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国内外骨干玉米自交系耐低温萌发能力综合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选用来自美国、德国、前南斯拉夫、加拿大和中国的玉米种质,研究耐低温萌发能力,筛选耐低温萌发能力强的种质,为耐低温种质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以74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运用田间直接鉴定法和室内鉴定法,调查测定标准发芽率(SGR)、冷浸发芽率(CIGR)、田间常温出苗势(NFEP)、田间常温出苗率(NFER)、田间低温出苗势(LFEP)、田间低温出苗率(LFER)、田间常温发芽指数(NFGI)、田间常温活力指数(NFVI)、田间低温发芽指数(LFGI)和田间低温活力指数(LFVI)等10个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对玉米种子耐低温萌发能力,并综合评价。【结果】参试玉米自交系耐低温萌发能力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鉴定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在10.10%~145.47%,累计贡献率为73.554%,回归建立了玉米自交系种子耐低温萌发能力综合评价数学模型Y耐低温=0.162+0.250XNFGI+0.246XLFGI,预测结果与隶属函数值(L)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基于耐低温萌发能力综合评价值,将74份自交系分为5个等级,筛选出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强自交系1份,耐低温萌发能力较强的自交系12份,耐低温萌发能力中等的自交系45份,耐低温萌发能力较弱的自交系13份,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弱的自交系3份。【结论】筛选出的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弱自交系Shen137、D3M、JSH2402和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强的自交系Xinzi3113,将应用于耐低温QTL定位,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研究中。常温田间发芽指数和低温田间发芽指数可作为评价自交系耐低温能力的主要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菌剂对番茄褪绿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PSB-06菌剂对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的抑制作用,连续3年在田间进行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菌剂对ToCV的药效试验,并在室内研究其抗病毒的作用机制。田间试验结果显示,PSB-06菌剂处理能降低ToCV的发生,植株发病率均低于50%,均显著低于清水和氨基寡糖素处理;室内试验结果显示,PSB-06菌剂处理能抑制病毒传播,喷施PSB-06菌剂后的感病番茄的SA含量达532.67 mg/g,PI II和NPR1基因表达量也相对上升;同时,健康番茄与感病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均明显升高;经PSB-06喷施后番茄植株上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生存数量降低。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PSB-06处理促使植物代谢及防御的相关蛋白均上调。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菌剂能增强植物免疫和防御烟粉虱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ToCV的发生及传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桑葚加工品质对比分析
《中国食品 》 2021
摘要:桑葚也叫作桑果,不仅果肉鲜嫩,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也相对较高,可以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抗辐射等。基于此,对不同品种桑葚加工品质进行研究,对于后期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不同品种桑葚加工品质进行对比时,主要是分析其成分和系统聚类等方面,以此筛选出优质的加工品质,实现良好的加工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生物降解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adipate-co-terephthalate),PBAT)生物降解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PBAT生物降解膜替代PE地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铺覆传统PE膜为对照,通过脲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测定解析铺覆PBAT生物降解膜对土壤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同种作物铺覆PBAT生物降解膜与PE膜之间,脲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且不同作物(除棉花外)之间土壤酶活也无显著差异(P>0.05),部分土壤酶活性与速效钾、速效磷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PE膜和PBAT生物降解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生物降解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apidSCAN CS-45的新疆滴灌冬小麦氮肥推荐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滴灌小麦氮营养状况实时评估和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120、240、360、480 kg· hm-2),利用主动式光谱仪RapidScan CS-45获取各生育时期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红边植被指数(NDRE),分析其与滴灌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氮肥施用效应的关系,建立了新疆滴灌冬小麦生育时期施氮模型.结果 表明,滴灌冬小麦冠层NDVI和NDRE值在返青期至孕穗期均快速增加,在孕穗期至灌浆期增长减缓,进入灌浆期后开始降低;滴灌冬小麦冠层NDVI与NDRE值的动态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总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在返青期和扬花期NDVI与施氮量的线性关系最好,r2分别为0.925 4和0.944 5,在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和乳熟期NDRE与施氮量的线性关系最好,r2分别为0.929 7、0.959 6、0.941和0.953;滴灌冬小麦全生育时期总施氮量为239.98 kg·hm-2,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冠层NDVI临界值分别为0.150 8、0.721 3、0.820 6、0.828 8、0.831 6和0.741 0,NDRE临界值分别为0.059 3、0.242 5、0.307 6、0.346 5、0.360 4和0.322 5.因此,在滴灌冬小麦返青期和扬花期,可选择基于冠层NDVI建立的施氮推荐模型,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选择基于冠层NDRE建立的施氮模型实现推荐施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昌吉州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动态研究
