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2010年广东沿海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携带WSSV和IHHNV的调查

中国动物检疫 2011

摘要:2010年4月至12月间,对广东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高位池精养、土池半精养和滩涂混养三种养殖模式中的17口池塘进行了采样,检测对虾携带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状况。研究表明,养殖对虾均不同程度携带病毒,而且WSSV感染程度要大于IHHNV,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影响对虾感染病毒程度。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和混养模式对对虾病毒性疾病控制有良好的作用,这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广东沿海 凡纳滨对虾 病毒 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技术在中国明对虾SNP基因分型中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Tetra-primer ARMS-PCR)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8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调整内外引物浓度和采取Touchdown PCR程序可优化扩增效果,80组引物中有20组引物得到良好的分型效果。群体多态性分析表明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范围分别为1.127~1.993、0.136~0.607、0.119~0.492和0.145~0.373。结果显示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简单快速而有效SNP基因分型的方法。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分型 中国明对虾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捕捞技术探讨

湖南农业科学 2011

摘要:南极磷虾是南极动物的主要摄食对象,其资源量尤为丰富。在每年鱼和贝类的全球产量不足一亿吨的今天,磷虾丰富的资源量有着巨大的意义和超强的吸引力。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先后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对南极大磷虾进行试捕和商业性开发。而目前我国对南极磷虾的开发仍处在刚起步阶段。通过介绍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发展历程及世界各国捕捞技术生产作业概况,希望对我国南极磷虾的开发利用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资源现状 捕捞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低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腌制食品由于具有特殊的风味,深受大众的喜爱,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腌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及其衍生物,是引发鼻咽癌的病因因素。因此,降低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及其衍生物的形成对保障腌制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食品腌制过程亚硝酸盐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国内外对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的降低方法,并对应用生物技术来降低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方向及可行性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腌制食品 亚硝酸盐 产生机理 危害性 降低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筏式养鲍对沉积环境压力的评价——MOM-B监测系统模型在桑沟湾的应用

渔业现代化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于2010年5月、7月、8月和10月对桑沟湾筏式养鲍区的沉积环境进行现场调查,采用挪威海洋研究所建立的鱼类养殖环境监测系统模型(Modelling-Ongrowing fish farms-Monitoring,MOM system),应用MOM-B着重对鲍养殖区的沉积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由生物、化学和感官指标组组成。生物指标组的结果显示,各站位都有大型底栖动物,鲍养殖区处于1,2或者3等级。根据化学指标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和感官指标组(颜色、气味、气泡、粘稠度等)的监测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价,结果显示,各站位的pH>7.0,为弱碱性,沉积物都无气泡产生,无臭味或硫化氢气味。鲍养殖区的沉积环境状况整体良好,5月和7月为1级,8月和10月为2级。虽然鲍养殖区目前的沉积环境状况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8月和10月Eh<0,沉积环境已经处于还原状态,可能与鲍养殖压力有关。

关键词: 筏式养鲍 环境压力 鱼类养殖环境监测系统模型(MOM system) 桑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鳙杂种亲本连锁图标记加密和共线性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杂种的养殖性能优于亲本,在水产养殖中利用广泛。为促进鲢、鳙遗传资源管理、经济性状定位等研究,已构建了鲢鳙种间杂种亲本的遗传连锁图,但图谱以AFLP标记为主,利用范围有限。为提高图谱质量和可用性,本研究采用新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加密了鲢鳙杂种亲本连锁图。雌性亲本鳙的连锁图标记总数从153增加到288(包括新开发微卫星标记93个),雄性亲本鲢的连锁图标记总数从271增加到511(包括新开发微卫星标记136)。鳙图谱总长度从852.0cM增加到965.8cM,鲢图谱总长度从952.2cM增加到1049.6cM。鲢、鳙图谱共线性比较甄别出22个同缘连锁群,标记排列只存在轻微重排现象。亲本间共享的76个微卫星标记界定的标记间隔总长度在亲本间无差异(雌:雄=1:1),与鲢鲢种内杂种亲本共享微卫星标记界定间隔的总长度雌雄比(1:0.45)显著不同。与模拟自然受精(种内杂种)相比,混精受精(种间杂种)可增加雄性亲本基因组范围的重组率。鲢鳙形态相似,染色体组型相同,杂种可育,鲢鳙杂交对重组率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混精授精回避了精子竞争,强化了全基因组重排,不利于新形成的和已有的优良单倍型的保留,是鲢鳙养殖性能退化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微卫星 连锁图 共线性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模拟实验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初始NH4+-N浓度的生物滤池中生物膜上和水中的细菌数量及群落种类组成进行了研究。对成熟生物膜及水体样品中的异养菌、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培养计数结果表明,随着生物滤池初始氨氮浓度增大,除异养细菌数量逐渐下降外,生物膜上的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数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均高出水样3~4个数量级;同时对上述样品的16S rRNA基因片段的PCR扩增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及其序列同源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生物膜和水中都有较高的细菌多样性,同一初始氨氮浓度的滤池中生物膜上的细菌多样性高于水中的。生物滤池中的细菌主要由拟杆菌门的黄杆菌纲和变形菌门的α-、β-、γ-变形菌纲的15种细菌组成。生物膜上的优势菌包括奥雷氏菌属、湖饲养者菌属、泥滩杆菌属、沉积杆菌属、雷辛格氏菌属、冷蛇形菌属和亚硝化单胞菌属等;水体中的优势菌则有明显差异,主要有蛋黄色杆菌属、Nautella,玫瑰杆菌属和一种硫氧化菌等。初始氨氮越高的滤池中,亚硝化单胞菌属的细菌在生物膜上所占比例越高,逐渐成为优势菌之一。实验证实,挂膜初期,提高水体中初始氨氮浓度,有利于硝化细菌的富集和固着,提高生物滤池的除氮效率。

