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芥蓝新品种‘秋宝芥蓝’

园艺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秋宝芥蓝’是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芥蓝新品种。中熟,品质优,商品性好。叶片近圆形,叶长16.0 cm,叶宽15.7 cm,菜薹长19.8 cm,薹粗1.8~2.0 cm,单薹质量100~120 g。耐涝性和抗病性较强,适应性较广。广州地区适播期为9—11月下旬。

关键词: 芥蓝 细胞质雄性不育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瓜新品种‘粤宝’

园艺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宝’节瓜为优质高产早熟杂交种。果实短圆筒形,皮色深绿、有光泽。单瓜质量约500 g,瓜长16.0~18.0 cm,横径7.0 cm,肉厚1.5 cm。肉质嫩滑致密,味微甜。生长势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特别适合在华南地区春秋种植。一般产量可达52.5~60.0 t·hm~(-2)。

关键词: 节瓜 优质 高产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芥蓝新品种‘冬强芥蓝’

园艺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强芥蓝’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的杂交一代芥蓝新品种。中晚熟,品质优,商品性好。叶片近圆形,深绿色,叶长17.4 cm,叶宽18.3 cm;菜薹深绿色,长18.2 cm,粗2.1 cm,单薹质量132 g;田间表现较抗霜霉病和软腐病。广州地区适播期10—11月。

关键词: 芥蓝 自交不亲和系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墨兰新品种‘迎春素’

园艺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墨兰新品种‘迎春素’是由野生墨兰[Cymbidium sinense(Andr.)Willd.]自然芽变选育而来。与传统素花型墨兰相比,花期提早2个月,12月下旬始花,花朵黄绿色,清香,花横径5.4cm,花期15~20 d。适宜广东及周边地区设施栽培。

关键词: 墨兰 突变体 花色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肇实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中药材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肇实转录组信息.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2500对肇实植株的叶片和叶柄进行混合转录组测序,利用转录组分析软件进行组装、注释和遗传标记开发.结果:通过测序和分析,共得到54 088 858个原始Reads,总长8 113 328 700 bp,经过滤、除杂后得到52 831 334个Clean Reads,总长7 285 427 215 bp.肇实转录组中GC含量49.71%,通过de novo组装并去冗余,获得190 889个Unigenes,N50为541 bp.与九大功能数据库比对和分析,共有89 555条约46.91%的Unigenes获得信息注释,其中3 288条基因在9个数据库中均能注释.在GO功能注释分为3大类,分别为20、26、22亚类(共68个亚类);在KEGG数据库中共发现216条代谢通路;KOG中按功能分为25个子类,获得49 976个功能注释信息.共检测到55类、24 917个植物转录因子;根据组装结果,共检测到44 584个SNP位点,7 386个InDel.结论:肇实转录组数据量大,遗传信息丰富,本研究可为深入解析肇实遗传背景、开展其功能基因组分析、分子标记开发、代谢组学研究提供参考,为肇实的综合利用与保护打下基础.

关键词: 肇实 转录组分析 基因注释 EST-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甘蔗轮作模式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持续效果与土壤微生态机理(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珠三角部分蕉农采用香蕉和甘蔗轮作防控香蕉枯萎病,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古籍《广东新语》也有香蕉-甘蔗轮作的记载,但是关于该轮作模式的作用、效果及控病机理尚不明确。本文研究了连作香蕉地轮作不同年限甘蔗对香蕉枯萎病的控制作用,并从土壤微生态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试验设置4个处理:连作香蕉11年(CK)、香蕉连作地—甘蔗1年—香蕉1年(GZ1)、香蕉连作地—甘蔗2年—香蕉1年(GZ2)和香蕉连作地—甘蔗3年—香蕉1年(GZ3)。研究轮作甘蔗不同年限对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结构,揭示轮作甘蔗影响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土壤微生态机制。结果表明,连作蕉地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为49.15%,而轮作甘蔗1年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至17.86%,轮作2年和3年甘蔗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仅为1.79%。土壤可培养细菌总数随着轮作甘蔗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可培养放线菌总数和尖孢镰刀菌则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真菌总数无显著变化。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随轮作甘蔗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浮霉菌目(Planctomycetales)、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和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的细菌丰度呈随甘蔗种植年限增加而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和军团菌目(Legionellales)的细菌丰度则呈随甘蔗种植年限逐年降低趋势,并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连作香蕉地轮作甘蔗,能够显著降低后茬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并且随着甘蔗轮作时间年限的增加,发病率逐年降低。轮作甘蔗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而间接影响尖孢镰刀菌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轮作2年甘蔗,即可达到显著控病效果。此结果与《广东新语》中关于香蕉-甘蔗轮作年限的记载一致。

