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苏薯2号氮磷钾效应函数模型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苏薯2号是江苏省农科院“七五”期间育成的高产高淀粉甘薯新品种,目前正在省内外甘薯生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为进一步完善良种良法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我们在过去单因子试验基础上,于1991年进行了NPK不同组合水平的复因子试验,研究NPK不同施肥水平与产量结构因素的关系及其数学模型,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营养水平日粮中添加稀土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在生长肥育猪的配合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稀土化合物对其生产性能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添加5mg/kg和15mg/kg稀土的增重分别提高7.77%和8.85%.饲料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02%和6.71%.为了探索在不同营养浓度的配合日粮中添加稀土化合物的效果,我们于1989年7~11月在常熟市、如皋市分别安排了三个营养水平日粮添加稀土化合物的中间试验.材料和方法(一)试验猪选择和分组1.试验猪选用自繁或购入的大约克与二花脸杂种一代断乳生长猪.按体重、性别、血统分组,随机划分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平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大丽轮枝菌(Verticillum dahliae)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棉花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用硝酸还原酶缺陷型(Nit)突变体技术,对来自江苏省80年代及1991年不同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研究。80年代的65个大丽轮枝菌菌株经含氯酸钾培养基诱导,表型鉴定获得突变体A型(Nit 1)73株,B型(Nit M)77株,C型27株,其它类型4株。亲和性测定表明,仅一株(VD8)与国外落叶型群相亲和,属同一亲和群,其余菌株为非落叶型群。对1991年的35个菌株诱导获得78个A型突变体,19个B型突变体。有5个菌株与国外落叶型群相一致,呈强亲和性反应,其中JC1B及SY12两菌株获得A、B两型突变体,可成为我国的落叶型的标准菌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菇单孢杂交与高产杂交种选育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现今在生产上应用的平菇菌株很多,但市场对菇形菇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选用了一些具有良好性状的菌株,利用单孢杂交手段进行菌株选育,初选了苏研系列杂交种,首批10个秋冬温型杂交种已进入多点试验.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菌株(单核株):美味侧耳(11、12)、糙皮侧耳(21、22)、PL30(31、32、33、34、35)、FL(41、42、43、44、45)、PI(51)、SD519(61、62)、白黄侧耳(71、72)、B7(81、82)、凤尾菇(91、92)共9个亲株23个单核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棉地理族系类型及其亲缘关系
《作物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的48个亚洲棉(G.arboreum L.)品种,分别属于六个地理族系(GeographicalRaces),用8个质量性状进行形态分类,获得32个类型。其中苏丹棉4类,印度棉7类,缅甸棉2类,垂铃棉2类,孟加拉棉9类,中国棉8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高温影响褐稻虱生存的商榷
《植物保护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苏北中稻区常年褐稻虱7月迁入繁殖两代后于9月上中旬迁出,整个为害期正处在夏季高温期。高温对褐稻虱生存的影响,前人早有研究,提出33.5℃为抑制高温。夏季最高温度达33.5℃以上的情况每年都有,如1988年夏季温度高于常年,在里下河地区,最高温度达33.5℃以上有15天,但飞虱仍大发生,因此对高温影响褐稻虱的发生提出了疑问,为此做了本项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稻茬小麦机械化栽培丰产配套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苏南沿江、太湖和丘陵三个类型麦区5个百亩以上机械化栽培试验区连续多年实践和配套技术研究,形成了一个适用可行的少免耕机条播为主的稻茬小麦机械化丰产配套技术体系.稻茬机条播小麦播种密度以每亩15~20万基本苗,13.3×26.7cm宽窄行为好,有机肥用量占总氮量的30%以上,有利于群体合理发展和高产稳产.同时提出了提高机械作业质量和效率的配套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化螟、二化螟及大螟成虫的飞翔能力
《昆虫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飞行磨(Flight mill)装置对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及大螟Sesamia inference (Walker)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三化螟与二化螟成虫的飞翔能力基本一致,其有效飞行日龄均为4天,成虫羽化后无明显的生殖前期(<1天),卵巢发育为Ⅱ级时(Ⅰ日龄)飞行能力最强。最远累计飞行距离可达32公里以上。雌雄虫具有不同的持续飞翔能力。大螟是这三种螟虫中飞翔能力最强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持续飞行能力,雌、雄虫可分别达32与50公里以上,大螟的有效飞行日龄一般为6天,且具有2—3天的生殖前期,卵巢发育为Ⅱ级时飞翔能力最强,随日龄的增加,飞翔能力逐步下降,大螟成虫具有远距离扩散飞翔能力及一定的迁飞生理行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苏玉5号
《江苏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玉米新品种苏玉5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用黄杂(一)自交系作母本,SL2166自交系作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该组合1989~1990年在省内多点鉴定,1991年参加省区域试验,1992年在继续参加省区域试验的同时进行生产试验,1993年4月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苏玉5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