关键词: 循环水海水养殖系统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细菌群落 硝化细菌 生物滤池 生物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机械增氧方式在池塘养殖中的增氧性能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池塘养殖中主要机械增氧方式的性能优劣,该文通过增氧清水试验和水产养殖池塘中实地试验,研究了几种机械增氧方式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和实际池塘中的溶解氧变化。结果表明,在清水中,叶轮增氧机增氧能力分别高出水车和螺旋桨增氧机4%和264%,动力效率分别高出12.7%和259%;在池塘中,叶轮增氧机对池塘水层的混合均匀时间要比水车和螺旋桨增氧机快40%,对溶解氧的增加值分别高115%和293%。叶轮增氧机综合增氧性能要高于水车和螺旋桨增氧机,螺旋桨增氧机综合增氧性能最差。该研究为在池塘养殖中合理运用机械增氧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池塘 供氧 机械性能 增氧性能 叶轮增氧机 水车增氧机 螺旋桨增氧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个斑节对虾家系的生长及抗氨氮特性比较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巢式不平衡设计,按每尾雄虾配1~3尾雌虾进行人工授精构建家系。对其中13个家系进行生长和耐氨氮特性实验。8周的养殖实验结束后,各家系的特定生长率为2.97~4.00,饲料系数为1.04~1.74。其中家系S13-S11的特定生长率为4.00,明显优于其他家系;家系S3-S5的特定生长率在所有家系中最低,仅有2.97(P<0.05),且其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在生长实验结束后,进行氨氮胁迫实验。氨氮胁迫48 h后,不同家系的成活率存在差异性,S14-S15的成活率为98.33%,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血细胞数量与家系成活率呈正相关,SOD酶、AKP酶的活力与家系成活率呈负相关,POD酶的活力与家系成活率不具相关性。综合分析,以L2和S11为父本的半同胞家系生长快且抗氨氮特性强,可留作育种材料进行下一步选育。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家系 生长 氨氮 免疫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趋光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平光梯度法,以白光为光源,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组不同生长阶段尼罗罗非鱼:组Ⅰ:30.0~45.2mm;组Ⅱ:51.0~63.3mm;组Ⅲ:70.0~83.0mm;组Ⅳ:88.0~102.0mm;组Ⅴ:108.0~120.0mm,在光梯度分别为250lx、500lx、1000lx、2000lx、4000lx、8000lx下的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在光强范围250~1000lx条件下,5组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均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大,并在光照强度为1000lx时达到最大;在250lx和5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250lx与10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极显著(P<0.01);当光强大于1000lx时,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减小,在2000lx和40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2000lx与80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Ⅰ组尼罗罗非鱼趋光反应最明显,随着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趋光性逐渐下降,趋光指数Ⅰ>Ⅱ>Ⅲ>Ⅳ>Ⅴ。在水温23~25℃时,适宜照度区为1000~2000lx,实际生产中可以利用其将尼罗罗非鱼引诱到集中区域进食,对于提高罗非鱼的摄食率以及光诱捕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不同生长阶段 光照强度 趋光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