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营养品质和代谢物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品质和代谢物变化规律,该研究以新大豆8号为试材,探讨了大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鼓粒前期、鼓粒中期、鼓粒后期和成熟期)百粒重、灰分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脂肪酸含量、氨基酸含量、异黄酮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4个生长发育阶段籽粒内部的关键代谢产物进行定性表征,研究其关键代谢产物的积累规律、前期营养品质指标含量变化规律及阶段显著差异代谢物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生长发育的推进,大豆中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逐步上升,而百粒重、可溶性糖、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及异黄酮总含量在鼓粒后期达到峰值,到成熟期时含量均有显著下降。代谢组学结果表明,4个生长发育阶段共鉴定出了1 397种代谢物,其中172种为极显著差异代谢物(投影变量重要性值>1.5,P<0.01,|log2(FC)|>0.1)。该研究发现鼓粒前期和成熟期2组间差异代谢物数量最多,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类黄酮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为主要通路,并据此绘制了代谢通路图。这些结果旨在阐明新大豆8号不同生长发育期差异代谢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深入研究新大豆8号品质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新大豆8号 营养品质 非靶向代谢组学 代谢差异物 代谢通路


温度对轮台小白杏授粉生物学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温度对轮台小白杏授粉生物学的影响,为确定轮台小白杏的人工辅助授粉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情况下,采用人工定时调查的方法初步明确轮台小白杏开花进程,并利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了解花后不同时间段花朵柱头的可授性,探明人工辅助授粉对轮台小白杏坐果率的影响。结合2024年田间实测温度及历年花期温度数据,在室内模拟轮台小白杏开花时的环境温度,探究不同温度对轮台小白杏柱头可授性和授粉品种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轮台小白杏从开花5%到开花50%耗时为10 h,而从开花5%到开花90%仅耗时22 h;1 d中,轮台小白杏的集中开放时段为10:00—16:00,在花后2~3 h具有强可授性。室内模拟试验表明,高温或低温都会降低柱头的可授性,18/22℃时,轮台小白杏的柱头强可授期相对较长,低温使强可授性延迟出现,而高温会缩短柱头可授期。18~22℃有利于花粉的萌发,其中22℃为最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的温度。人工辅助授粉试验表明,使用苏勒坦杏授粉后可将轮台小白杏坐果率提高至62.28%。【结论】轮台小白杏开花速度快且集中,田间柱头强可授期短,即最佳授粉窗口期短,但适宜温度有利于维持柱头强可授性。人工辅助授粉可以显著提高轮台小白杏坐果率,但需要研发一种高效快速的授粉技术,以确保在有限的可授期内完成授粉。
关键词: 轮台小白杏 授粉生物学 柱头可授性 杂交亲和性 花粉活力


基于适配体-金属有机框架模拟酶比色检测牛妊娠相关糖蛋白9
《化学研究与应用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金属有机框架Fe-MIL-101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bPAG9适配体为识别探针,基于间接竞争原理建立了一种比色检测bPAG9方法。在方法建立过程中,将互补于适配体的生物素-cDNA固定在微孔板上,加入适配体功能化Fe-MIL-101,适配体与互补链cDNA杂交,当测试样品中含有bPAG9时,适配体与bPAG9结合后从互补链上脱落,然后Fe-MIL-101催化无色过氧化物酶底物产生比色输出信号,通过比色信号的变化实现对bPAG9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优化条件下,bPAG9在缓冲液中线性检测范围为1~100 ng·mL-1(R>0.996),检出限为0.25 ng·mL-1。bPAG9在空白血清中加标回收率为85.2%~102.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将本方法应用人工受精28d的奶牛血清检测,妊娠诊断结果显示,本方法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1.6%、92.1%和91.8%。本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准确性高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妊娠相关糖蛋白 适配体 金属有机框架 早期妊娠诊断 奶牛


1.MSF-2.0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设计与试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残膜机械化回收过程中残膜回收率低、回收的残膜成捆质量差、膜捆遍地卸及作业油耗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介绍了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的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重点对残膜捡拾装置、打捆装置进行设计,并对残膜捡拾、打捆作业过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为验证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作业性能,进行了以收膜链耙转速、机具前进速度、收膜弹齿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以残膜捡拾率、残膜含杂率、机具耗油量为响应值的田间试验,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残膜捡拾率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机具行驶速度、收膜链耙转速、弹齿入土深度;影响残膜含杂率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机具行驶速度、弹齿入土深度、收膜链耙转速;影响机具耗油量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机具行驶速度、弹齿入土深度、收膜链耙转速。理论最优的作业参数为链耙转速119.06 r·min-1、机组前进速度6.319 km·h-1、弹齿入土深度63.29 mm。田间验证试验表明:在圆整后的最佳工作参数条件下,残膜捡拾率均值为93.88%、残膜含杂率均值为79.76%、机具油耗量均值为14.85 L·hm-2。
关键词: 残膜回收 残膜打捆 秸秆粉碎 联合作业机 Box-Behnken