《地理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其空间变异性可为精准施肥以及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新疆昌吉州为研究区,基于多重分形方法,使用第二次土壤普查(1980年前后)、2010年和2018年共3期土壤有机质数据,计算多重分形参数来探究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动态。结果表明:(1)第二次土壤普查—2018年期间,昌吉州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2)第二次土壤普查—2018年期间,昌吉州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非均匀的多重分形特征,土壤有机质值域范围逐渐变窄,空间分布变异性降低,趋于均一化。其中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有机质变异程度在2010—2018年略有上升。(3) 2018年,昌吉州土壤有机质在空间上自西向东值域分布范围逐渐变宽,变异程度增加,内部差异变大,趋向于非均匀化。(4)三个时期昌吉州土壤有机质数值中均是低值数据分布概率较大,其变异程度高于高值数据,仅阜康市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在2018年由高值数据占主导地位。长时间的耕作经营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空间分布逐渐趋向均一化,但仍存在部分区域有机质较高,部分区域较低的情况。分区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的整体肥力水平,应在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有机质变异程度较高的区域继续推进精准施肥,改进灌溉和耕作措施以降低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根际土壤古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建立及时空分布特征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检测新疆棉花不同生育期、不同地区的根际土壤古菌的数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方法】运用Taq Man探针根据古菌16S rRNA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棉花总DNA进行扩增,纯化实时荧光定量PCR产物得到基因序列进行MiSeq测序并构建标准曲线,分析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地区的棉花根际土壤古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群落丰度比较。【结果】阿拉尔地区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古菌的数量在4个生育时期呈现下降趋势,在棉花吐絮期降至最低1.11×104copies/g(FRW);哈密、石河子、图木舒克和乌苏土壤古菌数量从棉花苗期到花铃期逐渐减少,在吐絮期升高达到最大,其中哈密吐絮期古菌数量最高达1.75×106copies/g(FRW);精河和库尔勒棉花根际土壤古菌数量波动明显,呈现先升后降再升趋势,在吐絮期最大。对检测棉花根际古菌群落进行丰度比较SoilCrenarchaeoticGroupSCG> Thermoplasmata> UnclassifiedpThaumarchaeota> MarineGroupI> UnclassifiedknorankdArchaea> Halobacteria> others。SCG纲在不同生育时期和地区均占绝对优势,蕾期为79.94%,哈密为88.84%。【结论】运用Taq Man探针法检测到古菌数量。在不同生育时期棉花病株根际土壤古菌数量较高,其中吐絮期棉花根际土壤古菌数量最高;在不同植棉地区,哈密棉花根际土壤古菌数量最高。不同生育时期和地区的棉花根际土壤古菌群落组成及丰度差异显著,地区土壤环境差别很大。
关键词: 棉花 根际土壤古菌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 群落丰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活化矿物对盐渍土改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本试验选用磷矿粉、沸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物材料,利用机械力化学方法加工制成土壤改良剂,继而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矿物改良剂及配施有机肥对盐渍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矿物改良剂均可降低盐渍土壤的可溶性盐含量,其中微晶化磷矿粉+活化沸石粉配施有机肥处理(PR3)效果最佳,可溶性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微晶化磷矿粉与沸石粉或膨润土混合处理pH值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但PR3处理较空白对照降低4.49%,差异达显著水平。施用不同改良剂均可促进玉米植株生长,提高其鲜重和干重,其中活化的沸石粉和膨润土粉处理效果优于未活化处理,且以添加有机肥处理的PR3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保无人机施药对核桃黑斑蚜和黄刺蛾的田间防效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植保无人机施药对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la(Kaltenbach)和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的防治效果,为植保无人机防控核桃害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植保无人机田间喷雾、调查虫口减退率、计算防治效果、方差分析。【结果】在添加喷雾助剂量为0.5%时,植保无人机在核桃园施药后的农药地面流失率均在10%以内;药后14 d 70%吡虫啉(用量为150 mL/hm2)对外围核桃黑斑蚜的防治效果最高,为96.05%,平均为80.37%,与22%噻虫·高氯氟(用量为375 mL/hm2)和25%环氧虫啶(用量为300 mL/hm2)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药后10 d 22%噻虫·高氯氟(用量为525 mL/hm2)、1.2%烟碱·苦参碱(用量为1 050 mL/hm2)、3.2%阿维菌素(用量为525 mL/hm2)对黄刺蛾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为98.17%、90.39%和95.46%,3个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添加喷雾助剂时,植保无人机喷洒70%吡虫啉对核桃黑斑蚜的防治效果在80%以上,22%噻虫·高氯氟、1.2%烟碱·苦参碱和3.2%阿维菌素对黄刺蛾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在生产中可以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洒上述药剂防控核桃黑斑蚜和黄刺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与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120份大豆种质资源芽期和苗期耐盐特性,筛选大豆耐盐资源,为新疆大豆耐盐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120份供试材料按照农业部《大豆耐盐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NY/PZ001-2002的标准,在萌发期设置2个不同NaCl(1.2%和1.5%)溶液处理,测定萌发期发芽率;大豆苗期用1.5%NaCl溶液对5 d的幼苗进行处理15 d后,测定株高、根长、植株鲜重、根鲜重、植株干重和根干重。【结果】在1.2%NaCl浓度处理下,筛选出高耐盐品种2份,分别是中黄30号和FtC099,占参试材料的1.67%,相对盐害率为20.1%~40.0%的2级耐盐材料有10份,占8.33%;芽期在1.5%NaCl浓度处理下,筛选出2级耐盐材料为来自日本的FtC099,占参试验材料的0.83%。苗期中筛选出高耐盐材料有1份(日本引进品种S11-5),占0.83%。苗期2级耐盐材料有12份,占10%。【结论】大豆种质资源芽期和苗期耐盐性表现不同,在盐胁迫条件下,盐敏感品种比耐盐品种受盐胁迫影响更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