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二氢卟吩铁对花针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阐明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ICe6)影响花针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光合特性的生理机制,于2021和2022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防雨旱棚内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干旱及复水后ICe6对花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结束时,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花生叶片的光合参数和RuBPCase活性,光合基因AhRuBP相对表达量下调、AhPORA上调,喷施ICe6显著提高干旱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叶片AhPORA和AhLHCB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亦显著上调,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胁迫指数WSI降低。复水后第7天,干旱胁迫植株的光合参数迅速恢复,喷施ICe6的干旱植株的Tr、RuBPCase活性显著大于喷施清水植株,Tr两年增幅为11.7%和20.8%,RuBPCase活性增幅达14.9%和69.9%;AhRuBP基因相对表达量亦显著上调。复水后第20天,喷施ICe6的干旱植株叶绿素a(Chl a)含量、Pn、气孔导度(Gs)、Tr、RuBPCase活性仍显著高于喷施清水处理;喷施ICe6亦显著提升植株的生殖生长,荚果干物质量增加26.7%,荚果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大15.6%。综上所述,ICe6可以显著提升干旱胁迫下花生叶片的光合性能,并促进复水后花生光合性能的快速恢复。
关键词: 花生 干旱胁迫 复水 二氢卟吩铁 光合特性 RuBPCase活性


基于改进坐标注意力和U-Net神经网络的淡水养殖区提取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淡水养殖区空间分布零碎以及样本数量不均衡等因素造成淡水养殖区提取不准确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U-shaped Network)的改进模型,制作了Landsat淡水养殖区动态监测的数据集,增加高、低维特征融合的坐标注意力机制提高模型的提取精度,构建多尺度特征学习更多位置信息,引入focal tversky loss损失函数提升零碎养殖区的识别率,实现1985—2021年研究区淡水养殖区的精确提取,分析近36年研究区淡水养殖区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21年淡水养殖区提取效果良好,改进后的模型总体分类精度为0.947,准确率为0.926、召回率0.966、F1分数0.946,均交并比0.899、Kappa系数为0.894,与其他模型相比,总体分类精度、Kappa系数大幅提升。2)1985—2021年,研究区淡水养殖区大致经历起步扩张、急速扩张、轻微萎缩3个阶段:1985—2000年研究区淡水养殖面积持续增加,总面积由1985年0.48km~2增长至2000年36.92km~2,年度增加量大于1km~2且小于5km~2;2000—2017年淡水养殖区面积急速增加至234.47km~2,年度增加量大于5km~2; 2021养殖区面积209.58km~2,2017—2021年养殖区面积减少了24.89 km~2,转出的淡水养殖区多为建设用地所取代。综上,改进的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该研究可以为淡水养殖区的提取提供参考,为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信息依据。
关键词: 遥感 监测 卷积神经网络 Landsat 养殖面积 坐标注意力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叶斑病4种病原菌,包括共享镰孢菌Fusarium commune、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 1种P.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不同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探究其最适生长环境,并筛选最佳防治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量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以及不同化学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率,用DPS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共享镰孢菌、P.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25、25、30和20℃;最适pH值分别是8.0、7.0、7.0和6.0;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胰蛋白陈、尿素和胰蛋白膝.5种杀菌剂中450 g·L-1咪鲜胺对共享镰孢菌、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的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0.010 8、0.0915和0.0210 mg·L-1,250 g·L-1吡唑醚菌酯对P.fuckelii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04 1 mg·L-1.[结论]4种病原菌在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的碳源环境下以及含尿素、硝酸钾和胰蛋白胨的氮源环境下生长旺盛,咪鲜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该病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经肌肉注射的免疫效果评价
《畜牧与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是一种以肺内注射途径免疫的弱毒活疫苗.为了拓展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的免疫途径,评估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配合佐剂以肌肉注射方式免疫猪群后的攻毒保护效果,选取20头7日龄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阴性仔猪,将其随机平均分成4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肌肉注射免疫组和肺内注射免疫组.在免疫后采集血样并检测其中的Mhp IgG抗体,在首次免疫后42 d人工感染Mhp组织毒(JS株),攻毒28 d后评估肺脏的病变情况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Mhp含量.结果显示:免疫后肌肉注射免疫组动物产生了明显的Mhp特异性血清IgG抗体,而肺内注射免疫组动物在攻毒前未见明显的血清抗体;肌肉注射免疫组和肺内注射免疫组的攻毒保护率分别平均为88.89%和75.93%,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感染对照组的BALF中Mhp单位含量极显著高于肌肉注射免疫组和肺内注射免疫组(P<0.01),2个免疫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猪支原体活疫苗配合佐剂后经肌肉注射免疫可产生较好的免疫攻毒保护效果.本研究为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实施肌肉注射免疫提供了临床数据支撑.


