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贮藏温度对芙蓉李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研究室温和低温贮藏对芙蓉李果实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为芙蓉李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方法以室温为对照,测定采后贮藏期间各项理化指标变化来评价不同温度对芙蓉李果实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低温贮藏可有效抑制芙蓉李果实采后贮藏期间腐烂率和失重率上升,延缓果实硬度下降、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结论低温贮藏可提高芙蓉李采后保鲜效果。


喷施外源山梨醇及其类似物对桃叶片和果实离子转运及激素含量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喷施山梨醇及其类似物对桃叶片、果实中钾、钠、钙运输积累和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山梨醇及其结构类似的糖醇类渗透调节物(甘露醇、异山梨醇)喷施桃树体,测定桃叶、桃果实中的钠、钾、钙含量以及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变化.基于测定结果,Q-PCR检测桃叶、桃幼果中相关离子转运子与特定激素合成通路关键限速酶基因的表达.[结果]喷施处理组中,果实钠、钾、钙含量显著增加(其中异山梨醇处理组中果实钠、钾、钙含量增加的幅度最大);但叶片中钠、钾、钙变化不显著.Q-PCR检测表明:钠离子转运相关的PpNHX7/SOS1在处理组叶片、果实中表达增强.钾离子转运相关的PpKUPs、PpKEAs在处理组叶片中表达趋势增强,在果实中PpKUPs表达增强、PpKEAs表达减弱.此外,喷施处理组中,桃果实内源性玉米素含量升高,玉米素合成通路关键限速酶基因PpIPT和PpCYP735A表达上调.[结论]山梨醇及其类似物喷施可能造成渗透胁迫,促使果实积累钠、钾、钙,并促进玉米素的合成以响应胁迫.


不同季节对番木瓜育苗及种子发芽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自然条件下番木瓜发芽率仅为30%~50%,发芽时间约需1个月,从播种到苗木出圃需2个月以上,且苗木生长参差不齐,导致管理困难,育苗成本高。为提高番木瓜的育苗效率,于2015—2017年,借助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以色列育苗工厂设备设施条件,进行番木瓜一年不同季节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设施栽培条件下,春季(温度18~32℃)和秋季(温度20~33℃)发芽率达90%以上,幼苗生长整齐粗壮、根系发达、须根丰富,从播种到苗木出圃时间为40 d左右;夏季(温度25~38℃)和冬季(温度10~25℃)发芽率为72%~85%,夏季从播种到苗木出圃时间为30~35 d,幼苗生长整齐,但茎细长,主根系发达,但须根较少;冬季从播种到苗木出圃时间为55~57 d,幼苗生长不整齐,但侧根和须根生长正常。说明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四季育苗的发芽率均高于自然条件下春秋两季的发芽率,设施栽培条件下春秋两季的育苗效率与苗木质量较佳。


福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软件导刊 》 2020
摘要: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农业信息难以共享的问题,基于B/S架构与Vue.js+Axios+Element-UI+vueRouter2技术,设计开发了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WebAPI共享服务接口、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检索服务系统,阐述了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系统功能模块构成、系统安全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实际应用表明,该平台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云平台、福建农村科技网、慧农信APP、慧农信微信公众号等农业应用系统提供公共数据共享服务,打破了各个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了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资源有序管理和开放共享.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银耳中的8种农药残留
《分析科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银耳中吡虫啉、啶虫脒、异丙威、丁硫克百威、克百威、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和咪鲜胺8种常见农药残留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5 g样品,加入1 g NaCl,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通过C18柱固相萃取净化后,以Phenomenex Luna C8色谱柱(150 mm×2.0 mm×3.0μm)分离,流动相A为含0.1%甲酸-5 mmol/L NH_4Ac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吡虫啉在1.0~1 000.0μg/L,啶虫脒、异丙威、丁硫克百威、克百威和咪鲜胺在1.0~500.0μg/L,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在1.0~2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检出限为0.01~0.30μg/kg,定量限为0.03~1.00μg/kg。在低、中、高3个水平加标的回收率为70.1%~106.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97%~13.68%。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准确、可靠。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银耳 农药残留分析


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该文基于36年长期定位试验预试验结果,介绍了原状土搬迁所需设备及技术参数,总结了原状土搬迁技术流程,以期为今后年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科学依据。


杂交兰转录组SSR信息分析及EST-SSR标记开发应用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主要开发筛选适用于杂交兰的EST-SSR引物,为杂交兰种质资源评价和遗传变异研究等提供可靠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对杂交兰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挖掘SSR位点和开发EST-SSR标记,并对不同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31 724 条杂交兰Unigene中检测出18 603个SSR位点,SSR出现频率为58.64%;SSR位点中的主导类型是单核苷酸重复,占总SSR的65.10%,其次是二核苷酸(23.56%)和三核苷酸(10.76%)重复;优势重复基元为A/T、AG/CT、AT/AT和AAG/CTT,分别占总位点的64.72%、13.74%、8.19%和2.51%.利用Primer Premier 5.0共设计了565对SSR引物,从筛选出的64对有效扩增引物中随机选择28对引物,对40份杂交兰种质进行多态性验证与遗传关系分析,其中16对(占57.14%)引物表现出可重复的高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量(PIC)达0.789.基于扩增的多态性SSR信息,40份种质资源可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其遗传背景基本一致.该研究印证了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是SSR标记开发的有效来源,开发的EST-SSR引物可为杂交兰及近缘种的良种鉴别、遗传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功能基因挖掘等提供有价值的候选标记.


基于物联网的害虫智能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针对传统害虫监测手段存在时耗长、人工成本高、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将性诱捕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害虫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目标害虫的自动计数.[方法]应用诱芯与高压电网相结合进行害虫诱捕,采用红外传感器进行害虫计数,通过4G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基于.net平台开发害虫监测Web管理网站、害虫监测APP、数字植保微信公众号等配套软件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APP、微信等多终端远程浏览查询数据.[结果]以蔬菜重要害虫斜纹夜蛾为例,通过在厦门同安、三明尤溪的蔬菜基地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厦门同安试验点的诱捕效果为276.14%,自动计数准确率为93.52%;三明尤溪试验点诱捕效果为162.60%,自动计数准确率为81.59%,表明该自动监测系统的害虫诱捕率和识别准确率均较高.[结论]开发的害虫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害虫测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害虫监测的效率,在害虫预测预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