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579条记录
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舌状绦虫裂头蚴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鉴定从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腹腔内收集的绦虫裂头蚴的种类,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分别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运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程序分析核苷酸同源性,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ITS和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以此分析分离虫株种内与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各分离虫株的ITS1和ITS2基因与舌状绦虫(AY12175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8%~100%和99.6%~99.7%;各分离虫株的COⅠ基因与肠舌状绦虫(EU24127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1.2%~94.7%。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ITS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ITS区域可能不适宜作为区分舌状绦虫属内部种类的可靠分子标记。基于COⅠ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虫株与土耳其、俄罗斯和欧洲的肠舌状绦虫分离株进化关系最近。根据序列同源性和COⅠ基因进化树结果,初步将本试验所分离虫株鉴定为肠舌状绦虫。结果表明,COⅠ基因更适合于舌状绦虫属种类的鉴别。本试验为舌状绦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舌状绦虫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肝脏营养成分及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利用绿鳍马面鲀肝脏的营养价值,采用高效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仪器分析方法,分析体质量(335.18±10.82) g绿鳍马面鲀肝脏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含量。试验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肝脏水分含量55.12%、粗蛋白含量5.09%、粗脂肪含量39.37%、灰分含量0.42%;肝脏检出16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3.74 g/100 g,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3.22%、非必需氨基酸占56.7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0.76,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优质蛋白质标准;呈味氨基酸占44.02%,其中谷氨酸在肝脏氨基酸中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必需氨基酸评分较高,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分别为第一和第二限制氨基酸,氨基酸组成合理;检出28种脂肪酸,总量为36.81 g/100 g,饱和脂肪酸占29.57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5.970%,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4.460%,其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占比分别高达12.760%和17.990%;维生素A、D、E含量分别为434.03、1.76、23.32 mg/kg;重金属铅、汞、铬、镉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标准要求。综上,绿鳍马面鲀肝脏是优质的鱼肝油原材料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优良水产品。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肝脏 营养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烘焙程度'春闺'闽北乌龙茶风味品质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感官审评、生化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QqQ-MS)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对不同烘焙程度‘春闺’闽北乌龙茶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趋势模型探究其感官品质、常规生化成分、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及挥发性物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轻火‘春闺’感官审评总分为(91.3~93.65),略低于中火‘春闺’(93.6~94.15);生化成分中,轻火‘春闺’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中火(P<0.05),中火‘春闺’的的茶黄素、茶褐素含量及酚氨比显著高于轻火火‘春闺’(P<0.05);对氨基酸组分进行TAV值计算得到,轻火‘春闺’主要呈味贡献氨基酸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及茶氨酸,中火‘春闺’为半胱氨酸、谷氨酸及茶氨酸;在主要差异挥发性物质中,轻火‘春闺’的橙花叔醇、吲哚、α-法尼烯及顺-茉莉酮等花香类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中火‘春闺’(P<0.05);中火‘春闺’的顺-芳樟醇氧化物、茶吡咯、2,5-二甲基吡嗪、糠醛、脱氢-β-紫罗兰酮及二氢猕猴桃内酯含量显著高于轻火‘春闺’(P<0.05)。‘春闺’闽北乌龙茶适合采用中火烘焙工艺,其滋味醇爽浓厚有花香,香气类型呈现为花香馥郁,综合品质较优。