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茂山地区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布与多样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大茂山地区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布与多样性进行研究,本试验利用温度-抗生素筛选法从大茂山不同海拔地区采集的78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76株苏云金芽孢杆菌,发现在海拔900~1200m之间为土壤最佳采集区域。对这76株菌株进行光学显微观察,发现其伴孢晶体呈现球形、菱形、方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PCR-RFLP对分离获得的76株菌株基因鉴定发现,主要包含cry1、cry2等7种基因类型,其中有28株未鉴定出基因型;其SDS-PAGE晶体蛋白分析发现,这些菌株主要表达130kDa、97kDa、66kDa和45kDa蛋白。对铜绿丽金龟进行生物活性测定,17株具有高毒力的菌株中的16株含有cry8Ca基因,另一株未鉴定出已有基因型。从晶体形态、基因类型、SDS-PAGE检测以及生物活性方面均说明苏云金芽孢杆菌在河北省大茂山地区的分布具有良好的多样性。
关键词: 苏云金芽孢杆菌 海拔 PCR-RFLP SDS-PAGE


农户种植张杂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对张杂谷种植农户的调查资料,运用2项logistic模型,对采用张杂谷技术意愿影响因素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张杂谷增长效果、产量、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用工数对农户是否继续采用张杂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年龄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户是否继续采用张杂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张杂谷应该重点向文化程度水平高,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劳动力比较多的家庭倾斜。提出对种植张杂谷进行补贴,加大张杂谷科研力度,对农民进行种植张杂谷培训等建议。
关键词: 张杂谷 logistic模型 农户


河北省冬小麦水分亏缺量的变化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河北省冬麦区1965-2007年48个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内逐年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资料,估算了全生育期、生长前期、中期、后期的水分亏缺量,分析了水分亏缺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序变化趋势以及水分亏缺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水分亏缺量最大的区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区,水分亏缺量变率较小;各生育期以中期水分亏缺最为严重,且变率较小,生长前期和后期水分亏缺量较小,但变率较大。各生育期水分亏缺量均呈减少趋势,其变化趋势由需水量的变化趋势所引起。全生育期和生长前期需水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减小,生长后期则是由风速的减小和相对湿度的增大引起的。


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北省是杂粮生产大省,其杂粮布局模糊、优势区域不明显、种植分散等突出问题,一直是制约河北省杂粮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生产聚集度分析,明确了河北省主要杂粮生产的区域,即48个县(市、区)为杂粮生产大县;采用比较效益模型(密切值法)分析河北省主要杂粮作物及区域比较效益,然后结合两者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方案:(1)谷子在太行山区、燕山西部地区、黑龙港地区适时适地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抗旱高产品种、富硒保健品种、优质简化栽培品种等冀谷系列品种。(2)绿豆在太行山区、燕山山区、黑龙港地区、重点发展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出口型绿豆品种;红小豆在太行山区、张承秦地区及迁安、迁西、黑龙港地区、山前平原地区重点发展适宜的优质高产、出沙率高、出口型品种。(3)甘薯在太行山区重点发展淀粉型品种、高产早熟品种。燕山丘陵区发展淀粉型品种、鲜食型品种、高产早熟品种。(4)高粱在太行山区、黑龙港地区发展饲用型和酿造高粱,滨海平原区重点发展酿造品种、饲用品种和能源品种。


苏云金芽孢杆菌SHJ-5菌株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云金芽孢杆菌SHJ-5菌株是从黑龙江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的新菌株,对其伴孢晶体形状、基因型、蛋白表达以及杀虫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菌株SHJ-5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为钝菱形;利用PCR-RFLP技术对该菌株的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含有cry1Aa、cry1Ea、cry1Be、cry1Ah、cry1Ai、cry2Ab、cry1i和vip3A基因;SDS-PAGE晶体蛋白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表达130~150 kDa和60 kDa大小蛋白;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菌株SHJ-5对棉铃虫和小菜蛾有较高杀虫活性,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6.7%。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以及在单倍体育种上的应用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作物育种选择的精确性和效率,应用小麦亲本杂交后代F1(或F2)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激素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胚及植株,加倍单倍体(DH)育种结合分子标记和性状表达,达到了单代纯化培育小麦新品系的生产能力;本文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发展进程,分析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较孤雄生殖、球茎大麦技术等具备的优势特点,探讨了提高单倍体胚、单倍体植株产生频率以及染色体加倍效率的途径,展望了小麦×玉米杂交组合对于未来高效改进小麦育种程序具有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


