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钾肥对露地秋季大白菜产量和钾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露地秋季大白菜产量和硝酸盐积累及钾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施K2O 450 kg/hm2以下时显著增产,增产幅度达7.7%~10.3%,施K2O量在225 kg/hm2左右时大白菜产量最高;大白菜施钾总体上能降低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降低幅度在5.7%~21.9%;施用钾肥能显著增加大白菜外部莲座叶、内部黄白球叶(可食部分)及整个植株(莲座叶+黄白球叶)的干物质积累,施K2O量在150~300kg/hm2时大白菜干物质积累达到最高或较高水平;施用钾肥能显著增加大白菜外部莲座叶、内部黄白球叶及整个植株的钾素吸收,施K2O量在300 kg/hm2左右时大白菜钾素积累达到最高或较高水平;施K2O 300 kg/hm2以下时钾肥利用率较高(31.5%~61.2%),施K2O 225 kg/hm2以下时钾肥农学效率较高(42.8~105.5 kg/kg)。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钾素吸收与分配、钾肥利用效率等的露地秋季大白菜适宜钾素(K2O)用量范围为225~300 kg/hm2。
美国大豆生产、育种及产业现状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大豆种植面积(每年3 000万hm2以上)和总产(每年近8 000万t)均占世界的1/3左右;在大豆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等方面研究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分子育种已成为美国大豆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美国第一代转基因大豆育成引领了世界大豆育种方向。研究借鉴美国大豆生产、育种与推广的经验,对提升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合作研究、考察、访谈等形式对美国大豆生产、育种及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目前美国大豆生产和育种研究现状与最新研究进展,大豆研究网络的构成与运行机制,相关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等方面内容。


小豆主要病害研究进展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豆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豆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导致小豆大面积减产,质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我国小豆病害病原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利用分子技术鉴定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未见报道,导致小豆抗病育种进度缓慢,育成品种利用率较低。笔者将从国内外不同小豆种植区病害的种类、不同病害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及其变异趋势、抗病育种等方面综合阐述小豆病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旨在了解国内外小豆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地理分布情况、不同病害病原菌致病力及其变异趋势,探讨中国小豆病害研究前景,为我国小豆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荠菜对苯磺隆抗药性分子机理初探
《农田杂草与防控 》 2011 CSCD
摘要:本研究以通过生物测定明确抗药性的2个生物型和1个敏感生物型为试验材料,根据与荠菜亲缘关系相近植物的AHAS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4对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荠菜敏感和抗药性生物型基因组DNA,克隆获得荠菜AHAS基因编码区片段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4对引物扩增总长度为1678bp,对1个敏感生物型和2个抗药性生物型荠菜AHAS基因片段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相对于拟南芥的197位脯氨酸(Pro_(197))发生突变,是荠菜对苯磺隆产生抗药性的分子基础。
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MMI)模型,对黄淮地区三省两年的60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数据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对参试种质的环境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和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占总平方和的16.73%~24.5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有进一步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必要。不同种质不同性状在各试验点具有不同的适应性,部分种质某一性状具有广泛适应性、而部分种质只在某一特定环境才能表现其潜力。本研究结果将为黄淮地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实践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养分状况与农田氮、磷、钾平衡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藁城、无极、正定三个县(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养分状况与农田氮、磷、钾三要素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三县(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1.13%提高到1.86%,全氮平均含量由0.73g/kg提高到1.14 g/kg,速效磷含量由10.3 mg/kg提高到29.83 mg/kg,速效钾含量由103.0 mg/kg提高到117.2 mg/kg,总体而言,土壤有机质虽有大幅提高,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全氮由很低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速效磷由中等水平提高到高水平,速效钾略有提高,处于中等水平;三县(市)农田氮、磷、钾总体均处于盈余状态,平均盈余量分别为119.8,53.5,12.2 kg/hm2,有97.5%农田的氮素、82.0%农田的磷素、63.2%农田的钾素处于盈余状态。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化肥的过量投入是导致氮、磷、钾养分盈余、积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养分状况 氮、磷、钾平衡


谷子孕穗期一些生理性状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谷子孕穗期对干旱环境的生理生化适应机制,筛选谷子孕穗期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利用抗旱性不同的20个谷子品种,在模拟干旱棚内通过孕穗期干旱胁迫,研究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渗透势调节物质的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孕穗期干旱胁迫使谷子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增高,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则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比较干旱胁迫与非干旱胁迫条件下可溶性糖、MDA含量和SOD活性的相对值与品种的抗旱指数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水、旱条件下可溶性糖、MDA含量和SOD活性相对值可作为谷子孕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利用此3项相对值与抗旱指数所建立的回归方程:y=0.111x1-0.893x2+0.682x3,可预测谷子品种孕穗期的抗旱性。
一组秸秆分解菌群的稳定性及对还田秸秆的促腐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一组秸秆还田菌群ADS-3的功能稳定性及初步观察其接种于土壤后对还田秸秆的促腐效果。结果表明:在培养瓶中菌种ADS-3对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农作物秸秆都有稳定高效的分解能力,35℃条件下培养11d,能分解稻秆51.6%、小麦秸秆44.7%、玉米秸秆40.8%;在4、15和35℃条件下,尽管ADS-3对小麦秸秆的分解率差异很大,依次为6.8%、21.6%和44.7%;但是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其培养液,发现不同温度条件下ADS-3的微生物组成稳定。将菌种接种到模拟秸秆还田土壤中,初步试验结果表明ADS-3能显著提高秸秆的腐解速度(P<0.05)。试验结果为该菌群进一步开发秸秆还田促腐菌剂提供试验参数和依据。


我国小麦农家品种和近缘种对白粉病的苗期抗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引起的白粉病是最重要的小麦叶部病害之一。抗性资源和抗性基因的发掘对控制该病害起了重要作用。小种专化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较高,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白粉病抗性基因。然而,这类抗性基因的广泛使用会导致菌系结构的改变,并产生新的毒性小种。因此,从大量小麦种质资源中鉴定新的、有效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为鉴定有效的白粉病抗源,通过苗期接种国内流行白粉菌生理小种E09,来评价258份国内小麦农家品种和42份小麦近缘种的抗性。结果表明,有5份农家品种和20份小麦近缘种对E09表现免疫、近免疫或高抗。这25份抗源被用来进一步接种另外5个不同的国内生理小种E03、E05、E18、E20和E23,以推知它们所携带的未知抗性基因。通过与28个已知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抗谱进行比较发现,这25份小麦种质的抗性基因不同于Pm1a、Pm2、Pm3a、Pm3b、Pm3c、Pm3d、Pm3e、Pm3f、Pm4a、Pm4b、Pm4c、Pm5a、Pm6、Pm7、Pm8、Pm9、Pm17、Pm19、Pm24、Pm28和Pm33等21个已知抗性基因,但与Pm1c、Pm1e、Pm12、Pm13、Pm16、Pm20和Pm21等7个已知抗性基因仍需要进一步的区分。鉴于这25份抗源与上述7个已知抗性基因载体的来源不尽相同,因此,这些抗源很可能携带有未知的抗白粉病新基因,但还需用更多的白粉菌生理小种来鉴定。本研究旨在从小麦农家品种及其近缘种中发掘新的有效抗源,从而为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白粉病 小麦 农家品种 近缘种 生理小种 抗性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