本研究为‘春闺’闽北乌龙茶配套加工工艺和风味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春闺’ 闽北乌龙茶 烘焙程度 滋味活性值 香气 滋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籼稻骨干亲本稻瘟病基因检测与抗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Pi2、Piz-t、Pi9、Pi25、Pi5、Pita、Pia、Ptr、Pi1、Pikm、Pi54等11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华南稻区近年育成的90个籼稻骨干亲本进行抗性基因鉴定与稻瘟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抗性等级达到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及高感的亲本分别为0份、3份、35份、38份、14份和0份,且年度间表现较为一致。不同鉴定时期的稻瘟病抗性级别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显示,苗瘟与叶瘟、苗瘟与穗颈瘟以及叶瘟与穗颈瘟的抗性级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上述11个抗性基因在90个亲本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发现除Pi9基因以外,其他10个抗性基因在亲本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6%(Pi54)、70.0%(Pi5)、47.78%(Pi2)、31.11%(Pi25和Pia)、20.0%(Ptr)、15.56%(Pi1)、13.32%(Pita)、4.44%(Pikm)和1.11%(Piz-t)。11个抗性基因在不同省际间育成亲本中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进一步结果表明,随着聚合抗性基因数量的增加,亲本抗性水平呈相应提升趋势,但不同抗性基因组合对于提升水稻亲本抗病性的贡献呈现明显差异。本研究为华南稻区新育成籼型常规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稻瘟病基因的育种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籼稻 稻瘟病 基因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葡萄愈伤组织褪黑素生物合成基因SNAT2、COMT3的克隆及其对光质的响应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5-羟色胺-N-乙酰基转移酶(serotonin N-acetyltransferase,SNAT)和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COMT)是植物褪黑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对褪黑素的生物合成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以刺葡萄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克隆获得了VdSNAT2和VdCOMT3,对其生物信息学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预测,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光质处理下刺葡萄愈伤组织中褪黑素含量与VdSNAT2和VdCOMT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VdSNAT2和VdCOMT3基因ORF分别为549 bp和1 158 bp,分别编码182和38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前者为亲水蛋白,后者为疏水蛋白,亚细胞均定位于叶绿体;蛋白保守基序和进化树分析表明,刺葡萄VdSNAT2和VdCOMT3蛋白与葡萄的SNAT2和COMT3具有相同的保守基序,且两者进化相似、亲缘关系近.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VdSNAT2和VdCOMT3启动子序列中均有大量光响应等多种生物/非生物响应元件.qRT-PCR分析表明,光质显著影响VdSNAT2和VdCOMT3基因的表达,其中红光对刺葡萄愈伤组织中VdSNAT2和VdCOMT3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与褪黑素含量具有正相关性,同时VdSNAT2和VdCOMT3基因对褪黑素的生物合成调控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表明光质可以影响VdSNAT2和VdCOMT3基因的表达,从而定向调控刺葡萄愈伤组织褪黑素的生物合成.(图9表1参41)

关键词: 刺葡萄 愈伤组织 褪黑素 光质 5-羟色胺-N-乙酰基转移酶 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相关遗传位点的挖掘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69个茶树种质作为关联群体,利用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技术开发的675245个高质量SNP标记在2018-2020年3个年份间,对茶树新梢中苯乙醇樱草糖苷的含量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表明,不同年份茶树种质间的苯乙醇樱草糖苷的含量变异系数为61.50%~62.09%,相关系数介于0.95~0.98(P<0.01),广义遗传力为67.49%.3种GWAS分析模型共检测到24个与茶树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P<0.001),解释表型变异率为0.01%~10.63%.进一步利用等位变异效应分析挖掘到36个具备24个主效位点优异等位变异且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显著升高的优异种质.初步筛选出10个与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为TEA020086.1、TEA003248.1、TEA013029.1、TEA021435.1、TEA016196.1、TEA029411.1、TEA014564.1、TEA014567.1、TEA014571.1和TEA014573.1,这些基因主要涉及茶树次生代谢与转录调控分子过程.

关键词: 茶树 苯乙醇樱草糖苷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优异等位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疫里默氏菌噬菌体宿主谱的拓宽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拓宽鸭疫里默氏菌噬菌体噬菌谱的方法,将6株噬菌体混合液分别与6株宿主菌、18株多重耐药鸭疫里默氏菌(不能被6株噬菌体中的任何1株裂解)培养,收获培养液中的噬菌体,混合后同样进行30次传代.噬斑分析法测定30代混合液及混合液中单一噬菌体的噬菌谱.结果表明,30代噬菌体混合液可裂解79.2%(19/24)的鸭疫里默氏菌试验菌株;30代噬菌体混合液中分离出的单一噬菌体能裂解的试验菌株数量为2~9株;裂解数最多的5株单一噬菌体,以各自宿主菌传代10次,噬菌谱没有发生变化;将裂解谱互补的单一噬菌体混合,4株噬菌体即可裂解19株试验菌株,与30代噬菌体混合液相同.