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蕉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技术壁垒的逐步建立,香蕉叶斑病逐渐成为制约国内香蕉市场开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其病原菌的各项基础研究是充分了解病原-寄主互作及其抗病机制研究的前提。根据国内外近年来香蕉叶斑病的研究概况,对香蕉叶斑病的历史、主要症状、病原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的分离、监测和鉴定技术、病害的流行条件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认为,目前为了提高国际市场的地位,对外来有害生物进行高效预防,国内外对香蕉叶斑病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病害的早期检测和有效预防上;在对病原和作物互作机制的研究方面,根据其他病原菌的研究模式,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传统的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相互论证,是推进香蕉叶斑病深入研究的重点。


高等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讯 》 2006
摘要:从高等植物启动子的基本结构、启动子克隆方法入手,着重介绍了组成型、组织特异性及诱导型启动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情况,提出了植物启动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瓷玫瑰的组织培养
《现代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以瓷玫瑰刚萌动的嫩芽作为外植体,采用从腋芽→丛生芽→完整植株的繁殖途径进行繁殖。实验结果表明:在MS+6-BA1.0mg/L+NAA0.1mg/L+Vc150mg/L+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可诱导其腋芽萌发,新芽接种于MS附加6-BA3.0mg/L+NAA0.3mg/L+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20d后,可诱导形成丛生芽,丛生芽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每25d可增殖6倍。把丛生芽接种于1/2MS+NAA2.0mg/L+IBA0.5mg/L+蔗糖30g/L培养基上培养,2周以后可诱导形成完整的根系,小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甘蔗健康种苗培育体系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通过热处理、温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建立有效的甘蔗(Saccharum L.)健康种苗生产的技术体系。以经过热处理和温热处理的甘蔗带芽茎段萌生的腋芽为外植体,取其茎尖分生组织接种于MS+BA1.0mg/L+NAA0.1mg/L+PVP200mg/L+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10 ̄20d可诱导其产生完整的小芽,再把产生的新芽切割下来接种于MS+6BA1.0mg/L+KT0.5mg/L+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20d后便可形成由3 ̄5个芽组成的丛生芽,丛生芽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每15 ̄20d可增殖3 ̄5倍。把丛生芽分割成单株并接种于1/2MS+NAA1mg/L+蔗糖20g/L培养基上培养10 ̄20d可诱导小芽形成完整的根系,小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8%。植株生长健壮、整齐、无变异,经分子检测证明小植株能脱去宿根矮化病和花叶病的病原。该体系的建立为甘蔗健康种苗的工厂化育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甘蔗 热处理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健康种苗


番木瓜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果树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产物催化结构域Ⅰ和Ⅸ的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番木瓜叶片基因组DNA和cDNA。在NCBI中用BlastX比对发现,5个来自基因组DNA的克隆和4个来自叶片cDNA的克隆可能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属于STK蛋白激酶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片段和受体样蛋白激酶基因的同源片段,命名为gPK1-gPK5和cPK1-cPK4,在GenBank注册得到序列号分别为AY693385-AY693389,AY738762-AY738765。除克隆gPK5含有内含子之外,其它都发现了连续阅读框ORF。通过分析除Gpk5之外的8个克隆可能编码氨基酸序列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蛋白激酶的9个催化保守结构域Ⅰ-Ⅸ,并利用ClustalW软件对8个克隆和已报道的抗病蛋白水稻Xa21和西红柿Pto氨基酸残基序列进行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8个克隆不仅是受体样蛋白激酶基因的同源片段而且是抗病候选基因片段。
关键词: 番木瓜 蛋白激酶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受体样蛋白激酶


茉莉酸在橡胶树体内移动的放射自显影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以巴西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Mull.Arg.)无性系ZY7-33-97萌条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的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外源茉莉酸在植物体内的移动规律。对3H-JA喂饲的材料采用2%(质量浓度)EDC(1-乙基-3-[3-(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4%(体积分数)戊二醛(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2)固定24h,进行石蜡切片的放射自显影。结果表明,在1min内,施用部位的表皮、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均有3H-JA分布;5 ̄30min内,在施用部位及其上下5cm和10cm处的茎中,木质部和韧皮部中均含有3H-JA,但在表皮和皮层薄壁细胞中则无。3H-JA分布在筛管、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形成层区以及导管、次生木质部的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其中,在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射线细胞及筛管、导管壁周围分布最多。JA在橡胶树内可快速通过韧皮部经由形成层径向运输到木质部,同时,JA能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进行纵向长距离双向运输。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茉莉酸 3~H-JA 放射自显影 EDC[1-Ethyl-3-(3-dimethyl amino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ide]


秦岭华山松群落数量分类研究
《生态学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秦岭华山松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在秦岭林区取400 m2的样地36块。运用植被排表分析法和Ward最小距离聚类的方法将秦岭华山松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秦岭华山松群落可以分为5个群丛组7个群丛:华山松+美丽胡枝子+荩草群丛;华山松+美丽胡枝子+毛叶轴脉蕨群丛;华山松+蔷薇+崖棕群丛;华山松+短梗胡枝子+深绿蒿群丛;华山松+陕西绣线菊+香青群丛;华山松+陕西绣线菊+光蹄盖蕨群丛;华山松+蛇梅群丛。同时针对不同群丛的特点提出合理化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