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45份杧果种质对细菌性黑斑病的抗性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杧果细菌性黑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是杧果生产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杧果的产量和商品价值。参考NY/T 3198—2018,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接种鉴定法,对农业农村部儋州杧果种质资源圃中来自不同国家的445份杧果种质进行细菌性黑斑病的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445份种质中有54份高抗,159份抗病,175份中抗,51份感病和6份高感,未发现免疫种质。种质数量随病情指数呈正态分布,聚类分析将445份种质分为感病种质和抗病种质两类。本文初步摸清了供试杧果种质的细菌性黑斑病抗性,为杧果抗病育种种质资源筛选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杧果 种质 细菌性黑斑病 离体叶片接种 病情指数 高抗


番鸭小鹅瘟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三引物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鸭小鹅瘟病毒(Muscovy duck-origin goose parvovirus, MDGPV)是经典鹅细小病毒(Classical Goose parvovirus, c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 MDPV)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型水禽细小病毒,是引起雏番鸭(Cairina moschata)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导致雏番鸭免疫力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能够同时鉴别检测MDGPV和MDPV的三引物双重PCR方法,并对2种病毒当前的流行情况进行鉴别与监测。根据GenBank中已发布的MDGPV和MDPV衣壳蛋白1 (viral capsid protein 1, VP1)基因的重组特征,应用Oligo 7.0软件设计并合成了3条鉴别引物,两两组合形成2套PCR反应体系进行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493 bp (MDGPV)和827 bp (MDPV),分别构建MDGPV和MDPV阳性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进行双重PCR扩增。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检测MDGPV和MDPV的双重PCR鉴别方法。该三引物双重PCR方法可重复性好,特异性与敏感性高,对MDGPV和MDPV的最低检出测限分别为99.6和96.1 copies/μL总DNA。对102份疑似水禽细小病毒感染发病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MDGPV阳性检出率为31.37%(32/102),MDPV阳性检出率为7.84%(8/102),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为1.96%(2/102),与GPV、MDPV通用SYBR GreenⅠPCR检测方法及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建立的MDGPV和MDPV双重PCR诊断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好,丰富了水禽细小病毒病的检测手段,有助于MDGPV和MDPV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
关键词: 番鸭小鹅瘟病毒(MDGPV) 番鸭细小病毒(MDPV) 双重PCR


