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绵羊mtDNAD-LOOP序列多态性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采用PCR-SSCP技术与mtDNAD-Loop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云南昭通绵羊、腾冲绵羊、宁蒗绵羊3个地方绵羊品种共134个个体进行mtDNA序列多态性及起源进化研究。PCR-SSCP分析显示,在云南的3个绵羊群体中检测到线粒体编码区的Cytb和ND2基因的2种单倍型A和B。根据不同的单倍型从3个绵羊群体中共筛选出23个样品进行了mtDNAD-Loop区克隆测序,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云南绵羊mtDNAD-Loop序列单倍型分为支系A和支系B两大类。基于PCR-SSCP和D-Loop区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提示云南绵羊存在支系A和支系B两大母系起源,对云南绵羊进行mtDNAD-Loop...
橡胶树死皮病黄色体蛋白质组差异分析与初步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shiya/oresis,2-DE),比较橡胶树死皮株与健康株胶乳黄色体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橡胶树死皮株与健康株黄色体蛋白质,并采用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 pH gradient,IPG)双向凝胶电泳分离两种材料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色后,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成功获得了橡胶树死皮株与健康株胶乳黄色体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出24个蛋白差异点,其中17个上调表达,7个下调表达。并应用质谱技术鉴定了其中部分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对渗调蛋白进行了功能分析,其在死皮株中表现下调的情形可能与死皮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仙人掌不同提取物的抑菌效果
《热带作物学报 》 2008 CSCD
摘要:用抑菌圈方法,研究了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Haw)的各种提取物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仙人掌的乙醇和水提取物对不同种类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抑菌活性,以对枯草芽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对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效果相对稍差,而对黑根霉、黑曲霉等真菌的效果则很小。另外,不同处理方式、不同部位所得到的仙人掌提取物,其抑菌效果也不同,以从花的干粉中得到的水提取物的效果最好,其抑菌谱广,抑菌效果也最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DUS测试指南研制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加强橡胶树新品种保护工作,在国际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对DUS测试的基本要求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制定巴西橡胶树DUS测试指南,阐述了其研制过程,品种测试的特殊性,性状的筛选原则和发展方向等。建议橡胶树DUS测试标准不宜定太高,测试性状要能体现中国育种水平和方向,并遵循UPOV原则。并认为分子标记技术与表型测试技术相结合将逐步成为橡胶树DUS测试的主要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流对椰心叶甲及其寄生蜂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 2008
摘要:经实地调查和室内解剖观察,分析研究了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寒流对海南、广东椰心叶甲及其寄生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成虫在海南冻死率为0,在广东冻死率为68.25%~98.00%;在海南随纬度升高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从39.88%下降为12.16%,椰甲截脉姬小蜂随纬度升高寄生率从4.61%提高到18.42%;在广东仅徐闻、雷州有两种寄生蜂分布,其中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寄生率为2.50%和50%,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率为34.37%和50%;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在寄主体内的存活率随纬度升高而下降,分别从89.50%下降到76.11%和46.90%下降到11.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椰子新品种‘文椰2号’
《园艺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椰2号’是采用混系连续选择与定向跟踪筛选方法从‘马来亚黄矮’椰子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植株矮,果皮黄色鲜艳,椰肉细腻松软,椰水清甜,适宜作为鲜果食用。种植后3~4年开花结果,平均株产115个,高产的可达200多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谱分析技术在蝗虫监测中的应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0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蝗虫监测技术的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缺乏准确、有效的方法。文章介绍了蝗虫测报技术的发展和蝗虫生境监测的重要性,阐述了光谱技术在蝗虫预测方面的发展概况以及常用算法。遥感可对蝗虫栖息、生长、繁殖的生境进行监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建立测报模型。利用高光谱遥感可以更为准确地监测蝗虫灾害,有利于量度蝗虫危害程度和划分发生区域,同时可监测蝗虫群落的空间分布动态。近红外技术可以判别蝗虫的种类,还可通过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测定来监测蝗虫的产卵地,对局部抽样调查和观测蝗虫非常有利。光谱分析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监测和预测蝗虫发生的工具,由于其在空间定位、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必将成为这一领域重要的研究手段。文章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 》 2008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木薯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以分生组织培养、成熟器官发生、体细胞胚状体以及原生质体培养为基础的4个木薯再生体系;分析总结了木薯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木薯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研11号”黑籽雀稗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08 CSCD
摘要:以热带牧草"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 cv.Reyan No.11)种子为材料,对其外植体植株的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以MS无机盐+9.0mg/L维生素B1+9.5mg/L维生素B6+4.5mg/L尼克酸+1.0mg/L水解酪蛋白+30.0g/L蔗糖+8.0g/L琼脂为基本成分(MSM),附加植物激素类物质2.0mg/L2,4-D时,适合种子的愈伤组织形成,愈伤诱导率可达65%;继代培养基附加1.0mg/L2,4-D和0.1mg/LKT;分化的培养基附加6.0mg/L6-BA,分化率可达50%;生根培养基附加0.5mg/L激素类物质NAA,生根率100%。完成植株再生约需13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