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TLRs在雄性动物生殖中的生物学功能
《福建畜牧兽医 》 2021
摘要: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是天然免疫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发现,动物TLRs不仅可通过天然免疫抵御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对生殖功能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简要介绍雄性动物生殖道TLRs的表达及其在精子发生和精子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旨在为动物TLRs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基于GF-1号影像的南方水稻种植信息提取
《地理空间信息 》 2021
摘要:针对南方复杂地区水稻遥感信息提取研究中机器自动学习分类研究较少、分类精度不高的问题,以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为研究区,基于GF-1号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遥感分类算法对研究区内水稻田信息进行提取。首先通过优化面向对象分割参数和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参数,提取并调用了影像中的多种特征;再对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几何特征进行特征空间优选;最后通过设置4种特征优选试验进行对比,得到最优分类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基于特征空间优选的面向对象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的水稻提取精度高达90%,分类总体精度可达87%,Kappa系数为0.85;与其他试验结果相比,漏分和误分现象较少,实现了南方地区水稻信息高精度自动识别。该方法计算特征少、实现简便,对于国产高分卫星影像在南方复杂地区作物自动提取中的应用具有参考性。


基于隧道式发酵金针菇菌渣的双孢蘑菇培养料制备分析
《中国食用菌 》 2021
摘要:采用隧道发酵技术,以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菌渣为原材料,进行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制备。通过一次及二次隧道发酵的工艺控制,检测堆制过程中温度、含水量、pH及电导率等理化成分的变化,并结合出菇结果评价金针菇菌渣培养料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渣在隧道一次发酵过程中最高温可达74℃以上,整个发酵周期16 d。通过隧道发酵制备的二次培养料不黏腻、结构松散、味道清香,含水量为66.40%,pH为8.16,电导率为875.00μs·cm-1,含氮量2.00%,碳氮比为20.36,符合双孢蘑菇栽培要求。双孢蘑菇四潮出菇产量为19.25 kg·m-2。表明隧道式发酵技术可以应用于工厂化金针菇菌渣制备的双孢蘑菇培养料中。


龙岩山麻鸭人工授精技术研究
《中国家禽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蛋鸭的人工授精技术,试验采用龙岩山麻鸭为研究对象,对种公鸭的训练、精液品质、输精间隔(4d、6d)等蛋种鸭人工授精关键技术参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母鸭诱情法"对种公鸭进行采精训练(1 d/次),训练第1天有31%的公鸭可正常射精,第4天正常射精的公鸭可达到53%,训练至第10天正常射精的公鸭比例高达81.25%;龙岩山麻鸭种公鸭的精液颜色为乳白色略带微黄色,平均射精量为(0.7875±0.1425) ml/只,精子密度为(2.0885±0.1302)×109个/mL,精子活力为0.9195±0.0276;输精间隔为6d的种蛋的受精率显著低于4d输精间隔的种蛋受精率(P<0.05).研究表明:"母鸭诱情法"可有效提高龙岩山麻鸭种公鸭的采精量和利用率;龙岩山麻鸭精液品质好,有利于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在龙岩山麻鸭人工授精过程中最适宜的输精间隔≤4 d.
关键词: 龙岩山麻鸭 种公鸭训练 精液品质 输精间隔 受精率


不同成熟度对黄金百香果贮藏期内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 2021
摘要:以黄金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 fo.Flavicarpa)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成熟度黄金百香果贮藏期间的维生素C、有机酸、糖类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百香果的品质也会随之变化,柠檬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与总酸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维生素C含量在贮藏后期均呈下降趋势;在贮藏期间,成熟度Ⅰ、Ⅲ百香果的维生素C、总糖、还原糖、蔗糖含量变化较为明显,成熟度Ⅱ的百香果变化不明显.综上所述,建议百香果采摘成熟度Ⅱ的果实出售,若购买的百香果果实成熟度不够,可存放几天后再食用.


太子参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菌筛选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太子参白绢病是一种可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的土传病害.为有效防控病害,对其病原菌种类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有效生防菌.[方法]从具有典型白绢病症状的太子参植株和块根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菌鉴定;取代表性菌株用平板对峙法进行生防菌的筛选.[结果]病原菌的菌落呈圆形,菌丝为白色绢状辐射生长、有明显隔膜和分枝,后期有不同颜色的菌核形成;病原菌经ITS、LSU、TEF-1α等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致病测定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筛选获得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贝莱斯芽胞杆菌FJAT-17931和暹罗芽胞杆菌FJAT-52595,抑菌率分别为73.23%和71.16%.[结论]鉴定出太子参白绢病的病原菌为A.rolfsii,筛选获得两株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为太子参白绢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太子参;白绢病;罗耳阿太菌;鉴定;生防菌


紫芝栽培品种'武芝2号'('紫芝S2')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acBio SMART技术并基于三代和二代数据(3+2策略)完成紫芝栽培品种'武芝2号'(原名:S2)(通称'紫芝S2')基因组De novo测序、组装,完整地获得紫芝栽培品种'武芝2号'(原名:S2)全基因组,序列总长度56.849 Mb,包括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共72条Scaffolds.其中,核基因组16681个基因,完成其中13161个基因的注释,约占总数的78.89%;预测分析到4组串联重复的rRNA簇、405个非编码RNA和3305个启动子,并找到rpb2、beta-tubulin和18S,28S rRNA(SSU,LSU)等基因序列以及漆酶同工酶基因,鲨烯合酶、羊毛甾醇合酶基因与麦角甾醇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及其分布位置,为今后紫芝栽培品种(系)分子鉴定与菌株鉴别、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提供可靠信息,同时也为其后续开展中国栽培灵芝种类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积累科学数据.
关键词: 紫芝;栽培品种;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组分;基因功能注释


长期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和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生—甘薯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类)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土壤微生物丰度和酶活性的影响,为选取合适的有机肥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方面提供依据。共选取5个施肥处理:(1)CK,空白对照;(2)NPK,单施化肥;(3)NPK+SR,化肥+稻草;(4)NPK+M,化肥+商品有机肥;(5)NPK+P,化肥+猪粪。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K、NPK+SR、NPK+M和NPK+P处理均显著增加鲜薯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P<0.05),其中NPK+P处理效果最好。与CK比较,NPK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和活化有机磷微生物的丰度(P<0.05),而NPK+SR、NPK+M和NPK+P处理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NPK处理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抑制作用。土壤酶的加权平均值(GMea)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来评价土壤酶的总体活性。与CK相比,NPK、NPK+SR和NPK+M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NPK+P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有所提高;对于土壤单一酶活性,NPK+P处理与CK比较显著降低土壤脲酶活性(P<0.05),但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此外,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和土壤有机碳与鲜薯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土壤pH是驱动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通过提高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以及调节土壤pH变化在提高甘薯产量和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总体来说,化肥配施猪粪在培肥地力和增产增收方面效果最佳。


"后扶贫时代"福建农村防贫减贫的对策思考-以23个扶贫重点县为例
《农业经济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以福建23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新时期农村贫困的变化发展和主要特征,指出"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更多表现为多维贫困,具有种类表现多样性、存在方式动态性、空间分布广泛性、致贫原因复杂性等特征;其次,通过梳理"后扶贫时代"福建农村防贫减贫的难点困境,分析当前农村地区面临着造血功能差、产业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最后提出下一步福建农村防贫减贫的对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