生长阶段喷施多效唑对福建地区爱文杧果成花着果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调查了福建地区爱文杧果在9月上旬至11月下旬3个月内不同时期放梢对结果枝成花着果的影响,分析了结果枝的矿质营养状况,研究了在嫩梢期、转绿期、老熟期3个不同生长阶段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PP333)控、放梢效果及其对成花着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爱文杧果结果枝适宜放梢期范围较大,除当年气候条件能直接影响爱文杧果成花和着果外,结果枝的长度、粗度、叶片数和叶片矿质营养状况也是影响成花和着果的重要因素,在正常年份爱文杧果放梢期最好在9月下旬,这个时期放梢结果枝最长,叶片N元素含量最高,现穗率达100%,平均单枝挂果数最多。多效唑处理时间早、浓度低有利于杧果提早开花,而处理的时间迟、浓度高则比对照延迟开花。在嫩梢期多效唑低质量浓度处理效果优于高质量浓度处理;老熟期则相反,多效唑低质量浓度处理效果低于高质量浓度处理。


利用CRISPR/Cas9系统创制水稻品种GW2基因的突变体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培育具有育种价值的GW2基因编辑的水稻优异新品种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13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对粒质量基因(GW2)进行定向性状改良,通过农杆菌转化创制出一批无T-DNA元件的水稻非转基因GW2突变纯合株系.结果表明:13份T0 代水稻转基因中,有28.0%~59.1%植株的GW2基因发生了突变,纯合突变株数量占总突变株数量的35.0%,双等位突变株数量占总突变株数量的14.2%,杂合突变株数量占总突变株数量的50.8%.此外,不同水稻品种发生的突变类型也略有不同.对13份T2代非转基因水稻GW2突变纯合株进行千粒质量性状的考种分析.与对应的野生型亲本品种相比,纯合突变水稻植株的千粒质量显著提高10.81%~58.22%.本研究结果极大地丰富了GW2的突变类型,为不同水稻品种的高产稳产创造了重要的种质资源,同时也为利用基因编辑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有价值的育种信息.
关键词: 水稻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粒质量 GW2基因 突变


高海拔牛粪的堆肥发酵对其营养成分、微生物组成及耐药性基因ARG丰度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高海拔地区畜牧业发展迅速,牲畜粪污排放日渐增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威胁。因高海拔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如海拔高、气候寒冷和昼夜温差大等,导致高海拔地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较难实现。因此,高海拔地区选择适宜当地条件的粪污处理模式是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关键。本研究将复合微生物添加至粪污混合物,再应用智能化膜系统的堆肥方式,以期揭示复合微生物及智能化膜对牛粪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及相关耐药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的智能化膜堆肥发酵后明显提高牛粪有效钾含量。此外,16S测序结果表明,与当地的存储牛粪(NF)、土壤(LL)和新鲜牦牛粪(MN)相比,堆肥发酵后牛粪中噬几丁质菌、鞘氨醇杆菌等的丰度明显上调,而不动杆菌、金黄杆菌和波波杆菌等出现明显下调。16S基因组检测结果表明,堆肥发酵后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下降,qPCR结果证实,其中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D和qnrS,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W出现明显下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的智能化膜堆肥发酵后明显提高,5-羟戊二酸、D-阿尔法氨基丁酸、磷脂酰乙醇胺和卵磷脂等的含量。本研究结果为高海拔牛粪资源化利用推进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控制耐药性基因ARG传播提供了依据。


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鳗弧菌感染花鲈的致病性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毒力因子溶血素对鳗弧菌感染花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验以花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花鲈幼鱼分别注射5.0×10~5 CFU鳗弧菌野生株和缺失株△vah1-vah4-rtxA,评估了溶血相关基因缺失对花鲈的感染能力、花鲈各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以及免疫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花鲈感染野生株后的LD50为2.103×10~5 CFU/mL,感染缺失株△vah1-vah4-rtxA后LD50为1.837×10~6 CFU/mL,溶血相关基因缺失使鳗弧菌毒性降到原来的11.44%;鳗弧菌主要定植在花鲈的肠道和鳃中,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鳗弧菌在花鲈体内的定植能力,同时降低对鳃和肠道的损伤程度;转录组分析表明vah1、vah4和rtxA缺失后,头肾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造血细胞谱系、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黏附分子、肠道免疫网络的IgA生产等免疫通路,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表达水平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了鳗弧菌感染花鲈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鳗弧菌的致病机制,并为开发花鲈抗弧菌免疫增强剂或减毒疫苗提供依据。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遗传解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蒸煮食味品质逐渐成为水稻育种家的重要育种目标与工作难点。对稻米蒸熟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探索基于优异单倍型组合是改善、提升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基础。考察收集的199份华南优质稻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碱消值、食味值、蒸煮食味值等5个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覆盖深度20×)所得4 818 70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定位到显著性位点342个,其中5个为已克隆的与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QTL,包括调节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Du3、Flo2、OsSSI、Wx与控制稻米糊化温度的主效基因ALK。针对极显著关联的ALK与Wx基因功能变异位点,结合水稻基因组序列变异数据库RiceVarMap开展功能单倍型分析,发现Wx基因的Hap2(T)、ALK基因的Hap3(CAC)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研究结果可为利用优质单倍型组合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蒸煮食味品质 全基因组 关联分析 单倍型 遗传解析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多花黄精多糖工艺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响应面法和超声波辅助法优化多花黄精多糖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 Design方法,以提取物中多糖的含量作为评估指标,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显示,超声功率对多花黄精多糖含量影响有显著影响,液料比、超声波时间、超声波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多花黄精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 mL/g、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151 W,超声温度59℃,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多花黄精多糖含量可达(16.67±0.53)%,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30 mg/mL的多花黄精多糖对DPPH·的清除率为(61.35±0.96)%,对ABTS+·的清除率为(97.58±0.70)%。因此,基于对多花黄精多糖的超声辅助进行响应面优化的提取工艺可靠、提取率高,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多花黄精提供依据。


