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选育旱地小麦新品种的技术经验
《山西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七五”期间,山西省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协作组,在原有育种的基础上,育成5个旱地小麦新品种,已推广应用于生产。同时还选育出21个优良新品系,参加了省级以上的预备区试和区域试验。其中有6个品系经过2年试验,增产显著,进入生产示范。一、掌握干旱生态区的特点,明确具体育种目标,是抗旱育种的首要问题干旱生态区指以干旱为主的综合气象因素及生产栽培条件近似的地区。由于各地区出现干旱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使得各干旱区的生态特点也不尽相同只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与干旱的生态条件相适应,才能获得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的野生食用菌——类丛耳
《中国食用菌 》 1991
摘要:1990年8月,作者在山西省管涔山区进行野生食用菌资源考察时发现,当地百姓喜食一种长耳状的盘菌,并形象地称其为“狍耳朵”,食之清脆爽口,味道很是鲜美,鉴定之在真菌分类学上属于盘菌目Pezizales,马鞍菌科Helvellaceae,类丛耳属Wynnella的类丛耳W. silvicola(Berk. inSacc.)Nannf.。其形态特征如下: 子囊盘长耳状,一侧开裂至基部,高1—12cm,宽1—5.5cm,脆骨质至肉苹质,干后近角质;子实层面肝褐色至黑褐色;有时稍带紫褐色,干后黑色;外表面上半部红褐色至褐色,向基部渐呈黄褐色至近白色,平滑;柄状基部乳黄色至乳白色,中实,平坦或具浅的沟,长达1 cm。子囊圆柱状,240—300×15—20μm。8个孢子,单列,基部无明显的产囊丝钩,孢子无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研究——两种轮回选择方案对小麦群体改良的效应
《华北农学报 》 1991
摘要:以显性雄性不育小麦为材料,采用改良半姊妹和混合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进行了四轮选择.结果表明,对主穗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两种方案均有较显著的改良效果.遗传进展比较,改良半姊妹方案所取得的进展较大,但两方案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准.对降低群体植株高度,用改良半姊妹方案的效果极显著,而混合轮选较差.同一方案逐轮间各性状的增进值较小,呈波浪式进展趋势.群体变异程度比较表明,两种方案逐轮群体的变异系数皆呈下降趋势,改良半姊妹方案的下降幅度略大于混合轮选.
关键词: 改良半姊妹轮回选择 混合轮回选择 群体改良 基础群体 遗传进展 显性雄性不育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后奶牛灌服加减生化汤可提高泌乳量和受胎率
《中国兽医科技 》 1991
摘要:几年来,我们针对当地产后奶、黄牛发生胎衣滞留、恶露不止、瘀血内阻、发烧、产乳量下降等症状及慢性子宫内膜炎所致的久配不孕情况,在临床上筛选出加减生化汤进行治疗后产奶、黄牛287头,其中奶牛170头,黄牛117头,效果令人满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区施药防治秋菜苗期害虫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防治秋菜苗期害虫以往主要采取连续多次喷洒农药(一般为5次)的方法,但害虫仍能造成为害。1989年我们选用40%812乳油和3%呋喃丹颗粒剂在秋菜播种时进行根区施药,防治效果显著。一、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为晋菜3号白菜和丰光一代萝卜,药剂为40%812乳油(山东农药厂产品)和3%呋喃丹颗粒剂(美国进口产品)。试验采用根区施药法,共设5个处理:①每亩0.5公斤40%812乳油;②每亩1公斤40%812乳油;③每亩1.25公斤3%呋喃丹颗粒剂;④每亩0.75公斤3%呋喃丹颗粒剂;⑤不施药作对照。将农药和细土(沙)拌匀,亩用毒土(沙)60公斤,均匀撒入播种沟内,然后播种。试验在本所菜地进行。田间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