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禾谷镰孢菌对戊唑醇抗药性的诱导及抗性菌株特性研究

农药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紫外线诱导获得了8株对戊唑醇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抗药突变体,其抗性倍数均≥30倍,最高达到186.03倍。将抗药突变体在无药培养基上继代培养9代后,其抗性倍数逐渐下降,抗药性可能不能稳定遗传。与亲本菌株相比,抗药突变体在菌落生长速率、菌丝干重、对温度和pH值的敏感性方面均有所下降,推测禾谷镰孢菌对戊唑醇可能具有中等或高抗药性风险。室内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对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异菌脲、百菌清及福美双均无交互抗性。

关键词: 禾谷镰孢菌 戊唑醇 抗药性 诱导 抗性菌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甘薯小象甲的rDNA ITS-1遗传变异及入侵来源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小象甲是国内外重要检疫性害虫,明确中国不同地区甘薯小象甲的遗传多样性可为甘薯小象甲的鉴别检疫提供依据。通过对中国6个地区甘薯小象甲种群rDNAITS-1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了中国6个地区种群的入侵来源。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已公布35个甘薯小象甲种群序列,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甘薯小象甲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在亚洲地区随甘薯的调运而自东南向西北扩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为印度地区分支和亚洲东部分2个大的分支,而亚洲东部分支又进一步划分为东南部和东北部2个亚支,中国的甘薯小象甲种群分别位于东北部分支的2个亚分支上,说明中国6个地区甘薯小象甲种群至少通过2个不同地区侵入中国,并在中国定居。

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 ITS-1 系统发育树 侵入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粟种植户采用覆膜技术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农户调查资料,运用二项Logit模型,对甘肃省会宁县粟种植户采用覆膜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粟种植户对覆膜技术的认知度较高,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家庭总收入、产量、商品率、对增产效果的认知等因素对其采用覆膜技术的影响显著,粟覆膜技术应该重点向文化水平高、家庭收入高、商品率高、对增产效果认知高的农户示范、推广。农业推广部门应该通过个别指导、示范引导和农户经济评价等方式推广粟覆膜技术,以提高技术推广效果。

关键词: 旱地 覆膜技术 Logit模型 甘肃省会宁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地区设施蔬菜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综合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找到适宜华北区广泛推广的蔬菜节水集成技术,笔者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华北地区"蔬菜减蒸降耗及种植管理农艺和生物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形成的蔬菜农艺节水技术为主的集成模式进行生产、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黄瓜膜下沟灌最优、黄瓜膜下滴灌次优、黄瓜不覆盖沟灌最差,番茄膜下滴灌最优、番茄膜下沟灌次优、番茄不覆盖沟灌最差。膜下沟灌和膜下滴灌适宜在华北区种植设施蔬菜时广泛推广。

关键词: 设施蔬菜 节水技术集成模式 技术经济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源激素对作物高效用水的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内源激素对作物高效用水有重要调控作用。此文系统论述了内源激素对作物高效用水的调控作用和机理,从水分利用效率的内涵、内源激素与作物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WUEl)、内源激素与生物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bm)、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WUEy)的关系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内源激素与高效用水的关系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素对作物高效用水调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 作物 水分利用效率 内源激素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漆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漆酶高产菌株,优化其液态发酵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利用平板筛选获得菌株,通过测定漆酶活力优化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从自然界中筛选出一株产漆酶活力较高的白腐真菌,命名为J-1;菌株J-1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麸皮4%,蛋白胨1.5%,CuSO41.0 mmol/L,对羟基苯甲酸10 mmol/L,氯化镁10 mmol/L;适宜的培养条件为:250 mL三角瓶中装40 mL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为5.0,接种量为6%,培养温度为30℃,转速为200 r/min,培养时间为9 d。

关键词: 白腐真菌 漆酶 筛选 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行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综合评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行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是解决当地水资源危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重要途径。在前期以华北山前平原高产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形成的种植节水品种、秸秆覆盖、调亏灌溉、生育期优化及株行距优化等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的基础上,集成了常规模式(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综合节水模式(拔节水+开花水)、模式A(拔节水)和模式B(底墒水)等4种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模式。本研究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4种节水模式从生产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小麦玉米4种节水模式的得分排序为综合节水模式>模式A>模式B>对照(常规模式),因此小麦玉米综合节水模式综合效益最优。从4种节水模式的投入产出看,综合节水模式肥料投入最低,投入产出比、纯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最高。小麦玉米节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意识,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农户采用小麦玉米节水技术优化模式。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区 小麦玉米 农艺节水技术 综合效益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对地被菊光合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地被菊的抗旱能力,采用盆栽控水法进行干旱处理,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地被菊光合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加深,地被菊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呈下降趋势,轻度干旱胁迫下净光合速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胞间CO2浓度(Ci)在轻度干旱条件下下降,重度干旱胁迫下提高30.6%。水分利用率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均升高,中度干旱胁迫下为对照的1.34倍。同时,叶绿素含量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比对照提高6.2%,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低于对照。表明地被菊对干旱胁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地被菊 干旱胁迫 光合性能 水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异质B37原生质体细胞凋亡的检测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B37-C和B37-N的玉米原生质体和叶片为试材,研究HMC毒素对两种同核异质玉米B3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经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表明:HMC毒素处理后的玉米原生质体均出现细胞凋亡现象,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凋亡小体、染色质边集或环状染色质等凋亡特征。原生质体的细胞凋亡率,B37的C细胞质显著高于N细胞质玉米,且凋亡率随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上升。用HMC毒素处理玉米叶片,明显出现DNA-ladder现象时所需的毒素浓度C、N两种细胞质均为200μg/mL;但C细胞质所需的时间为6 h,而N细胞质则需9 h。用荧光显微观察与凝胶电泳分析所获得的结果一致,均表现出C细胞质对毒素较为敏感,先出现细胞凋亡;N细胞质对毒素的敏感性低于C细胞质,出现细胞凋亡的时间较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 细胞凋亡 Hoechst33258染色 DNA梯状条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冬小麦干旱评估模型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影响华北冬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为定量评估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建立了河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模型。本研究选择河北省冬麦区南宫、河间、霸州等农业气象观测站,基于3站1991—2007年冬小麦观测数据及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相对蒸散,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作物生产潜势"方法估算的光温生产潜力作为最大产量,应用统计方法求解Jensen模型参数,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建立干旱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各站冬小麦水分敏感系数与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溉次数关系密切。对于灌溉3次的南宫、河间二站,利用大田种植条件下的数据,得到的冬小麦水分敏感阶段与试验的结论相似,呈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又变小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干旱评估模型的模拟和预测结果与实际产量相关较好,相关系数通过了0.01的显著性统计检验。应用干旱评估模型对冬小麦播种—拔节、播种—抽穗、播种—灌浆、播种—成熟各阶段的干旱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霸州一般灌溉5次,干旱胁迫不明显,仅抽穗—灌浆期水分敏感系数为正值,其他生育阶段均为负值,对水分亏缺表现不敏感。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生产函数 干旱评估 模型 河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