溪黄草提取物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活性和抑菌机理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防治香蕉炭疽病的天然抑菌剂,采用菌丝生长抑制和果实防治试验测定溪黄草(Isodon serra)提取物对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的抑制活性,通过研究提取物对菌丝细胞完整性、菌丝形态结构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溪黄草醇提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对香蕉炭疽菌均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其中以石油醚萃取部位的抑菌活性最强,其对菌丝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为0.18mg/mL。经不同浓度石油醚萃取部位处理的果实病斑直径均比空白对照显著下降(P<0.05),浓度为4mg/mL时,其与阳性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石油醚萃取部位处理可破坏菌丝的细胞完整性,使细胞通透性提高,还可使菌丝发生显著质壁分离、皱缩和裂解,且破坏程度呈浓度依赖性。菌丝经2 mg/mL石油醚萃取部位处理后,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ATP合成酶、ATP酶活性分别下降23.56%、60.51%、9.01%和32.01%。溪黄草提取物通过破坏细胞完整性和降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来抑制香蕉炭疽菌正常生长,其对于防治香蕉炭疽病具有良好应用潜力。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p18蛋白多克隆抗体区分强弱毒株的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我们前期将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 NDRV)强毒株NP03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uscovy duck embryo fibroblast, MDEF)上进行传代,选育出NDRV弱毒株S,将强弱毒株p18蛋白进行比对发现弱毒p18蛋白C端缺失35个氨基酸。【目的】制备p18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鉴定NDRV强弱毒株p18蛋白的差异。【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NDRV强弱毒株p18基因编码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诱导表达,用镍柱纯化目的蛋白,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纯化蛋白进行鉴定。进一步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p18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对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鉴定NDRV强弱毒株。【结果】对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分别获得了NDRV强弱毒株p18重组蛋白。对多克隆抗体进行间接ELISA检测,效价达1:51 200。Western Blot鉴定显示,制备的p18蛋白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检测NDRV强、弱毒株感染细胞后表达的p18蛋白,结果表明,强、弱毒株p18蛋白的分子量有明显差异,分别约为18 kDa和14 kDa。IFA结果表明,制备的p18蛋白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NDRV强、弱毒复制时表达的p18蛋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p18蛋白多克隆抗体可用于NDRV强弱毒株p18蛋白检测,并发现NDRV强、弱毒株p18蛋白存在明显差异,为深入研究NDRV p18蛋白生物学功能及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太子参皂苷对卵清白蛋白免疫小鼠肠道应答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太子参皂苷(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saponins, PHS)对模式抗原卵清白蛋白(OVA)免疫小鼠肠道免疫应答的影响,将72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CK组)、OVA免疫对照组(OVA组)、铝佐剂对照组(OVA+Al组)、PHS低剂量组(OVA+PHS-L,50 mg/kg)、PHS中剂量组(OVA+PHS-M,100 mg/kg)、PHS高剂量组(OVA+PHS-H,200 mg/kg)(在第1~5天和第16~20天,除PHS各剂量组按体重灌胃相应剂量PHS外,其余各组灌胃相应体积的双蒸水;在第6天和第21天,于腹股沟处对CK组每只小鼠进行皮下注射0.2 mL/只的无菌PBS,对OVA+Al组注射含100μg OVA和200μg Alum的PBS混合液,对PHS各剂量组小鼠注射含100μg OVA的PBS溶液)。第36天处死小鼠,检测各项指标。结果显示,与OVA组相比,OVA+PHS-L组可显著提高回肠绒隐比和十二指肠单位长度内淋巴细胞个数(P<0.05),显著提升十二指肠中IL-6、空肠中sIgA和回肠中TNF-α含量(P<0.05);OVA+PHS-M组可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隐比以及单位长度内淋巴细胞个数(P<0.05),显著提升空肠和回肠中TNF-α含量(P<0.05);OVA+PHS-H组可显著提升空肠中sIgA含量(P<0.05)。上述结果表明,PHS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肠道组织形态,调节相关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提高小鼠对OVA的免疫应答,具有成为佐剂的潜力。


金线莲ArCRC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和表达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YABBY基因家族的CRABS CLAW(CRC)亚族基因在花和叶片发育中的功能,基于金线莲全长转录组数据RT-PCR克隆ArCRC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原核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采用qP CR技术对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线莲ArCRC基因CDS长度为576 bp(GenBank登录号:OR394646),编码191个氨基酸,含有YABBY superfamily和HMG-box_SF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分子量为21.514 kD,理论等电点为9.16,不稳定系数41.12,属于不稳定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rC RC与水稻(Oryza sativa)的OsD L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CRC聚为一类,属于CRC亚家族,且定位在细胞核。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ArCRC基因可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诱导表达。qR T-PCR分析表明,ArCRC基因在花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且在叶片中脉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叶片外缘,因此,推测ArCRC基因主要在花器官发育中发挥功能,同时还参与调控叶片中脉的发育。
关键词: 金线莲 ArCRC基因 转录因子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基因表达分析


营养添加剂对广叶绣球菌生长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绣球菌产量,选取复合蛋白质类、复合氨基酸类、糖类、有机酸类和腐植酸类添加剂,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等指标,筛选对绣球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的添加剂,并进行原基诱导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别营养添加剂对菌丝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影响差异较大,添加荞麦粉、黑苦荞粉、黄豆粉、黑豆粉、立信1号、丰菇王、甘蔗糖蜜、甜菜糖蜜、黄腐酸钾和矿源黄腐酸能显著提高菌丝体生物量,较空白对照组提高30.08%~36.67%,添加荞麦粉、黄豆粉、土豆粉、甘蔗糖蜜、甜菜糖蜜、酒石酸、柠檬酸、L-焦谷氨酸、腐植酸钾、矿源黄腐酸和腐植酸能显著提高菌丝生长速度,较空白对照组提高12.86%~22.98%。在栽培料中添加荞麦粉、黑全麦粉、丰菇王、立信1号、L-焦谷氨酸和腐植酸能提高原基形成率,较无营养添加剂的对照组分别提高10.00、10.00、7.78、5.00、10.00、7.78百分点,其中丰菇王、L-焦谷氨酸和腐植酸能提升绣球菌鲜菇产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6.23%、16.83%和22.36%。
关键词: 绣球菌 营养添加剂 菌丝生长速度 原基形成率 产量


