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植物病原物致病基因及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致病基因是在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决定与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和破坏植物正常生理功能的基因,致病基因调控了对植物趋性、吸附、侵入、定殖、扩展、破坏寄主、和显症等一系列病理学过程。无毒基因编码的直接或间接产物与抗病基因编码的直接或间接产物相互识别诱导植物过敏性坏死反应和其它的寄主抗性反应。对致病基因及无毒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为制定更为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本研究就致病基因和无毒基因的特点及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无毒基因 致病基因 病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温条件一种速腐剂对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

吉林农业科学 2013 CSCD

摘要:选用湖南泰谷公司的秸秆速腐剂,研究常温条件下不同用量秸秆速腐剂对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采用失重法,设4个处理,分别为:清水(对照)、速腐剂4g、速腐剂6g、速腐剂8g,。结果显示,秸秆腐解数量随速腐剂用量增加而增加。180 d 8 g速腐剂的秸秆腐解率最大,达38.1%,比不加速腐剂的对照增加24.9%。腐解剂在使用20 d腐解速度最快,腐解效果最好。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速腐剂 常温条件 腐解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5%氟菌·唑醚水分散粒剂配方及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

植物保护 2013 CSCD

摘要:为筛选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fluopicolide·pyraclostrobin)水分散粒剂的配方并明确其田间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本文在选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的基础上,通过"干法"加工工艺筛选出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的优化配方,并制备了达到应用标准的试验样品,开展了该样品田间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Terwet1004、Tersperse 2700、Morwet D425、尿素、超细煅烧高岭土等为配方助剂,加工出的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样品崩解迅速,悬浮率高于90%,热贮稳定性合格;在喷施剂量(按有效成分)为480、360、288g/hm2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3.96%、92.31%、89.04%。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可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配方筛选 马铃薯晚疫病 田间防效

拟南芥T1N6_22在抵抗Pst DC3000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_22在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方法】对t1n6_22突变体和转基因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接种Pst DC3000,检测其症状;采用间苯胺蓝染色法检测接种突变体中胼胝质的积累情况;测定接种叶片中Pst DC3000的生长量,明确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利用RT-PCR技术,检测SA、JA和ET对T1N6_22表达的影响及T1N6_22对抗病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st DC3000对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结果】t1n6_22突变体接种Pst DC3000后表现明显的抗病症状,而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和拟南芥野生型表现明显的感病症状。SA处理拟南芥野生型,T1N6_2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经JA和ACC处理,该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t1n6_22突变体中,PAL、PR4、PPO、SOD和CAT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野生型Col-0和转基因回复植株。接种Pst DC3000后,拟南芥野生型中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PR1、PR3、PR5和PDF1.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结论】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T1N6_22的表达受SA诱导,可能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泌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

关键词: T1N6_22 拟南芥 Pst DC3000 抗病信号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3个小麦品种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子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2013 CSCD

摘要:为合理利用小麦种质资源,快速准确检测小麦品种中的1BL/1RS易位系,采用ω-secalin和Glu-B3两个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了1BL/1RS在53个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正相关引物ω-secalin在TcLr26和大粒王等8个品种中检测到1076bp的特异性条带,在Thatcher及其它品种中未检测到特异性条带。负相关引物Glu-B3在TcLr26和大粒王等8个品种中未扩增到636bp条带,Thatcher和其它品种中能扩增出636bp条带。通过两个正负相关标记相互验证,获得一致的结果,表明大粒王、鲁夫16系、太空8号、太育28、温麦8号、冀麦30、北京837、牛朱特是1BL/1RS易位系。

关键词: 小麦 1BL/1RS 抗性 STS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瓜蒌子黄酮提取方法和参数优化的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优选瓜篓子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和条件.方法 比较分析超声辅助提取法、加热回流法和索氏提取法下的瓜蒌子黄酮含量,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筛选了瓜蒌子黄酮含量超声辅助提取法的条件.结果 超声辅助提取法为瓜蒌子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其最优工艺参数为:温度70℃,提取1.0h,料液比1∶40,乙醇质量分数为90%;此条件下瓜蒌子黄酮含量高达0.836 9 mg/g.结论 此工艺合理可行,适用于瓜蒌子中黄酮的提取.

关键词: 瓜蒌子 超声辅助提取法 加热回流法 索氏提取法 黄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与RAPD多态性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及RAPD-PCR技术,对实验室保存的15株球孢白僵菌,从蛋白水平与分子水平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酯酶同工酶酶谱所显示的菌株间的相似性范围在0.125~1.000,而应用RAPD技术所得到的菌株间的相似性范围在0.4848~0.8848,酯酶同工酶酶谱所表现出的遗传差异性要大于RAPD谱带的差异性。可见球孢白僵菌种间存在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酯酶同工酶 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梁耐盐性评价方法研究及耐盐碱资源的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5.500g/L盐水溶液对3~5叶期高粱幼苗进行处理,用幼苗相对成活率对568份高粱种质进行分级,结果显示:5%的种质具有3级以上的耐盐性。此法可以用来进行大量种质的苗期耐盐筛选。根据植株在不同舍盐量的盐碱地上生长的性状差异,对成株期的高粱进行耐盐鉴定,利用处理间性状的差异及各性状与穗重和秆重的相关性构建一个耐盐指数来评价材料对盐碱的耐性,从而对18个高粱品种和品系进行了分级,以适合于盐碱地推广品种的筛选。

关键词: 高粱种质 耐盐评价 筛选 分级 Sorghum accession saline-alkaline tolerance screen evaluation methodology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液对牛筋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小麦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玉米田恶性杂草——牛筋草的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小麦秸秆的不同部位(根、茎、穗)不同浓度水浸液(6.25、12.5、25、50、100 mg/mL)对牛筋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小麦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液处理的牛筋草发芽率依次为对照(84.5%)>根(71.3%)>茎(68.7%)>穗(58.7%),发芽指数依次为对照(18.39)>根(12.82)>茎(6.77)>穗(6.07)。当根、茎、穗部水浸液浓度为6.25 mg/mL时,牛筋草根长分别比对照增加17.1%,17.8%及6.6%,而当其浓度为100 mg/mL时,牛筋草根长分别比对照降低25.6%、31.6%及95.6%。通过拟合剂量-效应曲线得到小麦秸秆根、茎及穗部水浸液对牛筋草根部生长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219.182、157.545、41.007 mg/mL。小麦秸秆根、茎、穗部水浸液对牛筋草种子的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牛筋草发芽率逐渐降低,发芽指数逐渐减少。其中,根部水浸液对牛筋草苗高无显著影响,茎、穗部水浸液只有在最高浓度处理下显著抑制其幼苗高度,但是对其根部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作用。

关键词: 小麦秸秆 水浸液 牛筋草 化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及其抗药性的影响

农药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方法]采用植株喷雾-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霜霉威、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1:4)和氟吡菌胺+霜霉威(1:10)连续驯化3、5、7代后对氟吡菌胺、霜霉威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5:1)、(3:1)、(1:1~7)混合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表现增效。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与霜霉威混合物或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均比经3种单剂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发展缓慢,黄瓜霜霉病菌经2种混合药剂连续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水平为12.0~13.4倍,对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的抗性水平分别为9.6、4.2倍,而经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3种单剂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抗性水平分别为16.3、11.6、5.1倍,均高于混合药剂驯化所得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结论]在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9个配比混合物中,1:4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最明显;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1:4混合物及其与霜霉威1:10混合物的使用可延缓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的发展。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或霜霉威混合物 增效作用 继代培养 抗药性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