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培养基不同营养水平对一株植物乳杆菌发酵生长及保存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培养基营养水平对一株植物乳杆菌生长以及对菌液保存过程中活菌数的影响,为植物乳杆菌的发酵生产和保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用分光光度仪测定液体振荡培养条件下,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曲线,并确定在培养基不同营养水平下植物乳杆菌的对数生长末期、平稳期中期、平稳期末期,用硫酸-蒽酮法测定相应的残糖含量和活菌数,并测定液体振荡培养后静置保存过程中的活菌数。【结果】在30 h的液体振荡培养中,植物乳杆菌在富营养、正常和寡营养三种营养水平条件下,该菌的生长曲线都经历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未见到衰亡期。寡营养水平下,植物乳杆菌最大活菌数达到最高水平,达到1012cfu/m L以上。在静置过程中,三种发酵培养液中活菌数持续下降。在静置30 d时,三种水平下的活菌数都保持在1010cfu/m L以上。在此之后,寡营养和正常水平培养基中活菌数快速下降,而富营养培养基中活菌数仍处于较高水平,直至静置60 d后仍保持在1010cfu/m L以上。【结论】三种营养水平下,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类似,在寡营养水平下,发酵液中的活菌数最高,富营养水平则更有利于发酵液中活菌的长时间保存。在进行液体深层发酵生产时,可以采用寡营养水平,以利于提高活菌数;发酵完成后可补充营养利于活菌的保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玛咖品种类型繁育种株农艺性状的差异性比较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红色玛咖、黄色玛咖两个品种类型农艺性状差异性对比,选择出农艺性状好,采收的籽粒品质高的玛咖,为新疆玛咖品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对比试验。【结果】黄色玛咖各个生育期比红色玛咖提前5~7 d,红色玛咖在基部叶片数、最大叶片长、株高、主薹高、薹数5项试验项上优于黄色玛咖,红色玛咖的冠径小于黄色玛咖约1 cm。红色玛咖的单株籽粒数大于黄色玛咖,单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均小于黄色品种。【结论】通过比较红色玛咖地上部分的各农艺性状都优于黄色玛咖。黄色玛咖生育期短。在所采收的玛咖种子籽粒性状方面,黄色玛咖种子的千粒重大于红色玛咖;单株籽粒数、单株籽粒重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哈密瓜不同品种果实风味物质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测定新疆不同哈密瓜品种的风味物质,筛选出具有较好风味成分的品种。【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方法测定4个不同品种哈密瓜芳香物质,并以面积归一法表示各物质的相对含量。【结果】4种果实芳香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所有样品共检测出66种芳香物质,其中27种香气为酯类物质。4个品种的呈味物质与质地分析表明,黄皮9818总糖和折光糖含量最高,新密9号果肉细软,并带有浓郁香味。【结论】根据芳香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可将新密9号划为"酯香型"哈密瓜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P_(333)对库尔勒香梨抗寒性的影响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库尔勒香梨抗寒性的影响,为库尔勒香梨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新梢快速生长期(4月30日),对库尔勒香梨新梢喷施不同浓度的PP_(333),在休眠期,选取一年生枝条为试材,并进行人工低温处理。测定枝条中各抗寒生理指标,并拟合Logistic曲线方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多效唑对枝条抗寒性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喷施1 500 mg/L的多效唑可以有效减缓枝条中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的含量,减缓低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破坏;同时促进枝条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和提高恢复生长萌芽率。通过Logistic拐点确定半致死温度(LT50),1 500mg/L多效唑处理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28.80℃,而喷清水处理(对照CK)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25.21℃。【结论】喷施1 500 mg/L的PP_(333)可有效减缓低温对枝条的伤害,提高库尔勒香梨枝条的抗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杏子热风干燥收缩特性和色泽变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杏子干燥品质及市场竞争力,【方法】本文将热风技术应用于杏子的干燥,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和风速对杏子干燥收缩特性及色泽的影响。【结果】在热风干燥过程中,杏子干燥收缩率随干燥温度或风速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干燥温度为50℃,风速为6 m/s时,杏子的干燥收缩率达到最大值45.25%;考虑收缩计算的杏子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干基含水率的减少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与不考虑收缩相比其值小一个数量级;杏子收缩活化能为20.67 k J/mol;温度对干燥后杏子的色泽变化有重要影响,随着干燥温度的增加,a~*值和b~*值逐渐增加,而L~*值逐渐减小,但风速对L~*、a~*和b~*值的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对杏子干燥后体积的留存及色泽变化的规律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种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田间残留毒性
