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菠萝蜜不同颜色果肉中类黄酮物质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不同色泽菠萝蜜果肉中类黄酮物质的差异,以红色和黄色菠萝蜜果肉为材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平台,定性和定量分析类黄酮物质。结果表明:菠萝蜜果肉中共鉴定出82种类黄酮物质,包括27种黄酮、24种黄酮醇、12种黄烷酮、11种黄酮碳糖苷以及8种其他类型类黄酮物质;定性定量分析的整体结果表明,红色果肉中类黄酮物质的种类和总含量要明显优于黄色果肉;红色果肉和黄色果肉之间差异组分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红色果肉中优势积累的类黄酮物质有19个,仅3个黄酮碳糖苷在黄色果肉中优势积累。研究结果揭示了红色果肉中类黄酮总含量和种类的优势,为菠萝蜜品种选育提供了数据和材料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豆科1个新记录种-沼生田菁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报道了海南岛发现的豆科(Fabaceae)田菁属(Sesbania Scop.)新记录种1个,沼生田菁(Sesbania javanica Miq.)。在海南东方和昌江临海沼泽湿地中分别发现沼生田菁3个种群,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标本室(ATCH),现予以报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吊罗山薹草开花生物学特征及繁育系统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花生物学特征和繁育系统在生殖生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吊罗山薹草(Carexdiaoluoshanica)的开花生物学特征和繁育特性开展定点观测研究,发现吊罗山薹草的小穗呈两性,但顶生小穗的雌花完全退化,而基部侧生小穗的雄花虽高度退化但仍有1~2朵匿藏的雄花发挥自交作用;开花物候和开花动态观测中发现,吊罗山薹草开花同步指数为0.16,顶生雄小穗的花期约5 d,侧生两性小穗的花期约6 d,而群体花期为26 d;在散粉后1 h时花粉活力达到最大,为85%,随后几小时内快速下降;柱头在散粉前1 d已经达到成熟状态,在散粉时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可授性,到散粉第5天时,柱头不再具有可授性;根据异交指数和花粉/胚珠比检测,吊罗山薹草的繁育系统为兼性自交,进一步的套袋试验验证发现,其繁育系统是以自交为主,兼有异交的混合型交配系统。
关键词: 吊罗山薹草 开花物候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繁育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多胺对荔枝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发生的作用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多胺[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对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的作用,为揭示多胺在荔枝离体再生中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在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过程中添加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D-Arg)、环己胺(Cha)],比较不同处理下妃子笑荔枝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差异。【结果】低浓度多胺或高浓度多胺合成抑制剂促进愈伤组织增殖,愈伤组织增殖量达显著水平,胚性愈伤组织(EC)与非胚性愈伤组织(NEC)颜色状态界限更加明显。与对照相比,经过多胺处理增殖的愈伤组织乳白胚诱导数及萌发率均降低,而多胺合成抑制剂处理增殖的愈伤组织乳白胚诱导数及萌发率随着多胺合成抑制剂浓度升高而升高,当Cha质量浓度为200 mg·L-1时,乳白胚数量最多,达960个·g-1,萌发率29.41%;当D-Arg质量浓度为700 mg·L-1时,乳白胚萌发率最高,为32.35%,胚数量为450个·g-1。体胚诱导培养基上添加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体胚诱导作用差异较大,Spd促进体胚发生作用较明显,当Spd质量浓度为20 mg·L-1时,乳白胚数量为590个·g-1,萌发率为30.30%。体胚发生培养基上添加Cha或高浓度D-Arg抑制体胚发生,而添加低浓度D-Arg则促进体胚发生。【结论】在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上添加3种多胺可促进愈伤组织增殖并保持胚性,且抑制原胚发生,而Cha及高浓度D-Arg促进原胚发生。体胚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Spd促进体胚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油菜素内酯和乙烯在水稻根不对称生长中的相互作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L)和乙烯(Ethylene)可诱导植物根发生不对称生长,形成波浪形弯曲(Wave)或卷曲(Coiling)。光照是调控根生长的重要因素,其与BL和乙烯存在诸多联系,但三者在根不对称生长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仍未知。为探究光照、BL和乙烯在根不对称生长中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分别设置光暗、BL和乙烯抑制剂处理组,观察并统计水稻(Oryza sativa)根的不对称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光照和BL在根不对称生长中具有协同促进作用,且此过程依赖于乙烯途径。此结果为探究环境因素与植物激素互作调控根不对称生长提供了具体的实验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嫁接于3个枣园病砧的抗病接穗枣疯植原体检测及分子变异
《林业科学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测3个枣园不同抗性枣树材料嫁接传毒后携带植原体状况,分析不同植原体株系传播流行、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及其与枣树品种抗性之间的关系,揭示枣疯植原体群体遗传变异特性,为抗病品系合理利用与病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4月采集不同抗性枣树材料嫁接到北京玉泉山枣树资源圃、北京昌平王家园和河北唐县军城镇三地枣园的发病砧木上,当年8—10月分别提取接穗和砧木组织样品总DNA,利用植原体16S rDNA、16S-23S间区(SR)、secA、tuf、fusA-tuf间区、him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基因等片段进行PCR和LAMP检测,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遗传变异和系统进化.[结果]抗病品系的接穗材料症状严重度大都低于感病砧木;表现无症接穗T30通过直接和巢式PCR与LAMP均未检测到植原体;3个枣园枣树样品中的植原体16S rDNA、SR、tuf和sec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根据所测38份样品中him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基因序列在117、154和190 bp位点的碱基变异,军城镇样品序列聚于T-A型,玉泉山样品和河北唐县梁家沟枣疯序列聚于C-A型,而昌平样品和泗洪、泰安、通州枣疯序列聚于C-C型;根据所测29份样品中fusA-tuf基因间区序列在第39 bp位置有碱基A插入或缺失,将玉泉山和军城镇样品归于TJ2型,而国内其他地区各株系和昌平样品为TJ1型;him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基因序列及fusA-tuf基因间区序列在3个枣园各有优势菌株序列,序列分型对应且互相佐证.[结论]本研究首次测定枣树'骏优2号'(Z18)优良品系具有高抗病性,并首次检测到3个枣园内枣疯植原体株系的him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基因与fusA-tuf基因间区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且与样品抗病性强弱无关联;初步排除玉泉山枣园植原体来源于江苏泗洪大枣移栽苗传病的假设.
