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0008条记录
细微化磷钾—活化剂肥供肥特性及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提高磷钾肥的利用率,减少磷、钾在土壤中的固定,提高其有效性,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将普通磷钾肥料与四种磷活化剂按不同比例掺混并进行细微化处理,研制出高效细微化磷钾—活化剂肥,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细微化磷钾—活化剂肥对小白菜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白菜施用细微化磷钾—活化剂肥料能增产提质。与氮磷钾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添加腐殖酸与沸石粉(FF)、腐殖酸与硅藻土(FG)处理的小白菜分别增产8.13%和10.27%,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5.90%和9.55%,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5.87%和32.72%,土壤有效钾和可溶性钙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76.43%和91.00%,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5.95%和32.26%。处理中,以细微化磷钾-腐殖酸-沸石粉在小白菜上的效果最优。

关键词: 细微化磷钾-磷钾活化剂肥 土壤养分 小白菜 产量 品质 肥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植物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中国植保导刊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是一种新型的恒温核酸体外扩增技术,与传统PCR和其他等温扩增技术相比较,具有对仪器依赖性低、核酸扩增效率高的优势,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已在微生物检测领域有了较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RPA的技术原理、产物检测方法以及技术条件的摸索优化,并概述了近年来此技术在植物病原检测领域的应用情况,展望了今后RPA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新兴技术在植物病原检测中的进一步应用与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等温扩增技术 植物病原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调包装对混合鲜切果蔬保鲜效果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包装盒中充入空气为对照组,设置3组不同浓度的气调包装气氛比例,对预处理后的杨桃、砀山梨、黄瓜、小麦草4种混合鲜切果蔬进行包装,于4℃贮藏,通过测定并分析其理化指标,判断混合鲜切果蔬品质.结果 表明,5% O2+5% CO2+90% N2处理的混合鲜切果蔬贮藏8d后的感官品质较高,失重率较低,色泽和硬度保持良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较缓,微生物滋长得到抑制.说明气调包装对杨桃、砀山梨、黄瓜、小麦草4种混合鲜切果蔬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其中5% O2+5% CO2+90% N2气氛比例下的保鲜效果最好.

关键词: 气调包装 混合鲜切果蔬 保鲜 预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基于网格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定位-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传统方法主观干预过多的问题,在综合考虑多因素的情况下,以质量优先原则、区位优先原则、空间邻近性原则为准则,提出一种基于网格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空间定位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以网格作为分析单元,将耕地地块数据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涉及的指标数据转移至网格属性中,并以空间聚类算法为手段,通过特征值分析,最终得到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可用于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实施.并以江苏省扬州市1′*1′的经纬度网格划分为具体案例,分析证明该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 网格 空间聚类 空间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磷指数模型的海河流域农田磷流失环境风险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识别农田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影响因子是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该研究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磷指数模型,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作为源因子,以土壤侵蚀模数、年径流深、农田和水体间归一化距离指数作为迁移因子,结合GIS技术评估海河流域农田磷流失风险,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田磷流失风险指数与各影响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效磷、磷肥施用量、土壤侵蚀模数、年径流深及归一化距离指数处于中-低、中-高、极低、中-高和高级别风险等级的区域面积占比最高,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66.5%、61.1%、99.0%、54.2%和64.8%;2)影响农田磷流失的关键因子为迁移因子,其中关键的迁移因子为年径流深及归一化距离指数;3)源因子与迁移因子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性质(包括土壤质地及有机碳含量等)与源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迁移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海河流域农田磷流失关键源区位于黄河北岸的山东省和河北省东南部的平原农耕区、海河流域西北部的山区地带.该研究结果对流域尺度上农田磷流失研究的方法创新有所裨益,可为海河流域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农田 模型 面源污染 磷流失 磷指数模型 关键源区 结构方程模型 海河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的北京油鸡健康散养系统构建与应用

中国家禽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北京油鸡林地散养过程中存在的鸡个体身份识别难、数据采集工作量大以及作业管理缺乏标准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提出了以物联网监控体系和北京农林科学院油鸡林地散养规范为核心要素的北京油鸡散养信息化解决方案,并通过传感节点网络的搭建以及配套软件系统的设计,研发了集北京油鸡身份识别、数据采集、预警监控、性能分析、质量追溯于一体的北京油鸡数字化健康散养系统.该系统选取了北京顺义油鸡养殖基地进行示范性应用,在提升了养殖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同时,解决了日常生产技术的标准化问题,实现了鸡个体识别和数据采集自动化的预期目标,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物联网 北京油鸡 散养 数字化 监控 性能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韭菜灰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

