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6

摘要:大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董丽华(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1产量构成因素多年来研究表明:大豆产量高低与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大豆的产量一般用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来表示。大豆各产量因子优越,则产量明显提高.针对主攻高产大豆的目标,对高产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丰4号绿豆及其栽培措施

作物杂志 1996

摘要:绿丰4号绿豆及其栽培措施李清泉(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齐齐哈尔161041)绿丰4号是我所通过品种间杂交育成的优质、高产绿豆新品种。该品种苗、株均为绿色,正常条件下株高60~65cm,植株基本直立,成熟后荚黑褐色,荚长10~12cm,大粒,百粒重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和资源与本省大豆灰斑病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大豆科学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采用黑龙江省灰斑病菌株30个,分别测定本省70个主要推广品种、品系和资源,直接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试验结果认为,在品种、品系和资源中都有感病、抗病和中间类型的材料.在已推广品种和试验品系中发现有合丰27、29、32、34号及绥86-5345这5个品种(系)上菌株的毒力频率低,说明它们的抗病性能好.同时在这5个品种、品系中分析了2个以上品种的联合抗病性,为培育抗病品种和品种的合理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豆品种 灰斑病菌 相互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马铃薯离体杂交技术应用的体会

马铃薯杂志 1996

摘要:对马铃薯离体杂交技术应用的体会盛万民,吴国林,张丽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克山161606)自从离体杂交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马铃薯遗传与育种的研究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技术的应用,对解决在马铃薯遗传与育种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组合杂交及不利马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对大豆保护酶体系的影响

大豆科学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从膜质过氧化反应及保护酶体系的变化、过氧化物酶、苹果酶脱氢酶同工酶的表达特性,分析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7、8号小种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灰斑病1、7、8号小种侵染下,感病品种膜质过氧化水平加重,保护酶体系失去活力,而抗病品种,虽然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但膜质的保护酶系统活性都很强,植株受害较轻。而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变化反应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这两个同工酶的协同反应,标志着品种抗灰斑病的特性。

关键词: 灰斑病;保护酶;膜质过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垄作稻—菇—鱼立体共生复合群体结构模式的研究

现代化农业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水稻早育稀植技术和以稻治涝经验的推广,三江平原的低洼易涝地和山间谷地逐渐得以开发利用.为解决这一地区因低洼冷浆而造成的低地温.设计了水稻垄作稻-菇-鱼立体共生复合群体结合模式,改水稻平作为垄作以增加地温,并在稻行间养平菇,垄沟里养鱼,形成立体生态模式,为水稻的高声高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垄作水稻公顷最高产10423.5kg,比平作水稻增产55.2%,垄作公顷纯效益为15774.15元,是平作的5.18倍.效果显著.

关键词: 水稻垄作,立体共生复合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马铃薯用化学除草效果初报

现代农业 1996

摘要:种植马铃薯用化学除草效果初报丁世同,陈玉彦,徐连滨,刘卫平(021000内蒙古海拉尔农管局科研所)(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为解决大面积种植马铃薯人工除草的困难,近年我们进行了化学药剂灭草的试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初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水稻花期低温与颖花结实关系的研究初报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6

摘要:本试验在开花期对水稻进行处理,以柱头上着落花粉粒数、萌发花粉粒数及最终结实率为指标,来鉴定和探讨Cr-23、东农415及Cr-53对花期低温的反映。结果表明花粉萌发数与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r=0.5965);Cr-23为较耐花期低温的品系。

关键词: 水稻,开花期,花粉萌发数,耐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解地膜的应用问题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6

摘要: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地膜的大量使用,使越来越多的残膜滞留在土壤中,1991~1993年测定连续使用三年的玉米田地表残膜平均公顷留量44.55千克,耕层0~30厘米残膜公顷留量高达76.95千克,严重地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使原来显著增产的“白色革命”变成了“白色污染”。解决残膜污染已成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向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解决残膜污染的途径很多,如填埋、焚烧及再生利用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填埋不容易腐烂;焚烧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回收再利用费用较高难度大。因此开展应用降解地膜是解决残膜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玉米科学 1996

摘要:本文论述了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高产栽培对比试验(1987~1993年),初步研究了紧凑型玉米产量结构,生理生态指标及其适宜密度、最佳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玉米覆膜增产效果,获得单产12000~15000km/hm2的产量,为黑龙江省玉米高产再高产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玉米,紧凑型品种,产量结构,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