陆地棉种质资源黄萎病发病率的关联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在新疆蔓延,已成为制约当地棉花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高通量SNP芯片对344份具有代表性的棉花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分析,考察群体在4个环境(2年2个试验点)中的黄萎病发病率表型,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 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与产量、纤维品质存在负相关性。该群体在4个环境中黄萎病发病率的广义遗传力为40.10%。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该群体可分为2个亚群。MLM模型检测到18个显著位点,分布在A03、A05、A10、A12、D02、D11和D13。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基础,为研究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制以及指导黄萎病抗性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立地条件与库尔勒香梨叶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阐明不同立地条件下库尔勒香梨叶表型的特点,筛选出与栽培环境紧密相关的叶表型性状,探寻引起叶表型变异的原因。【方法】选择两种典型立地香梨园(戈壁地、壤土地),调查38个叶表型性状和27个土壤气象参数,通过t-test检验,对比分析两种立地的叶片形态特征、元素含量、光合作用差异、土壤质地、水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温湿度,通过旋图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叶表型变异与栽培环境的关系。【结果】(1)戈壁地叶片偏长、偏厚、偏绿,N、P、Ca含量显著高于壤土地,壤土地叶片偏宽,有机质、有机C、K、Fe、Zn含量显著高于戈壁地。(2)戈壁地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P_n、Tr、Gs、Ci和LUE显著高于壤土地,Ls和Nls显著低于壤土地,WUE差异不显著。(3)戈壁地以>1 mm的粗粒为主,壤土地以<0.106 mm的细粒为主。戈壁地的土壤持水量、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显著小于壤土地,非毛管孔隙显著大于壤土地。(4)戈壁地温度高于壤土地,湿度显著低于壤土地。(5)气孔导度、叶片黄度和非气孔限值与栽培环境的相关度分别为20.6、13.7和10.0,毛管孔隙、空气湿度、土壤水势、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孔隙度与叶表型性状的相关度分别为27.2、16.2、15.7、11.1、4.2。【结论】不同立地库尔勒香梨园的叶表型性状和栽培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叶表型性状与栽培环境间存在紧密关系,光合作用相关参数与栽培环境紧密相关,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是造成叶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是香梨园栽培环境调控的重点。


弹齿式残膜回收机脱膜装置参数优化及试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弹齿式残膜回收机脱膜过程中存在漏膜、缠膜、脱膜效果差等问题,对弹齿式残膜回收机脱膜装置进行参数组合优化。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以摩擦因数、脱膜辊转速、弹齿缝长度为试验因素,以脱膜率和缠膜率为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得到各因素交互作用响应面模型。脱膜率的显著性表现为脱膜辊转速>弹齿缝长度>摩擦因数,缠膜率的显著性表现为脱膜辊转速>摩擦因数>弹齿缝长度。以脱膜率和缠膜率建立目标函数,运用MATLAB对结果优化求解,确定最佳参数组合:采用机具前进速度为7 km·h-1、摩擦因数为0.7、脱膜辊转速为210 r·min-1、弹齿缝长度为75 mm进行田间试验,经试验得脱膜装置的平均脱膜率为90.35%、平均缠膜率为0.89%,该结果与优化预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5%。弹齿式残膜回收机脱膜装置在该参数组合下可有效解决脱膜过程中漏膜、缠膜、脱膜效果差等问题。


细粒棘球绦虫EgBAL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
《中国畜牧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胆盐活化脂肪酶(EgBAL)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并进行原核表达,检测EgBAL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为囊性棘球蚴病疫苗抗原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NCBI数据库获取细粒棘球绦虫EgBAL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HM748917),设计特异性引物,以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并克隆EgBAL基因。使用Mega 7.0软件,通过邻接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EgBAL蛋白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预测分析。构建含EgBAL基因重组pET-22b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EgBAL重组蛋白,通过SDS-PAGE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纯化。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细粒棘球绦虫EgBAL基因片段大小为1 020 bp。系统进化树显示,EgBAL蛋白与中华树鼩EgBAL蛋白处于同一分支,进化距离较近,相似性高达99.60%。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gBAL基因全长1 014 bp,编码337个氨基酸,EgBAL蛋白分子质量为37 089.59 u,理论等电点为4.77,不稳定指数为44.72,为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66.11,亲水性为-0.429,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域及信号肽。EgBAL蛋白具有14个潜在B细胞抗原表位,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27.90%、12.76%、12.76%和56.08%。此外,EgBAL蛋白含有35个磷酸化位点,其中包括12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16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和7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本研究成功构建重组pET-22b-EgBAL质粒,诱导表达得到EgBAL重组蛋白大小约38 ku。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的昆明小鼠和犬的阳性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细粒棘球绦虫EgBAL基因、表达了EgBAL重组蛋白,并初步证实重组EgBAL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提示其有作为囊型棘球蚴病疫苗或诊断候选抗原的潜力,为进一步研究EgBAL蛋白的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EgBAL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