福建蝴蝶兰病毒小RNA测序及RT-PCR检测
《园艺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泉州采集56个蝴蝶兰(Phalaenopsis)疑似病毒样品,按侵染症状分为褪绿、黄化褐斑、黄化皱缩等3类样品,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和RT-PCR进行检测,共发现8种病毒,按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 MV)85.71%,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35.71%,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hite clover mosaic virus,WCMV)32.14%,淮山药X病毒(yam virus X,Ya VX)21.43%,水仙花叶病毒(Narcissus mosaic virus,Na MV)10.71%,凤果花叶病毒(pepino mosaic virus,Pe MV)8.93%,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o VX)7.14%和仙人指X病毒(Schlumbergera virus X,Sc VX)7.14%。其中,Cy MV、ORSV和WCMV的检出率在30%以上,多为复合侵染,侵染率达75.51%。以小RNA测序序列为模板,设计出特异引物,建立了同时检测5种病毒的多重RT-PCR体系;ORSV、Cy MV、WCMV、Ya VX和Po VX的引物对浓度分别为0.30,0.06,0.20,0.50和0.40μmol·L-1,退火温度56℃时,可同时扩增出片段大小分别为1 156、908、561、292和162 bp的目的条带,特异性良好。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可从≥0.0001 mg的感病植物组织中检测到这5种病毒。


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生育期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生育期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为再生稻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设置人工移栽、机械移栽和直播3种种植方式,研究了再生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温光资源利用状况。【结果】再生稻头季产量表现为直播>人工移栽>机械移栽,其中直播和人工移栽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机械移栽;再生季产量直播和机械移栽均较人工移栽显著提高。在产量构成方面,头季和再生季有效穗数均表现为机械移栽和直播较人工移栽显著增加,而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机械移栽和直播较人工移栽降低。头季全生育期机械移栽和直播较人工移栽分别缩短了4和14 d,主要差异时期为播种-齐穗期,与播种期推迟有关;再生季全生育期人工移栽和机械移栽相同,直播较二者均缩短了5 d。头季机械移栽和直播的日均温度均高于人工移栽,而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均低于人工移栽;再生季机械移栽的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与人工移栽相当,直播明显减少。从温光利用效率来看,头季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光合有效辐射生产效率和热量利用率均表现为直播最高,人工移栽次之,机械移栽最低;再生季表现为直播最高,机械移栽次之,人工移栽最低。【结论】再生稻3种种植方式下,直播的有效穗数多、总产量最高、温光资源利用效率高,说明选用分蘖能力中等的再生稻品种结合直播可作为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应用于生产中。


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对棕榈粕-豆粕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棕榈粕价格低廉、产量大,能量和蛋白等营养密度高,是极具潜力的饲料原料。本研究利用酿酒酵母和乳酸菌固态发酵棕榈粕,比较棕榈粕-豆粕配比及发酵方式对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揭示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明确原料配比和发酵流程对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豆粕添加量越大,发酵饲料温度越高,而棕榈粕添加量越大,发酵样本pH越低。同时,二次发酵可促进发酵饲料升温并利于pH降低。发酵后棕榈粕-豆粕粗蛋白质含量为26.4%~37.8%,均有明显增加,尤其是棕榈粕:豆粕为2:1二次发酵组,其粗蛋白质含量由23.6%升至31.8%,提高了34.7%;其蛋白酶活性也高于其他组。棕榈粕-豆粕发酵后,辛酸酯是主要的酯类物质,二次发酵能促进酯类物质的累积,增加饲料风味。本研究为棕榈粕饲料化应用提供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