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竹筴鱼属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2尾来自中国南海的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8种竹筴鱼属相应序列,对竹筴鱼属控制区序列进行了结构分析,识别出终止序列区、中央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并找到了2个与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TAS和中央保守区的保守序列CSB-F、CSB-E和CSB-D,以及保守序列区的保守序列CSB1、CSB2和CSB3。以鳜(Sinipercachuatsi)作为外群,使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9种竹筴鱼属的系统发育树。竹筴鱼属鱼类为单系类群,蓝竹筴鱼(T.picturatus)、智利竹筴鱼(T.murphyi)、太平洋竹筴鱼(T.symmetricus)、南非竹筴鱼(T.capensis)和竹筴鱼(T.trachurus)构成一支,地中海竹筴鱼(T.mediterraneus)、青背竹筴鱼(T.declivis)、日本竹筴鱼(T.japonicus)和新西兰竹筴鱼(T.novaezelandiae)为另一支;日本竹筴鱼未单独成一支,而是聚入青背竹筴鱼和新西兰竹筴鱼之间,初步猜测日本竹筴鱼和新西兰竹筴鱼为同种异名。


北部湾剑尖枪乌贼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变化的初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根据2007年北部湾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进一步对北部湾渔场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的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剑尖枪乌贼的最大平均胴长、体质量和优势胴长组、体质量组出现在秋季。雌性个体数量明显高于雄性,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雌、雄性开始分化的最小胴长为56 mm,性成熟最小胴长为67 mm。全年摄食强度不高,以1级为主。幼体终年存在。与1997~1999年和2000~2002年的调查相比较,渔获率的季节间变化显著。该调查中剑尖枪乌贼的出现率和平均渔获率较1997~1999年有所上升,较2000~2002年均有下降,显示该海域剑尖枪乌贼的资源量波动较大,因此,对剑尖枪乌贼资源应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


黑龙江中游水域水质的理化特
《黑龙江科学 》 2011
摘要:报道了2001年5、7、9月黑龙江中游水域理化特征和季节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该水域水质基本处于良好状态,其透明度均值为41cm,pH均值为7.4,水中溶解氧丰富,水型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Ⅰ型(C1Ca)和软水。水中主要营养元素含量较高,总氮均值为0.452mg/L,磷酸盐含量均值为0.113mg/L。水中多数理化组分在平面和季节分布上有所差异,但差异不明显。本文对水质理化特征与季节变化和主要理化指标、营养状况及其与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和评价,为发展水产业和持续利用渔业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依据。


东黄海小黄鱼秋季索饵环境栖息指数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获取的Modis和SeaWiFS遥感数据,包括2001、2002、2004、2005年东黄海秋季海表水温和叶绿素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环境数据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得出小黄鱼最佳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小黄鱼不同年份秋季HSI的分布,得出32°N~33°N、122°30′~123°30′E海域范围内小黄鱼的HSI值较高(HSI>0.5),比较适合小黄鱼索饵栖息,而在30°N以南、125°E以东海域HSI指数值较低(HSI<0.5),不太适合其索饵栖息。


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分析拟穴青蟹不同家系的遗传多样性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必要培育高产、抗逆的优质新品种。家系选育是选择育种的有效途径,目前已应用于拟穴青蟹人工育种工作中。本研究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拟穴青蟹6个家系共275 ind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4~8个,其中3个家系各自在1个位点表现为单态,8个位点的PIC、HO和HE分别在0.40~0.77、0.33~0.81和0.42~0.80之间。对6个家系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家系间的固定系数FST=0.205 7,即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0.57%的变异来自家系间,79.43%的变异来自家系内。根据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对6个家系进行聚类分析,4号家系和5号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先聚合在一起,2号家系和6号家系间的遗传距离最大。本研究将为拟穴青蟹家系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状况研究
《中国渔业经济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水产种质资源是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定背景,并从划定类型、数量、区域分布、保护面积、保护对象等方面分析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定现状,指出了当前已划定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和研究的相关建议。


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
《动物医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宗淡水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鲂)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体,在我国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其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呈现出疾病种类多、发病面积广、延续时间长、死亡率高、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每年经济损失高达40亿元,约占鱼类病害损失的70%。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病害防控技术特别是重大疫病防控技术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病害问题仍是阻碍我国大宗淡水鱼类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论文回顾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药物防控技术、免疫防控技术、生态防控技术以及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病害防控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的战略构想。


大口黑鲈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FLP技术结合"拟测交"策略,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选育家系作为亲本进行单对杂交产生的F1代家系为作图群体,初步构建了大口黑鲈雌、雄性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用64对AFLP引物组合对父母本和106个子代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398个分离标记。母本分离标记有189个,其中172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有209个,其中181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标记。雌性框架图包括75个遗传标记,分布在21个连锁群中,有6个三联体,6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8.22cM,图谱总长度为983.8 cM;雄性框架图包括82个遗传标记,分布在22个连锁群中,有7个三联体,5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9.22 cM,图谱总长度为1153.2 cM。雌、雄性基因组估算长度分别为1 399.85和1 582.72,图谱的总覆盖率分别达到70.28%和7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