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酶制剂对安格斯肉牛生产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6
摘要:研究复合酶制剂对安格斯肉牛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为外源复合酶制剂在肉牛饲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24头初始体重为(236±22.51)kg的健康安格斯肉牛,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即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每组6只牛。对照组不添加复合酶制剂,试验组在补充精料中分别添加3种相同剂量的不同品牌复合酶制剂。结果表明,补充精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安格斯肉牛的平均日增重(P<0.05),试验Ⅲ组效果最好,比对照组提高7.49%。试验Ⅰ、试验Ⅱ、试验Ⅲ组的粗蛋白质、NDF、ADF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粉碎与残膜集条联合作业机的研制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膜残留已经成为影响新疆棉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现有的残膜回收机具大多存在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低、回收的地膜含杂率高、结构复杂等问题。针对上述实际情况,该文提出了先将地膜集条再捡拾回收的分步作业思路,设计了一种用于秋后的秸秆粉碎与地膜集条联合作业机,主要由悬挂装置、动力传递系统、秸秆粉碎装置、秸秆输送装置、地膜集条装置、脱模装置等部件组成。该机采用抛送式秸秆粉碎装置,将粉碎的秸秆后抛至集条后的地面上,有利于残膜回收秸秆分离;采用仿形式地膜集条装置,适应性好,集条率高。样机试验结果表明,机具作业速度为5~7 km/h、刀轴转速为1 880 r/min、集条装置的转速在150~160 r/min时,平均工作效率可达到1.15 hm2/h,平均地膜集条率可达到92.6%;平均膜秆分离率可达90.5%;平均粉碎秸秆长度合格率可达97.5%,各主要参数均满足农艺和国家标准要求。该研究可为中国主要棉区的残膜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属离子Fe~(3+)与Fe~(2+)对氧化诱导期阿勒泰羊体脂氧化速率的对比性研究
《价值工程 》 2016
摘要:研究了在4±1℃温度下储藏期对比添加不同浓度金属Fe~(3+),Fe~(2+)离子对阿勒泰羊体脂脂肪的氧化速率影响,经过Fe~(3+)处理后的动物体脂的pH值相对于与Fe~(2+)处理组下降趋势缓慢,低浓度Fe~(3+)直至储藏期结束时pH值维持在6.5而低浓度Fe~(2+)pH值维持在6.0;高浓度Fe~(3+)直至储藏期结束时pH值维持在5.3而高浓度Fe~(2+)pH值维持在5.0(P<0.05)。低浓度0.05mol/L、0.1mol/L、0.5mol/L Fe~(2+)处理组的TBARS值增加的速度明显低于Fe~(3+)处理组,直至储藏第27天还未达到0.5mg MDA/kg(P<0.05);高浓度5mol/L Fe~(2+)处理组的TBARS值在第6天时就已达到0.5mg MDA/kg(P<0.05),在其他高浓度组1mol/L,2mol/L Fe~(2+)处理下的TBARS值也分别提前了8天和10天达到0.5mg MDA/kg(P<0.05)。经过低浓度Fe~(2+)处理下阿勒泰羊体脂的氧化诱导期平稳维持在16天左右比Fe~(3+)处理组明显延长2天,而高浓度Fe~(2+)处理下阿勒泰羊体脂的氧化诱导期提前至第6天比Fe~(3+)处理组提前了4天,加快了氧化的速率(P<0.05)。
关键词: 阿勒泰羊尾脂 PV TBARS pH Fe~(3+) Fe~(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TNR1A基因ExonⅡ T/C突变与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关联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MTNR1A基因ExonⅡT/C突变与绵羊季节性繁殖性状的关联性,为深入研究MTNR1A基因在绵羊繁殖活动中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季节性繁殖的阿勒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及常年繁殖的湖羊和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及测序技术检测MTNR1A基因ExonⅡT/C突变在4个绵羊品种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绵羊季节性繁殖性状的关联性。【结果】MTNR1A基因ExonⅡT/C突变致使MTNR1A蛋白的胞内无规卷曲结构域构象发生变化。在4个绵羊品种群体MTNR1A基因ExonⅡ处均可检测到T/C突变,其中阿勒泰羊和小尾寒羊中以TT基因型为主,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C等位基因的3.4和11.2倍;在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中则以TC基因型为主,T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T和CC基因型的17.6和19.6倍;在湖羊中3种基因型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在阿勒泰羊群体中MTNR1A基因ExonⅡT/C突变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在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湖羊和小尾寒羊群体中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结论】在季节性繁殖的阿勒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及常年繁殖的湖羊和小尾寒羊群体MTNR1A基因ExonⅡ处均可检测到T/C突变,但该突变与绵羊的季节性繁殖性状无关联。
关键词: 绵羊 MTNR1A基因 ExonⅡ T/C突变 季节性繁殖 PCR-SSC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陆地棉品种资源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新疆南北疆不同时期选育的84份陆地棉品种连续2年2点14个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陆地棉品种主要性状变异丰富,尤其在籽棉产量、铃数、始节高等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7.255%,且第1主成分中的纤维长度、生育期和第2主成分中的衣分、籽棉产量具有较高的得分,反映了这4个性状在新疆陆地棉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聚类分析结果将84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占总材料的百分比分别为39.2%、54.8%、3.6%和2.4%,且发现新陆早系列和新陆中系列两类品种在各类群中都有分布,并相互交杂。研究结果可为育种家亲本材料的选择,优异等位基因挖掘及探索新的育种方向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采棉籽棉清理与轧花联动控制系统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实现机采棉关键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实现"因花配车",提升机采棉加工质量,提出了机采棉籽棉清理与轧花联动控制系统的架构及应用实施方案。通过分析机采棉加工工艺流程,确定影响棉花加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建立控制系统总体构架的基础上,提出籽棉清理与轧花联动控制策略,并规划了控制系统上下位机软件方案。结果表明,应用该控制系统后,生产线节能10.4%,有效报警率达96%,故障处理时间减少40%,设备零部件损坏率降低30%,生产线实时管理效率提高70%。机采棉籽棉清理与轧花联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加工设备作业性能,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实现节能增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明亮熊蜂的人工控制交尾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实现周年人工饲养繁育明亮熊蜂的目标,笔者采用室外或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方式培育新蜂王。结果表明:100 cm×50 cm×100 cm交尾笼实现明亮熊蜂的婚飞交尾,人工控制交尾时长60~120 min为宜;最佳交尾日龄为雄蜂10~12日龄,处女王7~9日龄;交尾笼内处女王控制在20~30只,雌雄蜂比例1∶(3~5)时,交尾效率最好;明亮熊蜂的配对交尾时长为20~40 min;配对交尾蜂王人工饲喂15~20 d后,可保证其低温存储前有足量的体脂储备。
关键词: 明亮熊蜂 交尾 人工控制 交尾环境 交尾时间 交尾时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新葵8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 2016
摘要:新葵8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自育中熟油葵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病强的特点,近些年在新疆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为了能更大地挖掘新葵8号生产潜力,进行了新葵8号种植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葵8号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 000株/亩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