《应用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常用杀虫剂不同残留期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的影响.[方法]采用模拟实验,测定了7种药剂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对松毛虫赤眼蜂蛹和成虫的残留毒性.[结果]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毒性最高,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施药后1~3d赤眼蜂死亡率达到100%,施药后5~10d死亡率在70%以上,而甲维盐的毒性较低,施药后7d赤眼蜂死亡率为22.2%,施药后10d为13.3%,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在1~7d的死亡率为38%~86.8%,至第10天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苦参碱也具有较高的毒性,施药后l~7d赤眼蜂死亡率为28.5%~82.3%.氟啶虫胺腈的毒性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相当,施药后10d赤眼蜂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在7种待测的药剂中甲氧虫酰肼对赤眼蜂的影响最小,除施药后1~3d高于对照外,其后赤眼蜂的死亡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推荐使用剂量下,7种药剂对赤眼蜂蛹羽化出蜂率毒死蜱的影响最大,平均出蜂率为68%,与清水对照差异显著,其它几种药剂对出蜂率无影响.表明在实施释放赤眼蜂的害虫综合治理方案中,尽量避免使用阿维菌素、毒死蜱等农药,而甲氧虫酰肼对赤眼蜂残留毒性较低,可以推广使用;同时根据药剂的残留毒性掌握好最后一次施药与放蜂的间隔期,以免造成对赤眼蜂的伤害.[结论]为开展害虫综合治理中如何协调化学防治和天敌的控害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石河子地区野生阿魏菇菌株遗传多样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物学和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石河子地区12株野生阿魏菇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阿魏菇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阿魏菇菌株菌丝培养特征方面,各菌株除在菌丝颜色和现原基方面无明显差异外,在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6项特征方面均有一定差异;拮抗试验结果显示,2株阿魏菇栽培菌株与石河子地区野生菌株均有较强拮抗反应,大多数石河子地区野生菌株间有较强拮抗反应;ISSR标记共扩增出52条DNA条带,多态性条带41条,多态比率为78.85%,供试菌株两两间的相异系数为0.11~0.59,在相异系数(D)为0.47时,可将14个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表明石河子地区野生阿魏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微量磷酸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是水中磷酸盐含量的常用检测方法,但不适用于磷酸盐含量低(<0.04mg/L)的水样。建立一种更准确的水中微量磷酸盐检测方法。【方法】对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中最大吸收波长、显色剂中孔雀绿和浓硫酸的比例与用量、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PVA)用量、显色稳定时间等指标依次优化,选择1个湖水样品和系列低浓度磷标准溶液,用优化后的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研究。【结果】优化后的关键点是最大吸收波长620 nm,显色剂配制比例钼酸铵溶液(176.5 g/L)/孔雀绿溶液(11.2 g/L)/浓硫酸=40/32/34(体积比),显色体积中显色剂比例占8%,显色稳定时间30 min,方法检出限为1.2 g/L,磷(P)浓度小于10.00μg/L时相对标准偏差RSD 8.3%~9.1%,P浓度大于10.00μg/L时RSD小于5%,加标回收率在97.0%~108.2%。【结论】优化后的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显色溶液稳定,准确度、精密度符合水质测定需求,操作简便,适合环境中水体微量磷酸盐含量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果实耐压QTL遗传效应初步分析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野生番茄Solanum pennellii LA716渐渗系群体包含果实耐压QTL的12个渐渗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与加工番茄M82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即ILH(Introgression line hybrid),通过渐渗系间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即ILab(Introgression line a×Introgression line b),采用平板挤压法测定红熟番茄果实耐压力,试验结果表明,其耐压QTL表现出超显性、显性和加性效应遗传,QTL的互作也同样表现出超显性、显性和加性效应。包含在IL 8-2-1上的1个QTL(Crf8)和杂交组合IL 10-3×IL 8-2-1(即Crf10+Crf8)的遗传互作有待于进一步试验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库尔勒香梨成熟果实石细胞含量与POD4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成熟期库尔勒香梨粗皮果和正常果的石细胞含量与POD4基因即时表达量的相关性,为改良香梨果实品质提供分子依据。【方法】以成熟期库尔勒香梨粗皮果和正常果为试材,测定香梨果实的硬度和石细胞含量。提取香梨果肉总RNA,用qRT-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测定POD4(peroxidase4)基因的即时表达量,分析硬度和石细胞含量与POD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库尔勒香梨石细胞含量在0.4~0.52 g;硬度在245.22~314.71 kg/cm~2;POD4基因在成熟果实中的即时表达量在106.89~743.29。【结论】粗皮果石细胞含量是正常果的1.3倍,硬度是正常果的1.28倍,POD4基因的即时表达量是正常果的6.59倍。石细胞含量与POD4基因表达量成显著正相关(r=0.823),与果实硬度存在正相关(r=0.783),POD4基因表达量与果实硬度存在正相关(r=0.770)。POD4基因表达差异与形成两种表型库尔勒香梨果实成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