长期施用炭基有机肥对土壤铜形态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炭基有机肥施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缓解作用以及对土壤微生态的改良效果,设计小区试验,研究相同施氮量条件不同炭基有机肥处理(T1、T2和T3处理炭基有机肥中生物质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6%和9%)下,连续施用5年后,对土壤养分、土壤铜形态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1(有机肥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土壤pH分别显著提高0.65、0.86和0.90个单位,T2和T3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94和1.66倍,T3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22.7%;只有T3处理对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Cu分配率的影响较大,分别显著降低了21.9%和45.1%;T2和T3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增幅分别为51.5%和37.6%); T3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细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PLFAs总量(增幅分别为15.5%,16.8%和17.2%)。此外,冗余分析表明,pH和总Cu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炭基有机肥T3处理在改善土壤化学性质、钝化重金属Cu有效性、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数量方面的效果最佳。


牧草的重金属胁迫效应及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植物修复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是目前重金属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多数植物品种修复能力有限,不能达到良好的重金属去除效果。与之相比,牧草易栽培、生物量大、生长周期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修复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结合牧草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重金属胁迫下牧草的响应特征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和修复机制,旨在为高效利用牧草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参考。


复合酶在白羽肉鸡低蛋白日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免疫功能和消化器官的影响.将288只1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6组,试验期42 d,试验配方设计1~21日龄和22~42日龄两阶段.对照组(CK组)饲喂常规蛋白日粮(两阶段粗蛋白水平分别为21.28%和19.04%);试验组均饲喂低蛋白日粮(两阶段粗蛋白水平较CK组分别降低0.97%和0.94%),试验1、2、3组全程分别添加200 mg/kg复合酶A(T1组)、200 mg/kg复合酶B(T2组)、300 mg/kg复合酶B(T3组),试验4组两阶段分别添加复合酶B 100、300 mg/kg;另设低蛋白日粮组(T0组).试验结束时进行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免疫功能和消化器官发育情况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T2、T3组21日龄活体重、42日龄活体重和欧洲生产效率指数均较高,T3组1~42日龄料重比低于其他组;CK组和T3组血清中尿素(UREA)含量显著低于T4组(P<0.05),T2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T1组外的其他组(P<0.05),T0、T1和T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显著低于T4组(P<0.05);T4组IgA、IgG和IgE显著高于T0组(P<0.05).综上所述,在低蛋白日粮中添加复合酶能够提高白羽肉鸡指标和抗氧化能力,促进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发育,提高免疫力.
关键词: 复合酶 白羽肉鸡 生长性能 生化和抗氧化指标 免疫功能 消化器官发育


乌衣红曲黄酒年份特征挥发性物质指纹图谱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乌衣红曲黄酒基酒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用于年份基酒酒龄的判别.方法: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不同陈酿时间的乌衣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与年份相关的关键成分,用于构建年份基酒特征指纹图谱.结果:从不同年份的乌衣红曲黄酒中,共检出并定性挥发性成分122种,与陈酿时间显著相关的有20种(|r|>0.5),其中N-苯甲酰甘氨酸乙酯、6-庚烯酸乙酯、乙酸-2-乙基苯酯等8种与陈酿时间呈正相关关系,2-呋喃甲醇、辛酸、庚酸乙酯等12种与陈酿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基于筛选的20种年份特征挥发性物质,构建了乌衣红曲黄酒基酒年份基酒指纹图谱.依据香气成分的OPLS-DA分析和指纹图谱数据信息将2~15年陈乌衣红曲基酒样品区分为青陈酒(2~4年)、中陈酒(5~9年)、老陈酒(10~15年)3个类别,并通过二次取样分析,验证所建图谱的可靠性.结论:GC-MS技术构建的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可为乌衣红曲黄酒基酒品质评价及酒龄的识别提供基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