中国植保导刊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生产中防治韭菜灰霉病的适用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非化学杀菌剂对韭菜灰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发现10%多抗霉素B可湿性粉剂和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毒力最强,EC50值分别为0.004 1、0.007 6μg/mL;0.5%大黄素甲醚水剂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的毒力较弱.田间药效试验验证,10%多抗霉素B可湿性粉剂、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常规用量处理的防效分别为67.60%和61.01%,适用于田间韭菜灰霉病的防治.

关键词: 韭菜灰霉病 杀菌剂 室内毒力 田间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炭基尿素与灌水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节水灌溉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新型炭基肥料研发及应用对设施蔬菜高产优质及农业节水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考察了两种炭基尿素产品(B2:1和B1:1)、灌水量及炭基尿素水肥耦合效应对设施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速效尿素处理相比,炭基尿素肥料B2:1和B1:1的应用可使番茄分别增产38%~42%和11%~27%,果实可溶糖分别增加0.69%~1.39%和0.7%~2.15%,糖酸比分别增加2.66~7.66和2.83~8.76,Vc分别增加6~11.3 mg/100 g和3.6~4.4 mg/100 g,硝酸盐分别降低4~11 mg/kg和4.3~17 mg/kg.与B1:1型炭基尿素相比,应用B2:1型炭基尿素增加了番茄产量及Vc含量,同时降低了番茄可溶糖含量.灌水量由HW(1 658 m~3/hm~2)降至LW(1 365 m~3/hm~2)降低了施氮处理番茄的产量,应用两种炭基尿素处理能降低减水对番茄产量的不利影响,B2:1型炭基尿素的这一作用更明显;减少灌水量降低了番茄品质.氮肥类型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大于灌水量,灌水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大于氮肥类型.氮肥类型和灌水量对番茄可溶糖、Vc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综合考虑,HW+B2:1、HW+B1:1和LW+B2:1在设施番茄生产中均有可推广价值.

关键词: 番茄 炭基尿素 灌水量 减量灌溉 水氮耦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丛枝菌根影响植物萜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生长及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某些药用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丛枝菌根(A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大多数陆地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土壤真菌,其在促进植物生长及调节植物次生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对于提高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萜类活性成分含量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收集整理了2000年-2019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提取了宿主植物种类、萜类化合物种类、萜类化合物积累部位、AM真菌种类、试验条件及试验处理类型等数据,综合分析了AM真菌影响植物萜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的研究进展.从AM真菌调节萜类化合物合成的营养和非营养机制,以及转运和积累等方面阐述了AM真菌影响萜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机制,并讨论了试验条件、接种方式及环境因子对AM真菌调节植物萜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的影响,分析了当前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关键词: AM真菌 萜类 次生代谢 接种 非营养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例副鸡禽杆菌和鼻气管鸟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

中国兽医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2019年3月,北京某鸡场产蛋鸡群中出现大量面部、眼睑严重肿胀等急性病例,为探明其发病原因,本试验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株16S rRNA测序、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从病鸡体内分离到副鸡禽杆菌和鼻气管鸟杆菌2种致病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副鸡禽杆菌为A型;免疫琼扩试验结果显示,鼻气管鸟杆菌为A型.药敏试验显示,2株分离菌对氨苄西林、强力霉素等敏感,对链霉素及卡那霉素均不敏感.动物回归试验中,试验鸡单独感染副鸡禽杆菌分离株就会出现眼睑肿、浆液性鼻液、结膜炎等典型症状,单独感染鼻气管鸟杆菌的鸡也会发生流鼻液、呼吸紊乱等症状;混合感染的鸡发病症状比单独感染的鸡更为严重,病程加长.从人工感染发病鸡分泌物中可以成功分离出上述2种病原菌.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副鸡禽杆菌和鼻气管鸟杆菌共感染的病例,为预防、控制和诊断鸡肿头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副鸡禽杆菌 鼻气管鸟杆菌 分离鉴定 混合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