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贝莱斯芽胞杆菌YL2021高产嗜铁素的摇瓶发酵工艺优化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YL2021是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其基因组中含有完整的儿茶酚型嗜铁素合成基因簇,在缺铁条件下能产生具有抑菌作用的嗜铁素.为了提高贝莱斯芽胞杆菌YL2021嗜铁素的产量,采用摇瓶培养发酵,通过Plackett-Burman(PB)试验、中心组合试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和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分析,优化菌株YL2021 高产嗜铁素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菌株YL2021 高产嗜铁素的最优培养基配方:葡萄糖 19.43 g/L、NH4Cl 1.93 g/L、KH2PO4 9.02 g/L、谷氨酸钠 6.00 g/L、MgSO4 1.75 g/L和CaCl2 0.08 g/L;最优培养条件为:温度 30℃、初始pH值 7.0、接种量 5%、培养时间 36.5 h、转速 200 r/min和装液量 75 mL(250 mL三角瓶中).菌株YL2021在优化条件下嗜铁素产量达到 734.86 μmol/L,较优化前提高了 10.34倍,优化效果明显.本文结果表明,已成功建立了适用于 YL2021 高产嗜铁素的摇瓶发酵体系,为嗜铁素的生防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不同连作年限栝楼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连作对栝楼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和栝楼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以连作2年和连作4年的栝楼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以及土壤细菌16S和真菌ITS高通量测序.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与连作2年的栝楼根际土壤样本相比,连作4年的栝楼根际土壤样本中有机碳含量下降;与对照土壤样本和连作2年的栝楼根际土壤样本相比,连作4年的栝楼根际土壤样本阳离子交换量(CEC)下降,说明土壤保肥能力已下降.细菌群落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栝楼连作对细菌群落的影响相对较小.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样本相比,栝楼连作根际土壤中一些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菌门相对丰度下降.与对照土壤样本相比,连作2年和连作4年的栝楼根际土壤样本中真菌群落群落结构和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一些有害真菌属如Stagonosporopsis、Rhizoctonia和Colletotrichum的相对丰度大幅增加.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硝态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是栝楼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pH值、阳离子交换量是CK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栝楼 连作 根际土壤 微生物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高通量测序


新时代农科精神传播策略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科精神系列科普短视频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3
摘要:农科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具体实践。以短视频的方式宣传新时代农科精神,对弘扬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滋养科技人才家国情怀与道德情操,激发科技人员的使命担当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科精神系列科普短视频为例,介绍了农科精神系列科普短视频策划、创制、传播的具体实践情况,分析了农科精神系列科普短视频取得的成效,并从专注内容品质、应用新兴技术、跨界融合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农科精神系列科普短视频的发展方向与改进措施,以推进新时代农科精神传播。


高功率脉冲微波协同花色苷对大豆分离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及其在蛋糕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利用高功率脉冲微波(high power pulse microwave,HPPM)处理蓝莓花色苷(blackberry anthocyanins,BANs)-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复合物,得到iHPPM-SPI-BANs复合物,通过分析该复合物的理化特性等,研究HPPM处理对SPI功能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此外,将HPPM-SPI-BANs应用于蛋糕制作,替代部分蛋清蛋白,进一步研究HPPM-SPI-BANs对蛋糕烘焙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PPM协同作用下,HPPM-SPI-BANs的溶解性显著增加了1.11倍,起泡和乳化特性也得到显著提高(P<0.05),抗氧化能力相比SPI和未经HPPM处理的SPI-BANs复合物也均有显著提升;HPPM-SPI-BANs的添加能有效抑制蛋糕焙烤过程中水分散失,改善蛋糕的硬度与咀嚼性,使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提高3.56倍和2.79倍,将蛋糕老化速率常数k降低至0.12,对提升戚风蛋糕的货架期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高功率脉冲微波 花色苷 功能特性 抗氧化能力 蛋糕品质


生物絮团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免疫力、营养品质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摘要:为筛选中华绒螯蟹养殖池生物絮团的形成所需最适碳氮比rCN,设置4个不同试验组,分别为不添加葡萄糖(对照)和按碳氮比rCN=10、rCN=15、rCN=20添加外源葡萄糖至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养殖75 d,探讨不同rCN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免疫力、营养品质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rCN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可有效调节水质,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rCN=15组中华绒螯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肝胰腺和性腺组织中的粗蛋白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当rCN≥15时,形成的生物絮团可显著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可有效改善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免疫力、营养品质及养殖水体水质,最适宜碳氮比为15。


