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级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土壤中18种元素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土壤中多元素同时检测的效率,采用超级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土壤中钾、钠、钙、镁、铜、铁、锰、锌、磷、硫、硼、砷、镉、铬、铅、钴、镓、锂等18种元素含量.比较了超级微波消解、常规微波消解和电热板消解的处理效果,采用超级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并优化了消解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05~20 mg/kg,加标回收率在86.2% ~108%,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10% ~3.0%,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可以满足多元素同时测定的需求,且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用酸量少、重现性好等特点.
关键词: 土壤 超级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我国蔬菜农药的登记、残留现状及安全使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蔬菜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重要农产品,因其丰富的食用价值而深受群众青睐,市场需求巨大。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蔬菜需求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蔬菜病虫害发生重、用药频繁,加之多以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禁限用农药检出和常规农药残留超标时有发生,严重制约其绿色生产。为促进对蔬菜农药登记现状的了解,探索农药安全使用方法,梳理我国蔬菜上登记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线虫剂和杀螨剂种类及其使用情况,解析蔬菜农药残留种类、季节性差异和残留规律,并分析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江苏省蔬菜生产现状,对蔬菜农药管理与安全使用提出开发新型高效友好农药、加强农药系统管理、建立农药推荐使用清单以及指导菜农合理规范用药等建议,以期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绿色优质蔬菜基地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南方稻区"早籼晚粳"栽培模式晚季灌浆期气象因子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季灌浆期温光资源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为适应性双季晚粳稻品种的筛选与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浙江富阳和温州两地开展,以当地主栽3个籼稻品种为对照,根据专家推荐选择20个候选粳型品种(包括10个常规粳稻、3个杂交粳稻和7个籼粳杂交稻),评估和研究灌浆期温光条件差异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结果](1)基于稻米品质特征聚类,晚籼稻因其特有的长宽比(3.18)与直链淀粉含量(19.40%)归属一类;相比晚籼稻,大部分杂粳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分别升高了4.31%—5.28%、6.51%—9.33%、25.83%—28.34%、-1.81%—4.27%、11.62%—50.85%和2.31%—2.85%,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则降低了20.98%—28.14%和1.16%—14.85%,表现出明显的米质提升;常规粳稻品种的米质表现则出现分离,部分源于苏南和嘉兴的常规粳稻(4个)与杂交粳类似,同属于米质提升一类;而部分源于江苏、上海的常规粳稻品种(6个)因其在晚季中相对较差的米质表现(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归属一类;(2)晚稻灌浆期稻米品质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气候因子对水稻品质的作用主要以齐穗后10—20 d为主;加工品质(糙米率)与日均辐射(R:-0.40—-0.19,P<0.05)和昼夜温差(R:-0.45—-0.28,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最低温度(R:0.24—0.53,P<0.05)和降雨量(R:0.38—0.45,P<0.05)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期降雨增多以及夜间温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垩白率和垩白粒率(R:-0.37—-0.16,P<0.05;R:-0.43—-0.12,P<0.05),从而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同时夜间温度和降雨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关系(R:-0.37—-0.16,P<0.05;R:-0.43—-0.12,P<0.05);双季晚稻灌浆期最高温度与稻米食味值成正相关(R=0.37,P<0.05),日最低温度则与稻米蛋白质含量(R=0.19,P<0.05)和垩白度(R=0.16,P<0.05)及垩白粒率(R=0.12,P<0.05)成正相关.[结论]齐穗后10—20 d是气候因子调控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品种米质优化,应着重于优质粳稻基因与当地适应性籼稻基因的融合,选择杂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粳稻)相比常规粳稻更可靠便捷,常规粳稻品种在引进应用时则应考虑育种来源地及其生态适应性,南方稻区优质常规粳稻仍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育.