江苏滨海白首乌产业发展现状与规范化思路
《河北农机 》 2023
摘要:滨海白首乌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耳叶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的干燥块根,是江苏省著名道地药材之一,主要产于江苏滨海,江苏滨海县是全国最主要的白首乌种植基地,占总产量的95%以上.江苏滨海白首乌是中国特有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传统中药的重新认识,江苏滨海白首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种植管理、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均未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突出,发展秩序混乱,如何实现规范化发展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滨海白首乌的生长环境、种植技术、基础设施、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产业化发展与品牌建设和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等方面提出思路与建议,以期为滨海白首乌的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百合LdGASA1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百合小鳞茎发育不同阶段蛋白质组数据中,筛选出调控鳞茎发育的上调表达基因LdGASA1,对其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分析。序列分析显示LdGASA1基因全长725 bp,编码区CDS序列为336 bp,编码111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显示,LdGASA1第52至第111个氨基酸含有一个典型的GASA保守结构域。其理化性质分析显示,编码蛋白质理论等电点(pI)为9.1,不稳定系数为35.14,属于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该蛋白最可能定位在细胞质中,其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65.86%)和α-螺旋(22.52%),另外含有少量延伸链(12.60)和β-折叠(9.01%)。通过RT-qPCR分析发现LdGASA1基因在小鳞茎出现前表达量相对较低,主要在小鳞茎形态建成和发育阶段表达,且在小鳞茎形态基本建成(35 d)时表达量达到最高。本研究结果为探索GASA基因调控百合生长发育的机制打下基础。
关键词: 百合 鳞茎发育 GASA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基于高通量测序对不同清洗处理荠菜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清洗处理对荠菜中细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荠菜样本中细菌群落结构,结合菌落总数分析不同清洗处理对荠菜的减菌效果.次氣酸钠、酸性电解水和臭氧水清洗能够显著降低荠菜菌落总数,减菌率分别为95.43%、98.00%、99.06%.对不同清洗处理荠菜样品的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测序,共获得13个门、176个属.在"属"水平上,Brassica在荠菜细菌群落结构中占据绝对核心优势,Boechera次之;次氣酸钠处理后Brassica丰度显著降低,从88.03%降至84.21%;酸性电解水清洗后Brassica丰度略微上升,为89.22%;而臭氧水对Brassica丰度无显著影响.在"门"水平上,Streptophyta是荠菜细菌群落结构核心菌门,次氣酸钠处理后Streptophyta丰度降低,从94.11%降至89.80%;酸性电解水、次氣酸钠、臭氧水处理均降低变形菌门丰度,从3.38%分别降低到2.78%、3.16%、2.39%.3种清洗处理对荠菜都具有较好的减菌效果,臭氧水清洗荠菜减菌率较高,而次氯酸钠处理能够降低核心菌属和菌门丰度,表明荠菜样品核心菌群对次氯酸钠耐受度低.综合分析得出,臭氧水和次氯酸钠是适宜清洗荠菜的加工方式.


整合关联分析和共表达网络分析挖掘甘蓝型油菜籽粒质量候选基因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籽粒质量是油菜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A-D Test模型对 496 份油菜的籽粒质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 19 个显著位点,联合解释 34.1%的表型变异.整合A-D Test及前期混合线性模型和一般线性模型结果后得到 71 个位点,联合解释 50.1%的表型变异.在 22 个位点置信区间内找到ARF2、NPC6、TTG2 和WRI1 等已被报道的拟南芥中的籽粒质量基因的同源基因.同时,利用大粒品种中双 11 和中小粒品种中油 821 的籽粒和角果皮转录组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构建了 13 个共表达模块,其中紫色(purple)和洋红色(magenta)模块与籽粒质量表型显著相关.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2 个模块在L-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硫双加氧酶活性、焦磷酸酶活性和RNA解旋酶活性等显著富集.2 个模块中的枢纽基因BnaA06g00850D、BnaA01g00990D、BnaC06g10000D和BnaC02g44260D等的同源基因为ETHE1、DAR1、GLN1;1和SMG7 等拟南芥籽粒质量已知基因.整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的分析结果,在 42 个显著位点的置信区间内找到 90 个属于 purple 和 magenta 模块的基因,其中 BnaA01g06210D、BnaA07g14990D 和BnaA07g03030D等拟南芥同源基因已被报道参与种子发育进程调控.本研究整合GWAS与WGCNA 2 种分析方法,挖掘甘蓝型油菜的籽粒质量候选基因,为研究籽粒质量的调控机制、指导籽粒质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籽粒质量 产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共表达网络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