关键词: 嫁接;抗病性;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himA及其下游假定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快速滤过型净化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采用快速滤过型净化法(multi-plug filtration cleanup,m-PFC)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隐性结晶紫同时检测的分析方法.前处理样品用乙腈振荡提取,高速离心,冷冻除脂后,将上清液直接注入m-PFC小柱净化,净化一步完成,试剂用量少,净化过程直接吸附杂质,无需活化淋洗洗脱,无需浓缩,单个样品净化时间小于1 min.结果表明,4种物质的线性范围在0.1~6.0 ng/mL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5μg/kg,定量限为0.2μg/kg.在0.5、1、2、10μg/kg这4个添加水平下,方法平均回收率均在71.1% ~84%,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4%.与传统前处理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灵敏度高等优点.该研究为孔雀石绿及其结晶紫在水产品中的残留测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可为建立更快速、准确地检测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方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快速滤过型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水产品;孔雀石绿;隐性孔雀石绿;结晶紫;隐性结晶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大蓟马对寄主植物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环境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Bagnall)是我国华南地区豆科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并已对多种农药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探寻基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化学生态调控技术,针对不同寄主植物及其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普通大蓟马的行为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普通大蓟马对豇豆花和四季豆花的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再利用"Y"型嗅觉仪和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普通大蓟马对不同生理期及不同为害程度的豇豆花的选择行为,筛选该虫的嗜好寄主及其生理状态。分别以正己烷和甲醇作为溶剂,应用顶空动态吸附法和溶剂浸取法提取寄主植物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普通大蓟马对上述挥发物的不同浓度的标样及其混配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豇豆花对普通大蓟马的引诱活性显著高于四季豆花,后续试验进一步表明健康豇豆花对普通大蓟马的引诱效果好于花蕾、虫蕾和虫花。利用GC-MS从普通大蓟马嗜好寄主健康豇豆花中初步鉴定出42个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购买标样对普通大蓟马进行不同浓度的行为活性测定,发现10-4β-石竹烯、10-2植物醇、10-6棕榈酸乙酯和10-6邻二甲苯具极显著的引诱作用,10-4罗勒烯、10-4亚油酸甲酯、10-4棕榈酸甲酯、10-4甲酯、10-62-甲基-3-羟基-4-吡喃酮具极显著的驱避作用,而棕榈酸乙酯在高浓度时表现出驱避作用,低浓度时表现出引诱作用。此外,当邻二甲苯和β-石竹烯、邻二甲苯和棕榈酸乙酯浓度为10-6时,其混配物对普通大蓟马表现出极显著的驱避作用,本试验尚未发现可增强引诱活性的配方。健康豇豆花为普通大蓟马的嗜好寄主,从其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中鉴定筛选出一批对普通大蓟马具显著引诱或驱避活性的化合物,为探明普通大蓟马对寄主植物的反应机制提供了信息基础,亦为今后研发高活性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然胶乳手套与合成胶乳手套的发展
《橡胶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天然胶乳手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天然胶乳检查手套、外科手套、织物浸渍防护手套、家用手套、工业手套的用途、规格、特点和表面形式,指出因天然胶乳手套存在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的不足,促进了合成胶乳手套和人造胶乳手套的发展。丁腈胶乳检查手套因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成为天然胶乳检查手套的主要竞争者;低蛋白无粉天然胶乳外科手套、氯丁胶乳外科手套和聚异戊二烯胶乳外科手套成为对天然胶乳过敏症医护人员的选择;在非医疗领域,合成胶乳手套和人造胶乳手套适用于特殊领域的防护需求。
关键词: 天然胶乳 合成胶乳 人造胶乳 胶乳手套 过敏症 亚硝胺 使用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对杧果酚类代谢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探讨杧果感染细菌性角斑病过程中杧果叶片内酚类代谢的变化规律,以细菌性角斑病高抗品种"红杧6号"和高感品种"贵妃"杧为试材,测定接种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后杧果叶片内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及酚类代谢相关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感("贵妃"杧)抗("红杧6号")品种体内酚类物质均发生明显的变化。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接种病菌后均直线上升,抗病品种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幅较高,且感病品种在侵染后期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均迅速降低;而感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幅较高。推测杧果叶片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与杧果抗性呈正相关,而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