大豆低聚糖优异种质鉴定及GWAS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其中低聚糖有许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功能,大范围的鉴定评价并筛选大豆低聚糖特异种质具有重要的育种意义。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测量了包含264份大豆材料的自然群体的蔗糖含量、棉子糖含量、水苏糖含量以及总低聚糖含量。结果表明3种低聚糖中蔗糖占总低聚糖的比例最高,棉子糖占比最低,海南三亚和江苏南京两个环境下大豆的总低聚糖含量范围分别为6.18%~11.46%和4.19%~13.80%,共筛选出不同环境下表现稳定的10份大豆低聚糖特异种质。结合大豆自然群体的低聚糖含量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不同环境下分别鉴定到与低聚糖显著关联的SNPs,并挖掘目的性状候选基因。本研究为特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支撑,为发掘大豆低聚糖候选基因和开发分子标记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添加对菇渣好氧堆肥过程及其养分变化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当前堆肥工艺存在养分损失严重、堆肥品质不高等问题,如何加速堆肥原料的腐殖化过程并对其实施科学控制,是提高堆肥处理产品质量的关键。以杏鲍菇菇渣为堆肥原料、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为添加剂,设置无添加剂(T1)、添加5%生物炭(T2)、添加10%生物炭(T3)、添加15%生物炭(T4)、添加0.3%微生物菌剂(T5)、添加5%生物炭+0.3%微生物菌剂(T6)、添加10%生物炭+0.3%微生物菌剂(T7)、添加15%生物炭+0.3%微生物菌剂(T8)共8个处理,以探究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对菇渣堆肥养分保留和腐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结束时,所有处理均能达到堆肥无害化腐熟标准。含2种添加剂处理T6、T7和T8较单一添加剂、不加添加剂处理能延长堆肥高温时间,提高小麦种子发芽指数。各处理EC值随堆肥过程逐渐下降至1.75~2.07 mS/cm,以T3、T4、T7和T8处理较低。与其他处理相比,T6、T7处理显著增加堆肥的全氮、全磷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也以T7处理较高。添加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处理在氮磷保留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中T7、T8处理的堆体干物质失质量率和氮素损失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综合来看,添加10%生物炭和0.3%微生物菌剂的T7处理在促进菇渣堆肥腐熟、改善堆肥品质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减少养分流失,还能提升堆肥产品农用效益。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降解菌Devosia sp. A8和Paracoccus yeei A9的生理生化及生长特性
《生物加工过程 》 2023 CSCD
摘要:由菌株A8和A9组成的人工混菌能够有效地降解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为了对双菌降解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对这2株菌进行严格的生理生化试验,并通过单因素设计,探究不同培养条件(时间、培养基、温度、pH、NaCl质量浓度、抗生素及摇床转速)对其生长状况的影响。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进一步确认了菌株A8和A9分别为Devosia sp.和Paracoccus yeei。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Devosia sp. A8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为多价蛋白胨-酵母粉(PY)培养基,最适pH为8.0,最适培养温度为30℃,最适NaCl质量浓度为5 g/L;而P.yeei A9的最适培养基则为超优肉汤(SOC)培养基,最适pH为7.0~8.0,最适培养温度为35℃,最适NaCl质量浓度为2 g/L。Devosia sp. A8和P.yeei A9的培养条件较为温和,为以后大规模发酵生产以开发DON降解菌剂或酶制剂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Devosia sp. A8 Paracoccus yeei A9 deoxynivalenol 人工混菌


江苏省花生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耕作与栽培 》 2023
摘要:为推动江苏省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江苏省花生产业现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即省内花生品种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重茬比例高、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机械采收效率不高、绿色低碳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有待完善、花生深加工潜力未得到充分开发.并提出了江苏省花生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即优质、高产、抗病、适宜机械化的花生新品种选育、绿色低碳标准化栽培技术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和花生精深加工技术.


泰州市花生主产区田间杂草高效防控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在全面了解泰州市花生田间杂草种类和主要除草剂的基础上,在花生主产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基地对花生田杂草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泰州地区主要杂草中有29种为阔叶杂草类型,9种窄叶杂草类型;常规使用的13种除草剂中有12 种可用于防除阔叶杂草,其中4种兼顾防治禾本科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本地花生田病虫草害呈现多点多发的迹象.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本地花生田杂草防治的综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