关键词: 香蕉连作 香蕉-甘蔗轮作 香蕉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防菌XP1对香蕉枯萎病防效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生防菌解淀粉芽孢种菌XP1对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揭示生防菌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为利用生防菌防控香蕉枯萎病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CK,健康蕉园+每株0.5 L灭菌PDA培养基灌根+每株0.5 L灭菌LB培养基灌根;DI,健康蕉园+香蕉枯萎病菌(菌液浓度1×10~9个/mL,接种量0.5 L/株)+每株0.5 L灭菌LB培养基;TR,健康蕉园+香蕉枯萎病菌(菌液浓度1×10~9个/mL,接种量0.5 L/株)+生防菌(菌液浓度1×10~9个/mL,接种量0.5 L/株)。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3个处理香蕉植株的根际土壤分别提取总DNA并构建16S rDNA基因文库,进而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生防菌XP1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试验结果显示,CK处理香蕉植株无发病现象;DI处理在接种香蕉枯萎病菌后蕉园的发病率达95.0%,病情指数为68.3;TR处理接种生防菌后蕉园的发病率为13.3%,病情指数降低至10.8,防治效果达84.2%。共测序获得886890个有效序列,在97%的相似水平下聚类后获得61660个OTUs,归属于40个细菌门。3个处理的OTUs数量表现为CK>DI>TR。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OD1、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是3个处理共有的菌门,其中变形菌门是CK、DI和TR处理的优势菌门,分别占各自相对丰度≥1%物种的32.21%、28.94%和53.78%。TR处理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低于CK和DI处理(P<0.05,下同),Dominance指数显著大于CK和DI处理,Chao1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大于DI处理、小于CK处理;接种生防菌后,TR处理的Chao1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较DI处理分别提高7.3%和0.7%。【结论】接种生防菌XP1能有效防控大田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高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和有益菌比例,促进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向健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方向演替,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根际土壤 生防菌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矿区与非矿区土壤酸化特征及铝形态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华南矿区和非矿区土壤样品的酸化特征及铝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为华南地区土壤酸化研究及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31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交换性酸、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铝形态,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矿区和非矿区土壤中铝的形态分布。【结果】矿区土壤的交换性氢(Ex-H)(2.75 cmol·kg~(-1))显著高于非矿区土壤(0.97 cmol·kg~(-1));矿区土壤的pH(H_2O)(3.44)、CEC(b=6.43 cmol·kg~(-1))、黏粒(w=13.05%)、弱有机结合态铝(Al Orw)(b=3.44 mmol·kg~(-1))和有机结合态铝(Al Or)(b=12.96 mmol·kg~(-1))的含量均分别显著低于非矿区土壤(4.39,12.70 cmol·kg–1,28.64%,8.32和41.46 mmol·kg–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和非矿区土壤的交换态铝(Al Ex)与pH(H_2O)均呈显著负相关(r=-0.577**和-0.671**);矿区和非矿区土壤Al Ex与交换性酸总量(r=0.927**和0.662**)、交换性氢(r=0.976**和0.555*)及交换性铝(r=0.870**和0.632**)分别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和非矿区土壤的综合酸化特征差异显著,按pH<3.50、3.50≤pH<4.50、4.50≤pH<5.50和pH≥5.50划分的土壤综合特征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矿区土壤的酸性更强,有机结合态铝含量较低,而非矿区土壤具有较高的pH(H_2O)、CEC和黏粒含量,矿区和非矿区土壤酸化特征不同,且不同pH梯度土壤的酸化特征也不同。因此,在矿区土壤酸化改良中,pH和有机质的提升尤为必要。

关键词: 土壤酸化 铝形态 矿区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多糖的超声-微波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荔枝多糖超声-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小鼠器官指数、血清溶血素、NK细胞活性、脾淋巴细胞增殖,探究荔枝多糖体内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荔枝多糖超声-微波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 H 8.2,微波功率559 W,提取时间10.8 min,水/料比22.7∶1,在此提取条件下,多糖提取产率可达24.02%,高于传统的热水法、微波法和超声法。体内免疫调节活性评价实验表明:在50~200 mg/kg范围,荔枝多糖均能提高小鼠的血清溶血素水平、胸腺器官指数、NK细胞杀伤活性以及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且中剂量(100 mg/kg)荔枝多糖的免疫活性最强。由此表明,采用超声-微波法能显著提高荔枝多糖的提取率,且获得的荔枝多糖具有显著的体内免疫调节作用。

关键词: 荔枝多糖 超声微波 提取 免疫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新品种‘北园绿’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北园绿'是从增城荔枝实生变异单株中选育的优质荔枝新品种。其果实歪心形或扁歪心型,果皮红中带黄绿,果肉腊白色,质地爽脆,味清甜,带微香;平均单果质量25.8 g,可食率74.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下同)17.9%,总糖含量16.2%,可滴定酸含量0.153%,维生素C含量178.0 mg·kg~(-1);品质优。果实发育期约76 d,在广州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实成熟'。北园绿’粗生易管理,适宜在广东省中迟熟荔枝品种栽培区如粤中珠江三角地区种植,早结丰产。

关键词: 荔枝 新品种 '北园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