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粮中性洗涤纤维水平对中国荷斯坦公牛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摘要:选用6头13月龄左右的中国荷斯坦生长公牛,分别饲喂6种NDF水平(NDF的质量含量分别为30.26%,32.49%,34.71%,36.94%,39.16%和41.39%)的日粮,并采用6×6的拉丁方试验设计,考察了日粮NDF水平对生长公牛营养物质消化代谢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NDF水平为30.26%的日粮组中,生长公牛的干物质(DM)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NDF水平组的DM的表观消化率(P<0.05),在其他各组之间,生长公牛的DM的表观消化率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NDF水平为30.26%,32.49%,36.94%的日粮组之间和NDF水平为32.49%,34.71%,36.94%,39.16%,41.39%的日粮组之间,生长公牛的有机物(OM)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其他组之间,其OM的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P<0.05).日粮NDF水平对生长公牛的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影响较明显(P<0.05),且随着日粮NDF水平的增加,其表观消化率也随之升高;NDF水平对生长公牛的淀粉的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则不明显(P>0.05);氮的沉留效率受日粮中NDF水平的影响,过高和过低的NDF水平都不利于氮的沉积;生长公牛在采食不同NDF水平的日粮时,其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日粮NDF水平的增加,其能量的表观消化率明显下降(P<0.05).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及研究进展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摘要:就微生物修复的概念,微生物修复的机理和技术及特点等进行综述,并对微生物修复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利用多种植物激素组合促进橡胶籽苗接芽萌动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利用多种植物激素(IAA,GA,6-BA)不同浓度和浸泡砧木根时间的组合,研究了其对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籽苗接芽萌动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研究了各项参试因子对接芽萌动速率比CK快的天数的单因子效应以及各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并初步确定了激素与处理时间的优化组合方案:IAA,GA,6-BA浓度分别为8 ̄25,28 ̄68,54 ̄67μg/mL,浸根时间为20 ̄25min;当IAA,6-BA浓度分别为19,50μg/mL,浸泡砧木根25min时,即可得处理苗木比不处理苗木提早25d。


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区域的优先性
《植物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兰科是显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群,世界约有800属25000种,全世界所有野生兰科植物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中国是野生兰科植物最重要的多样性中心之一,约有171属1247种。作为中国的典型热带地区,海南岛具有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该文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信息,以海南岛19个行政县为基本分布区,构建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数据库,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Parsimonyanalysisofendemicity)和互补分析(Complementarityanalysis)两种方法,探讨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低保护区组合和区域保护优先序问题。结果表明:海南岛约分布有野生兰科植物77属202种(30个中国特有种),其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为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基于物种相似性,两个区域被建议作为优先保护区域:一个是以保亭、三亚和陵水为代表的区域,另一个区域以昌江和乐东为代表;基于互补性原理,最低保护区组合为10个分布区,按照其保护优先序依次排列为保亭、三亚、五指山、陵水、白沙、乐东、琼中、东方、昌江和琼山等地,其中陵水、保亭、琼中、乐东、三亚和五指山等6个分布区就包含了30个特有科在内。我们认为,基于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建立优先保护区域,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合理、科学和高效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 特有性简约分析 互补分析 最低保护区组合 优先地区 生物多样性 保护


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分别以6个灵芝品种和1个云芝品种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基因的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进T-载体后,进行DNA测序和BLASTn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赤芝、紫芝、韩芝和甜芝4个菌株中克隆到的PCR扩增片段,含有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基因编码区全长,顺次编号为gimp01,gimp02,gimp03,gimp04。它们已经在国际GeneBank中登记注册,注册号:AY449802,AY449805,AY449804,AY449803。


山楂果实发育期矿质元素和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关系
《果树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黄面楂、上口、左伏3号、星石榴、甜水5个山楂品种为试材,研究山楂果皮色泽形成与自身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持续下降,花青素含量除大黄面楂外,在果实着色期迅速上升。上口、左伏3号、大黄面楂N含量与果皮花青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甜水和星石榴呈乘幂函数曲线极显著负相关;左伏3号和大黄面楂Ca含量与果皮花青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甜水、星石榴、上口3个品种呈乘幂函数曲线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左伏3号、大黄面楂Fe含量与果皮花青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甜水、星石榴、上口呈乘幂函数曲线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各个品种K元素含量和果皮花青素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
轮状病毒外壳抗原蛋白VP4基因转化苎麻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套叠PCR技术对轮状病毒外壳抗原蛋白VP4基因进行了定点突变,将改造后的基因插入pBI121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在设计PCR引物时,引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具有的克隆位点BamH I和Sac I,利用BamH I和Sac I切除pBI121上的GUS基因并使载体质粒线性化,用同样的2种酶消化pTVP4克隆载体获得VP4基因片段,使之形成与线性化pBI121质粒相同的粘性末端。在T4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将线性化pBI121质粒和酶切后的VP4基因片段连接成新的重组质粒pBI121/VP4,通过直接转化法转化到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efaciens)EHA105菌株中,获得农杆菌工程菌株。采用叶盘转化法转化苎麻(Boehmeria.nivea L.Guad)栽培品种圆叶青,以卡那霉素抗性作为转化植株的筛选标记获得抗性植株。经PCR、PCR Southernblot分析表明,初步获得了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的转基因苎麻植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