玉米新改良群体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玉米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36份新种质合成相互轮回选择的2个基础群体(NRRSPⅠC0和NRRSPⅡC0)及常规的6个玉米优势群,测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探讨其利用前景。结果表明,Tan-HzC5酶活性最高,抗病性最好,且Tan-HzC5、NRRSPⅡC0与ReidC2的PPO活性处于同一较高水平;Luda、PFC5的活性最低,与前三者差异极显著;Pn6C4、NRRSPⅠC0和Lan.C2居中。NRRSPⅡC0与NRRSPⅠC0田间表现高抗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Luda高度感病。PPO活性高低与田间抗感病害的试验结果相吻合。


水稻类受体激酶OsBRR1对稻瘟病抗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OsBRR1是LRR-RLKs基因家族中的一员,LRR-RLKs的成员大多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防卫反应。本研究分别对OsBRR1的转基因干涉株系和超表达株系进行了稻瘟病抗病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干涉株系比转空载体和野生型对照株系对具有中等毒性的稻瘟病菌株研54-04显示更强的感病性;而超表达株系对三种不同的强致病力菌株97-27-2、99-31-1与中10-8-14具有显著的抗性。结果表明,OsBRR1的表达与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密切相关,参与调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
禽粪有机肥对土壤锌积累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畜禽粪便有机肥中Zn含量普遍偏高的状况,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开展了鸡粪和鸭粪的施用对土壤Zn积累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鸡粪和鸭粪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Zn含量、有效Zn含量均趋于上升趋势。有机肥鸡粪和鸭粪的施用量与土壤全Zn含量、有效Zn含量的关系均分别符合二次型曲线和线性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的水平。忽略作物收获每年从土壤中吸收带走的Zn量,如果要保证河北省安新县农田100年内土壤重金属Zn含量不超过国家一级土壤标准,鸡粪和鸭粪每年的用量分别应不超过14.3 t/hm2和16.8 t/hm2。油菜Zn含量与土壤全锌含量间呈线性相关。按国家食品锌限量卫生标准规定的蔬菜中锌含量标准,土壤全锌含量应不超过472 mg/kg。


1-甲基环丙烯对砀山酥梨黑皮病的控制效果及机理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砀山酥梨果实为材料,研究了0.5和1.0μL·L-1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2±0.5)℃冷藏梨果实黑皮病发生的抑制效应及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同时分别考察了采收期(9月5日、15日、25日)和贮藏包装方式(纸箱和塑料箱)对1-MCP控制砀山酥梨黑皮病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0.5和1.0μL·L-11-MCP处理均可显著抑制梨果实在贮藏期黑皮病的发生,且1.0μL·L-11-MCP处理效果更佳;延迟采收能显著降低黑皮病发病率,并以9月下旬采收、1.0μL·L-11-MCP处理的果实黑皮病发病率最低(0.0%);1-MCP处理时塑料箱包装和纸箱包装在黑皮病发病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纸箱较塑料箱包装的果实腐烂率高.(2)随着1-MCP处理浓度增加,冷藏过程中梨果皮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对果实丙二醛(MDA)和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细胞膜透性的升高抑制作用加剧,使之维持较高抗氧化活性;同时也抑制了果皮α-法尼烯、共轭三烯含量的上升,且抑制程度越明显,果实黑皮指数越低.研究表明,1-MCP通过保持果皮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法尼烯代谢两条途径共同控制砀山酥梨黑皮病发生;9月下旬采收的果实采用1.0μL·L-11-MCP处理控制黑皮病效果最佳.
关键词: 砀山酥梨 黑皮病 1-甲基环丙烯(1-MCP) 采收期 包装方式 α-法尼烯 共轭三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