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省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鉴定
《生物技术通报 》 2006 CSCD
摘要:香蕉枯萎病在海南省为首次报道。在Komada改良培养基鉴定的基础上,用温室人工接种法对采自海南省各市县香蕉种植区的18个香蕉和粉蕉假茎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香蕉枯萎病菌的两种分离物在培养特性和致病性上存在明显区别,分离自粉蕉的12个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而分离自香蕉的6个菌株为4号生理小种。


红树植物瓶花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红树植物瓶花木(Scyphiphorahydrophyllace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用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瓶花木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乌索酸(Ⅰ)、齐墩果酸(Ⅱ)、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Ⅲ)、5,7-二羟基-3,3′,4′-三甲氧基黄酮(Ⅳ)、东莨菪素(Ⅴ)、胡萝卜苷(Ⅵ)。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Ⅴ据文献报道有抗肿瘤作用。


杧果主要品种遗传多态性的AFLP标记研究
《园艺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国内外31个杧果主要品种进行分类与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4对引物组合在31份杧果种质中共扩增出了1761条带,其中多态性带的比例为97%。平均每对引物产生125·8条带和121·6条多态性带,总的多态性带率为97%;基于AFLP标记,以0·48的相似系数为阈值,所有供试杧果材料被分为7大组群,第一组群内以0·52为阈值,又可分为6组。与形态标记相比,基于AFLP标记的杧果分类体系更能反映杧果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橡胶树1981’IRRDB种质主要性状鉴定评价——1987年定植种质鉴定评价研究报告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对我国1987年定植保存于大田的81份1981’IRRDB种质进行了茎围、产胶量、乳管数目鉴定和抗风性调查。结果表明,种质间差异非常明显,其中62号种质的茎围和产胶量相对较高,风害较轻,可以作为育种材料纳入橡胶树育种进程中,以拓宽现有橡胶树品种的遗传基础。对81份种质茎围、产胶量及乳管数目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茎围与产胶量间相关达到显著(r=0.263*),产胶量与乳管列数和个数间相关达到极显著(r=0.631**,r=0.422**)。
关键词: 橡胶树 IRRDB 种质 茎围 产胶量 乳管数目 抗风性


6株土壤链霉菌的抑真菌活性及其发酵液对采后香蕉果实炭疽病的防效
《热带农业科学 》 2006
摘要:测定了从海南土壤中分离获得的6株链霉菌(Streptomycessp.)LA5、BM9、BM10、BM11、BM19和BW的抑真菌活性及其发酵液对采后香蕉果实炭疽病的防效。香蕉果实接种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musae(BerkeleyetCurtis)vonArx]0h(指接种后立即浸果处理)和24h后,用6菌株的无菌发酵液浸果。结果表明,这6株放线菌活菌及其无菌发酵液对香蕉炭疽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接种0h后蘸果处理中,LA5菌株的防效最好,达80.0%,与50%多菌灵800倍液的防效相当;接种24h后蘸果处理中以BW菌株防效最好,达75.0%,显著高于50%多菌灵500倍液的防效(64.6%)。


泛素和PR1a信号肽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摘要:泛素(Ubiquitin)融合蛋白策略在近年来已被应用于在植物中提高外源蛋白的产量。信号肽(Signal Peptide)可使外源蛋白定向运输到细胞内的特定部位。本研究是在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Bin438的基础上,采用三引物PCR法(TP-PCR)技术,将拟南芥(Arabidopsis)泛素基因与烟草病程相关蛋白PR1a基因的信号肽序列体外重组;并将重组的融合基因定向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LG中,获得了含有泛素和PR1a信号肽序列的植物表达载体pBLG-UP。这为进一步验证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高效表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泛素 PR1a信号肽 三引物PCR 融合基因 表达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