水稻稀穗突变体lax3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穗粒数是构成作物产量的三大要素之一,与作物产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定位、克隆与穗粒数有关的新基因为解析作物产量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穗颈注射法将高粱基因组DNA导入水稻品种9311中,在后代筛选到1个稀穗突变体,暂定名为lax3。研究了该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稀穗的遗传方式,并对该稀穗突变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该稀穗突变体lax3在株高、分蘖、枝梗和穗粒数上与受体9311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稀穗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用lax3/02428 F2群体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RM16335和RM16424之间,交换单株分别为5株和3株。通过扩大遗传群体和进一步开发标记,最后将该基因定位在RM16349和Indel标记In4-8之间,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96.9 kb。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解析水稻穗粒结构调控机制和分子辅助选育奠定一定的基础。


江苏如东草甸土水稻穗肥减氮运筹技术研究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江苏如东草甸土水稻穗肥减氮运筹效应,以当地农户传统施肥模式(A)为对照,在穗肥减氮10%的情况下,设置B(2∶1)、C(1.5∶1.5)、D(2.5∶0.5)、E(3∶0)、F(0∶3)5个不同的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水平,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产量效益、群体质量和稻米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穗肥减氮10%后,不同施肥比例茎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总体呈降低趋势,产量与之相反(除F减产6.67%),其中C增幅最大(2.47%),主要表现为结实率与千粒重的提高,其产值、纯收入和产/投比增幅分别为2.48%、17.31%和3.38%.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和0.965.抽穗期上3叶(总叶)叶面积指数、叶面积衰减率均与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变化呈相反趋势(除F处理),其中C成熟期叶面积指数最高,叶面积衰减率最低.适当提高保花肥比例有助于上3叶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且处理C、F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倒2、3叶增加趋势比倒1叶明显.穗肥减氮10%后,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有改善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亦呈增加趋势,其中C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相对较好,直链淀粉含量最低,胶稠度较长,蛋白质含量适中.与对照相比,C氨基酸总量增幅最大(8.05%),主要提高了蛋氨酸、缬氨酸2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幅>5%)和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组氨酸5种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幅>10%).综合考虑,草甸土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适宜的氮素穗肥运筹方式为纯氮99 kg·hm-2情况下分促花肥(倒4叶期)和保花肥(倒2叶期)两次等量施用,切忌在倒2叶期保花肥作穗肥一次施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如东草甸土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规范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基于氧化还原法水稻秸秆基抑菌薄片的制备及表征
《化工新型材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以南粳46水稻秸秆为原料,用氧化还原的处理方法,通过光学表征、红外光谱、微观形貌及元素分析来研究不同浓度硝酸银溶液对纳米银颗粒生成的影响,用热重分析法和抑菌环法测试了薄片的主要性能,探索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颗粒在水稻秸秆纤维上的应用。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法在水稻秸秆纤维上较好地负载上纳米银颗粒,具备一定的抑菌效果,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对纳米银颗粒的粒径和分布影响明显,硝酸银浓度为40mmol/L时纳米银颗粒负载和抑菌效果最佳。


降解嘌呤核苷乳酸菌的筛选及益生特性探索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高尿酸血症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利用乳酸菌降解嘌呤类物质是辅助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新方法。【目的】筛选高效降解嘌呤核苷的乳酸菌并对其益生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HPLC法评价乳酸菌对肌苷、鸟苷的降解效果。通过药敏性试验、体外耐受性试验及细胞黏附试验研究目标菌株的益生特性。【结果】筛选出一株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SR2-6,对肌苷和鸟苷的降解率分别为99.26%和98.85%。该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等5种常见抗生素不具备耐药性,在pH 2.0环境下处理4 h后菌株的存活率为76.51%,在饱腹状态下的人工肠液模拟消化4 h后活菌数仍能达到6.85 lg(CFU/mL),对Caco-2细胞的黏附数为(52.29±15.14) CFU/cell。【结论】发酵乳杆菌SR2-6能够高效降解肌苷和鸟苷且具有优良的益生特性,是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潜在优势菌株,可作为优势菌种资源应用于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