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灌水次数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春小麦品种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节水处理研究灌水次数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1水的W1处理可显著增加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尤其增加60~100cm深层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而随着灌水的增加,春小麦深层同层土壤贮水及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率随之降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总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降低,但春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春小麦开花以后的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随灌水次数增加明显增加;生育后期灌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不利于春小麦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增加灌水次数,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降低土壤贮水的利用比例,增加春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但春小麦灌水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灌水次数较多的处理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生育后期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增加,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明显降低。综合考虑春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利用效率、物质生产等因子,确定灌二棱水+拔节水2水的处理是春小麦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模式。


巨膜长蝽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应用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近年来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Jakovlev)由以往稳定种群的荒漠昆虫上升为暴发性发生并迁移至农区危害的农业害虫。由于缺乏对巨膜长蝽基础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对其开展监测预警和农业防治存在困难。开展巨膜长蝽个体生物学研究,填补研究空白对于有效监测预报和防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能为下一步分析巨膜长蝽成灾规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文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系统阐明该种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和行为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巨膜长蝽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一年发生2代,5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是两个发生高峰期,6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成虫进入滞育状态,11月下旬以成虫越冬;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32.14±2.34)d,雄成虫的平均寿命为(28.00±3.13)d,雌雄性比为1︰1.9,有多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每头雌虫抱卵量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10~15粒左右;食性杂,群居危害,喜食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等沙生草本植物的种子。【结论】该虫具有以成虫形态越冬和滞育、迁移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在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动后,能够经历逆境后迅速恢复种群并迁移危害。宁夏中南部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极大改变了该地区的荒漠生态环境,促使巨膜长蝽在经过夏季高温滞育恢复种群后无法获得足够野生寄主的情况下,大规模迁入农田系统危害。


加工番茄连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加工番茄连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障碍机理,分别观测分析了不同连作年限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其区系特征,应用综合指数法评价连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变得粘重,土壤砂粒含量下降,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土壤pH和全盐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持续下降,连作4a后分别下降19.10%、49.11%和80.92%,土壤盐分离子SO42-、HCO3-、Cl-、Ca2+、Mg2+含量呈增加的趋势,Na+、K+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总量连作4 a后降低53.95%,其中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降低,土壤真菌数量增加。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幂函数递减。由此可知,土壤连作障碍是土壤质量整体下降的必然结果。


人工感染小白鼠弓形虫病攻毒量的测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弓形虫病(Toxoplasnasis)是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原虫病[1-4]。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对人工感染小白鼠弓形虫病的途径、剂量、病状、病变进行大量研究[5-7]。为了对人工感染弓形虫病的小白鼠进行治疗药物的筛选,确定弓形虫病的适宜感染途径和剂量,掌握用药时机,拟定药效观察方法和指标,制订药效判定标准,家畜弓形虫病防治方法的研究课题组进


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与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的关系初步研究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辣椒育种课题组发现的田间自然突变的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株系和其可育株系为试验对象,对其叶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蕾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和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per oxid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株系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蕾和叶片中MDA含量、POD和SOD活性都高于可育株系,第1发育阶段差距显著;但不育株系花蕾发育中后期和叶片中的CAT活性则低于可育株系。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花蕾发育前期膜脂过氧化程度过高,是导致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株系花粉败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炭对灌淤土氮素流失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氮素流失严重的现状,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炭施于灌淤土对水稻产量、水稻生育期内氮素运移特征及氮素流失量的影响。在常规施肥条件下设置高量炭(C3N300:9000 kg·hm-2);中量炭(C2N300:6750 kg·hm-2);低量炭(C1N300:4500 kg·hm-2)和不施炭(C0N300:0 kg·hm-2)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和氮肥配合施用,对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中氮素动态有一定影响,表现为总氮(TN)和硝态氮(NO-3-N)浓度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降低,铵态氮(NH+4-N)浓度升高;在对各层土壤氮素动态的影响上,表现为20 cm处渗漏水中氮素浓度受生物炭用量影响明显,但100 cm处氮素浓度受影响较小。对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表现为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田面水TN和NO-3-N径流流失风险下降,但NH+4-N径流流失风险增加;本研究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对NO-3-N和NH+4-N淋失没有表现出影响,TN淋失表现为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降低,其中TN淋失量最小的是C3N300处理,整个生育期内淋失量为26.28 kg·hm-2,与常规施肥处理C0N300相比,减少9.45%。另外,添加生物炭增加水稻穗粒数和穗数,使水稻理论产量显著增加15.3%~44.9%,其中C3N300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生物炭用于灌淤土对水稻产量有促进作用,对降低稻田氮素淋失也表现出积极效果。
宁夏日光温室黄瓜有机基质长季节栽培
《中国蔬菜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宁夏日光温室嫁接黄瓜有机基质长季节栽培,2月底定植,12月中旬拉秧,生育期从常规的4个月增加到9个月,单株采瓜34~40个,平均每667 m2产量14 985kg,采用黄瓜套袋技术,商品优良率达到95%以上。


宁夏天然草原蝗虫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生境的指示作用
《草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宁夏4种天然草原类型的蝗虫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相似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调查共获得39种蝗虫,能够造成经济损失的蝗虫仅10种,它们共同构成宁夏天然草原蝗虫的优势类群。不同草原类型蝗虫种类、个体数量、多样性、丰富度差异大,物种数以草原化荒漠区最多、草甸草原区最少;个体数量以干草原区最多、草甸草原区最少;多样性以草原化荒漠区最高、干草原区最低;丰富度指数以草原化荒漠区最高、草甸草原区最低;草原化荒漠区和荒漠草原区相似性最高,为0.655,草甸草原区和干草原区次之,为0.578。然后依次为荒漠草原区和干草原区、荒漠草原区和草甸草原区、草原化荒漠区和干草原区、草原化荒漠区和草甸草原区,相似性指数依次为0.517、0.423、0.405和0.324。


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和根系有机碳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常和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相关。为了解贺兰山地区土壤有机碳状况,2011年对贺兰山东麓青海云杉(Picea crassfoli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下土壤和根系取样,测定了各自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油松和灰榆林林下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4.12g/kg、17.83g/kg和15.32g/kg,林下根系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69.12g/m2、532.17g/m2和242.68g/m2,林下土体(土壤和根系)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7.58kg/m2、9.55kg/m2和4.00kg/m2;林下根系有机碳占林下土体有机碳的比重为4.94%~6.0%。贺兰山青海云杉林下土壤碳储量高于全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平均水平,油松林下碳储量略低于全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平均水平,灰榆林碳储量仅为全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平均水平的36.7%。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其林下土壤是贺兰山地区重要的有机碳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