说明建立的方法可以拓宽噬菌体混合液、单一噬菌体的噬菌谱,为噬菌体鸡尾酒制剂的毒株选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菌 噬菌体 噬菌谱 拓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6S rRNA测序的植茶温室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温室栽培模式对茶园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找寻温室栽培、露天栽培模式之间的差异指示种,以更科学地为管理温室茶园提供理论依据。采用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主坐标分析(PCoA)、置换多元方差分析(Adonis)及LEfSe等分析方法对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6S rRNA测序质控后,土壤样品总共获得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为11 137个(497 556条有效序列)。3个处理间共同含有200个OTU,温室间共同含有495个OTU。茶园土壤细菌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等。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等α多样性指数均以露天栽培模式极显著高于温室。PC1和PC2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5.10%、21.55%,共解释了86.65%(R2=0.612,P=0.001)的信息。露天栽培处理差异指示种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Acidobacteriae等。温室处理指示种为罗丹诺杆菌科(Rhodanobacteraceae)、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弗兰克氏菌目(Frankiales)等。以上研究结果为从微生物水平上研究温室栽培模式对茶园土壤生态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温室 茶园 土壤细菌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应激对金定鸭生产性能、生殖激素水平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中国家禽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金定鸭生产性能、血液生殖激素、卵巢生殖相关基因表达量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产蛋期400日龄的金定鸭,设置对照组(常温组)、试验组(热应激)。对照组环境温度(25±2)℃,试验组环境温度(35±2)℃;测定热应激下金定鸭生产指标、血清生殖激素指标和免疫指标、卵巢生殖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蛋率、总蛋重和平均蛋重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含量显著降低(P<0.05);卵巢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nRH)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促黄体生成素(LH)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5);血清Ig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热应激对金定鸭生产性能、生殖激素水平及免疫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其中产蛋率、总蛋重、平均蛋重、血清FSH及卵巢LH、GnRH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蛋鸭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增加,机体免疫力显著下降。

关键词: 金定鸭 热应激 生产性能 生殖激素 血清免疫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滑液囊支原体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共感染对SPF鸡的致病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滑液囊支原体(MS)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共感染对SPF鸡的致病性,本研究将144只28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MS感染组、IBV-M41感染组、IBV-M41+MS共感染组、IBV-QX感染组、IBV-QX+MS共感染组共6组,采用50μL/只剂量按相应分组点眼感染MS (106CCU50)、IBV(105EID50),阴性对照组以50μL/只点眼KM2培养基(左眼)和PBS (右眼)。感染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在感染后7 d、14 d、21 d和28 d每组随机剖检6只鸡,观察气囊炎和气囊损伤评分,并采集气管进行病原再分离,其中MS经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培养后进行PCR鉴定,IBV接种SPF鸡胚后进行RT-PCR鉴定。此外,各组鸡气管均经10%甲醛固定后进行粘膜厚度检测以及病理损伤评分。结果显示:除阴性对照组和MS感染组,其他组鸡在感染后4 d均出现一过性呼吸道症状。剖检结果显示MS感染组鸡在感染后21 d出现气囊炎,28 d仍可见气囊炎;而IBV-M41感染组和IBV-QX感染组鸡在感染后7 d或14 d出现气囊炎,且气囊炎的发生率均未超过50%。感染后14 d IBV-QX+MS共感染组鸡气囊炎发生率达100%(6/6),直至21 d并且大部分鸡气囊炎可持续至感染后28 d (5/6),而IBV-M41+MS共感染组鸡气囊炎仅可持续至感染后21 d,且气囊炎的发生率最高在感染后14 d (5/6)。IBV-QX+MS共感染组鸡平均气囊损伤评分在感染后14 d、21d和28 d均极显著高于单一感染组(P<0.001),而IBV-M41+MS共感染组鸡仅在感染后14 d极显著高于单一感染组(P<0.001)。病原再分离结果显示,各感染组鸡均在气管中再分离到MS(感染后28 d内)或IBV(感染后7 d内)。病理损伤检测结果显示,共感染组鸡较各单一感染组鸡气管粘膜增厚持续时间更长以及病理损伤更为严重。IBV-M41+MS共感染组鸡在感染后14 d平均气管粘膜厚度显著低于IBV-QX+MS共感染组(P<0.05),而在感染后21 d极显著低于IBV-QX+MS共感染组(P<0.001),其余各组鸡在感染后14 d和21 d均极显著低于IBV-QX+MS共感染组鸡(P<0.001)。IBV M41+MS共感染组鸡最早14 d出现气管病变,而IBV QX+MS共感染组鸡在共感染后7 d就可见气管病理损伤,且共感染组鸡的平均气管损伤评分均极显著高于单一MS或IBV感染组(P<0.01或P<0.001)。上述结果证实MS和IBV共感染较单一感染对28日龄SPF鸡的致病性更强,IBV M41或QX株与MS共感染对SPF鸡的致病性存在差异,本研究为临床IB和MS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 滑液囊支原体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共感染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