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真菌和细菌防治根结线虫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根结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其防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几年植物根结线虫生防真菌和生防细菌的开发利用现状,介绍了有应用前景的菌属,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的效果
《杂草科学 》 2007
摘要:53%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WP对水稻抛秧田稗草、异型莎草、鸭舌草、节节菜、鳢肠等都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药后40 d总草株防效达94.95%以上,且对水稻安全。施药区比对照稻谷增产40.28%以上。
关键词: 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 水稻 抛秧田 杂草 防除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P88S和琼香-1S的光温生态育性转换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P88S是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高温敏核不育系8015S为母本与培矮64S杂交,通过3年6代双向选择(在长沙长日低温条件下选不育,在海南短日低温下选可育)方法选育而成的。该不育系株型紧凑,不易倒伏,育性稳定,杂交后代组合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好;琼香-1S是利用外国优质旱稻资源而选育出来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育性好、分蘖力强、杂种后代米质优的特点。研究表明P88S、琼香-1S在海南三亚的不育时间超过150天,3月底转为不育,10月底至11月初转为可育。
关键词: 杂交稻 两用核不育系 P88S 琼香-1S 育性转换


海南三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9对SSR引物对海南114份普通野生稻、146份疣粒野生稻和81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从多态位点比率、平均等位基因数、香农指数等多个指标比较了3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疣粒野生稻次之;在所检测的53个位点中,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的多态位点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1/7和2/7,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37%和39%;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以普通野生稻杂合度最高(60%),分别是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的4.6倍和6.6倍。Wright-统计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群间,当遗传一致度I等于0.53时,3个居群分别属于不同类群,因此建议将3个普通野生稻居群都纳入原生境保护点建设范围。同时,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无论居群间还是居群内遗传变异都很小,各居群个体间出现部分交叉,只有当I大于0.9时才分别聚为不同的类群,因此,在进行原生境保护时只需保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的居群即可。
36种杀虫制剂对椰心叶甲的毒力测定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摘要:选用36种不同成分的常用化学农药单剂进行椰心叶甲成虫室内毒力筛选.结果表明,啶虫脒、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丙溴磷和喹硫磷具有优良的毒杀效果,处理24 h后,每种药剂3种浓度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0%以上;异丙威、抗蚜威、灭多威、虫螨腈、虱螨脲、三氯杀螨醇和噻嗪酮药效较差,难以有效控制椰心叶甲的种群数量;乙酰甲胺磷、乐果、啶虫隆、虫酰肼和苏云金杆菌对椰心叶甲没有毒杀作用.


杂交稻新组合海丰优40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07
摘要:海丰优408系海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用恢复系广恢128与京福1A组配选育的抗病高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型紧凑,有效穗多,穗着粒


海南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
《食用菌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茶树菇在内地许多省市都有栽培的报道,但在海南尚无引种栽培报道。为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开拓农村生产致富门路,笔者在海口市进行了较系统的栽培技术探索,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