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缓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当地水稻配方肥(R1,氮肥施用量270 kg/hm2)、新型缓释肥料(R2、R3、R4、R5,氮肥施用量分别为270.0、248.4、226.8、205.2 kg/hm2)、不施肥(R6,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1处理相比,R2和R3处理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其中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增幅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产量分别增加了7.51%和11.59%;R2和R3处理显著增加了抽穗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吸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而R4和R5处理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因此,使用新型缓释肥代替普通化肥,在相同施氮量或减量8%条件下均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桃需冷量与始花期相关性分析及南京地区需冷量预估模型初建
《果树资源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桃花芽需冷量高低与花期物候早晚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南京地区建立通过花期物候的调查推断需冷量范围的模型。【方法】于2018—2019、2019—2020、2021—2022年对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桃种质进行花芽需冷量估算(基于0~7.2℃模型)、始花期调查和需冷量积累起始日期至始花期天数(记为A值)计算;分析花芽需冷量高低和始花期早晚的相关性;以‘南山甜桃’的需冷量和始花期数据为对照标准,拟合桃种质花芽需冷量与A值的关系模型,并最终优化建立通过A值推断桃种质花芽需冷量范围的模型;利用文献已报道的有需冷量数据(基于0~7.2℃模型估算)、且在南京桃资源圃有始花期调查数据的桃种质,对通过A值推断需冷量范围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桃花芽需冷量与A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建立的模型为:以‘南山甜桃’为标准品种,其在南京地区任一调查年份需冷量积累起始日期至始花期天数A值记为A_(南山)’;桃种质A≤A_(南山)’+(-5~7)d时,需冷量<400 h,桃种质A=A_(南山)’+8~12 d时,400 h≤需冷量<600 h,桃种质A≥A_(南山)’+13 d时,需冷量≥600 h。利用20份种质进行模型验证,19份种质通过模型推断所得需冷量范围与文献报道的需冷量基本吻合,吻合率高达95%。【结论】桃花芽需冷量与始花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了南京地区通过始花期推断需冷量范围的模型,并初步验证有效。


水稻低温白化突变体lta1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全球低温极端气候频发,对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低温严重限制了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因此,鉴定克隆水稻低温发育相关基因,阐明其分子机理,可为水稻低温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从水稻日本晴化学诱变突变体库筛选鉴定到1个低温叶片白化的突变体lta1(Low temperature albinism1).相比野生型,在20℃生长条件下,突变体lta1叶片白化,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绿体结构发育异常;在30℃生长条件下,突变体lta1与野生型生长无显著差异.通过图位克隆将突变基因lta1定位在第3号染色体短臂InDel标记LTA1-3与LTA1-7之间,物理距离为132 kb.基于水稻基因表达数据库,在132kb区间内有17个候选基因,其中有6个候选基因翻译的蛋白可能定位于叶绿体.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多数叶绿体编码基因的表达在突变体中受到显著抑制,而多数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未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LTA1基因与揭示水稻低温下叶绿体发育的机理提供可能.


多元复合栽培措施对白首乌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种业 》 2023
摘要:以白首乌为研究对象,设置施用CO2 气肥(处理C)、玉米间作白首乌立式栽培(处理L)、施用CO2 气肥和玉米间作白首乌立式栽培的复合措施(处理LC)、白首乌传统栽培方式为对照(处理CK),共 4 组处理,通过测定白首乌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和产量的各项指标,探究施用CO2 气肥与玉米间作白首乌立式栽培等不同栽培措施对白首乌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O2 气肥处理、玉米间作白首乌立式栽培处理和二者复合措施处理的白首乌生育期较对照均有延长,二者复合措施处理的白首乌生育期最长,有利块根营养成分的积累.植株生长势中以施用CO2 气肥和玉米间作白首乌立式栽培的复合措施处理较佳,叶片分布密度相对减少,茎中花青苷显色强,茎粗、叶长、叶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茎粗与对照形成显著差异变化.测定的白首乌块根产量也是施用CO2 气肥和玉米间作白首乌立式栽培的复合措施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病虫害防效方面,施用CO2 气肥和玉米间作白首乌立式栽培的复合措施处理在防治褐斑病中效果表现最优,防控中华萝藦肖叶甲效果其次,体现出一定的防控作用.由上所得,施用CO2 气肥和玉米间作白首乌立式栽培的复合措施处理对促进白首乌生长发育效果最佳,可为白首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科研单位税务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中外企业家 》 2023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各类农业科研项目任务,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农业科技进步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农业科研单位的各项收入构成更加多元化,经营类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农业科研单位的税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概述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税务管理现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对如何积极税务筹划、完善税务管理进行了探索。


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小麦籽粒硬度QTL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籽粒硬度是影响小麦商品分类分级、小麦制粉工艺和小麦面粉最终加工用途的重要指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籽粒硬度的选育效率。为了发掘和开发更多与小麦籽粒硬度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采用硬质小麦扬麦158与软质小麦西风配制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55K SNP芯片分析群体基因型并构建了群体遗传连锁图,结合4年群体籽粒硬度的表型资料对影响小麦籽粒硬度的QTL进行了分子定位。结果显示,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覆盖2784.9 cM,含有3830个非共分离的SNP标记;除PIN基因外,共定位到12个可重复的QTL位点,分别位于1A、1B、1D、2A(2个)、3A、4D、5A、5D、6B、6D和7A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3.2%~15.2%籽粒硬度变异;11个QTL来自软质小麦西风,1个QTL由硬质小麦扬麦158贡献;7个QTL表现稳定,可在4年试验中重复,其中5个QTL未见报道,为新发现QTL,特别是5D染色体新发现的QTL最高可解释15.2%表型变异。与这些稳定QTL紧密连锁的SNP标记将为今后开展长江中下游麦区软质小麦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帮助。


泰州市农民收入结构及增收问题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基于2000—2021年泰州市农民收入数据,分别测度收入结构变动值及其增收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农民工资性收入无论从绝对贡献还是相对贡献来看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在总体上远远高于其他3类收入,2014年以后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出现颓势。(2)从绝对贡献来看,农民经营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在总体水平上不断降低。从相对贡献来看,农民经营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经历了由负转正、稳步增长、出现颓势等阶段,总体接近于倒“U”型发展趋势。(3)长期以来,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对农民增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但2014年以来,转移性收入跃居农民收入增长的第二大动力源。综上所述,泰州市农民持续增收得益于收入结构优化与各项收入协同增长,因此要从支持农民创新创业、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充分运用政策调控手段等方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