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63条记录
大豆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转基因大豆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大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国外已成功将转基因大豆作为推动大豆产业发展的动力。我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转基因大豆品种,应借鉴国外先进的转化技术和成功经验,立足现有技术,改进遗传转化体系。文章综述转基因大豆的应用概况和研究现状,介绍大豆遗传转化体系和大豆转基因方法,阐述目前转基因大豆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豆 遗传转化 分子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对龙庆稻1号氮素养分吸收与累积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氮素变化特征及对龙庆稻1号氮素养分吸收与累积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全氮、碱解氮在水稻各生长发育期间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类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排序为白浆土>草甸土>黑土>盐碱土,龙庆稻1号氮素含量顺序为白浆土>草甸土>盐碱土>黑土,氮素累积量的顺序为白浆土>草甸土>黑土>盐碱土,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土壤影响龙庆稻1号氮素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因子不同,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

关键词: 土壤 龙庆稻1号 养分吸收 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草甘膦作为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筛选剂的可行性分析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个非转基因大豆品种自贡冬豆、吉林小粒1号、中黄30和Williams 82以及2个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品系中作J9331和中作J9333为材料,利用大豆子叶节进行遗传转化,草甘膦作为筛选剂,以丛生芽诱导率、成活率和伸长率为考察指标,探索丛生芽诱导期、筛选期和伸长期的适宜草甘膦筛选浓度。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期、筛选期及伸长期的草甘膦适宜筛选浓度范围分别为100~160、220~240和5~10 mg.L-1,3个时期最适宜筛选浓度分别为60、240和5 mg.L-1。

关键词: 大豆遗传转化 草甘膦 筛选剂

大豆胞囊线虫热激蛋白基因Hsp70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技术结合基因组步移技术,从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中克隆了热激蛋白70基因(Hsp70)的全长cDNA序列(Hg-Hsp-70),全长1 953 bp,GenBank登录号为FJ816100.1。碱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含有9个外显子与8个内含子,与其它线虫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65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70.7 kD,具有2个Hsp70基因家族的签名序列,与其它线虫的该基因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Hsp70pEASY-E1,采用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当IPTG终浓度为0.2~1.2 mmol.L-1时均能显著诱导表达;以终浓度0.8 mmol.L-1的IPTG诱导5 h蛋白表达量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热激蛋白70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小豆挤压膨化产品的质量性状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红小豆挤压膨化产品质量性状与工艺参数间关系,初步构建产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挤压膨化产品的开发利用、质量管理及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归旋转实验研究物料水分、螺杆转速和膨化温度对挤压产品质量性状(膨化率、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各质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挤压工艺参数影响红小豆膨化产品质量性状的顺序为膨化温度>物料水分含量>螺杆转速,膨化温度和物料水分含量显著影响产品质量性状,螺杆转速影响不显著;挤压产品质量性状中,吸水性指数与水溶性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红小豆挤压膨化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性状间相关性显著,在应用中要根据所需的质量要求选择恰当的工艺参数。

关键词: 红小豆 挤压膨化 质量性状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瘤菌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施用根瘤菌条件下,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于大豆苗期、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分别对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数量测定;于大豆成熟期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目随大豆生育期不同而发生变化。与对照相比,根瘤菌的施用均增加了除花期外各时期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在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在结荚期和成熟期增加了土壤放线菌数量;根瘤菌的施用增加了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且有效增加了大豆产量,与对照相比增产19.44%。

关键词: 大豆 土壤微生物 根瘤菌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C4R与Leptin、MC3R和CCKAR基因的互作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4个与采食量相关功能基因可能存在的互作关系,采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了黑素皮质激素受体-4(MC4R)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法将该表达载体转染入成纤维细胞,瞬时转染24 h后,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和分析了Leptin、黑素皮质激素受体-3(MC3R)和猪缩胆囊素受体(CCKAR)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MC4R基因后,Leptin、MC3R和CCKAR基因的mRNA水平均无显著变化。据此推测,MC4R基因与其他3个基因虽都参与调节动物的采食量,但很可能是通过不同的调控路径来发挥功能的。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MC4R Real-timePCR 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总多酚含量的变化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土传性病害,可在大豆生长的各个时期对其造成危害。总多酚(polyphenol)是植保素的重要组成成分,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研究将抗感不同的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菌,并测定其根、茎、叶中总多酚的含量。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抗感野生大豆根、茎、叶中总多酚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均高于相应对照。总体而言,抗病野生大豆总多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幅度(30%,55%,-40%,-100%)高于感病野生大豆(20%,35%,50%,90%)。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野生大豆 总多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关系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斑病菌菌株进行EST-SSR基因型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大豆灰斑病菌2 674株,鉴定出1—15号共15个生理小种。SSR结果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6个,平均每个位点为4.2个,相似系数范围为0.091—0.956,平均相似性系数达到0.589。聚类分析结果与大豆灰斑病菌小种类型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的亲缘关系与生理小种类型密切相关,与采集年份、采集地点相关性不大。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生理小种 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施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尿素种类和施肥量共设6个处理,研究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能够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且T6(控释尿素100%)提高最多。从R2到R6时期,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R4和R2期施肥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T4(控释尿素50%+常规尿素50%)叶绿素值最高,但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LAI)值先增大后减小,R4时期最大,施肥处理LAI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且以处理T4最佳。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极显著提高了大豆的产量,且以T4处理产量最高。控释尿素不同比例混施能够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并使蛋脂总量增加。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控释尿素50%+常规尿素50%为最佳混施比例。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混施 大豆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