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椰子胚的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简报)
《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08 CSCD
摘要:以椰子成熟胚为外植体,在Y3+6-BA 0.5mg/L(单位下同)+NAA 0.5+蔗糖60.0g/L液体培养基上诱导萌发;最佳生根培养基为Y3+6-BA 1.0+NAA 2.0+IBA 2.0+蔗糖45.0g/L+琼脂7.0g/L,生根率可达100%;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36份香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
《热带农业科学 》 2008
摘要:采用伤根灌菌液的接种方法,评价了36份香蕉种质苗期对枯萎病的室内抗病性。结果表明:在供试36份种质中,13份种质为中抗,22份种质为感病,1份种质为高感,无高抗种质。


牛大力茎段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牛大力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保护牛大力野生资源。[方法]以牛大力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其组织培养和离体快繁技术。[结果]用0.1%升汞处理外植体20 min,可获得无菌材料。以MS+6-BA1.0 mg/L+IBA0.1 mg/L为启动培养基,诱导率可达100%,接种后20 d,腋芽开始萌发,且生长正常。以MS+6-BA2.0 mg/L+IBA0.1 mg/L为增殖培养基,培养30 d后,增殖系数达7.0,有少量的愈伤组织产生,但不定芽生长发育正常。用1/2MS+IBA0.5 mg/L+IAA0.5 mg/L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80%,根生长状态良好。将生根的小苗移栽到椰糠∶砂为3∶1的基质中,覆盖地膜保湿15 d,成活率达85%以上。[结论]牛大力茎段组织培养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0.5 mg/L+IAA0.5 mg/L。


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南热带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物理分组的方法对海南岛的次生林、水稻田、甘蔗地土壤(剖面分0~10cm,10~20cm,20~50cm,50~100cm四层)进行物理组分及其有机C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由次生林变为农用地后,大团聚体占土壤的质量百分数显著降低,微团聚体和粉粒与粘粒大小的团聚体占土壤的质量百分数显著增加,几种团聚体中微团聚体的变幅最大;由次生林变为水田比变为甘蔗地对土壤不同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影响大;次生林改为水稻田和甘蔗地后,水稻田和甘蔗地土壤各物理组分的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降低,且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降低的幅度较大。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使0~50cm土壤产生显著退化。


构建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技术创新体系的探讨
《科技管理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现状,阐明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的作用,探讨建立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路、目标与对策。


农用抗生素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我国农用抗生素大规模生产的品种主要有井冈霉素、阿维菌素和赤霉素,而未能大规模生产的抗生素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较高,进而限制了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另外我国农用抗生素研究的人力、物力过于分散,对一些优良品种投入太少,也是造成大规模生产的农用抗生素品种少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国内外农用抗生素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果用和造林两宜果树——油梨
《中国热带农业 》 2008
摘要:油梨又名鳄梨、樟梨、酪梨或牛油果,为樟科(Lauraceae)油梨属(Persea)植物。原产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至墨西哥南部一带。目前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热带、亚热带地区,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面积达20万hm~2,最大生产国是墨西哥、美国、


3个杨桃品种的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果树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取法(HS-SPME),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3个杨桃品种成熟果实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杨桃果实中的香气成分主要是乙酸-反-2-己烯酯、4,6,8-大柱三烯、β-紫罗兰酮、丁酸-反-2-己烯酯。此外还含有一些少量的1-壬醇、己酸-2-己烯酯、丙酸-反-2-己烯酯、丁酸-反-3-己烯酯、戊酸-反-2-己烯酯、茶螺烷、香叶基丙酮、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和乙酸辛酯等。不同品种的杨桃果实中的所含的香气成分及含量不同,B17杨桃含乙酸-反-2-己烯酯、丁酸-反-2-己烯酯、丁酸-反-3-己烯酯等青香型酯类最低而含β-紫罗兰酮、1-壬醇、乙酸辛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茶螺烷等花香型、果香型及木香型成分最高,因而其香气品质要优于B10和新加坡红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