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0450条记录
15科温带树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0 CSCD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 1 5科 2 9种 2变种温带树木中的营养贮藏蛋白质 ( VSPs)的分布和形态。结果表明 ,VSPs在树木中的分布可分为 VSPs丰富、贫乏和缺乏 3种类型。同时 ,VSPs有多种形态 ,大致可分为蛋白体状、颗粒状和絮状 3种 ,这些形态的VSPs存在于不同的树木中或同一树种的不同细胞中。VSPs的有无、多少及其形态在不同科树木之间及同一科不同属树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但在同一属树种之间往往是一致的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树木的分类特征。

关键词: 温带树木 营养贮藏蛋白质 细胞学 组织化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与可持续农业

热带农业科学 2000

摘要:论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PM)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IPM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IPM将来的发展趋势是 ,利用各种高科技和传统的手段相结合 ,在有害生物的治理过程中 ,保持环境生态平衡 ,使其符合“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协调的要求

关键词: 有害生物 综合治理 可持续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牧草与草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草地学报 2000 CSCD

摘要:选用热带主要牧草草种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豆科牧草氮和钙的浓度显著高于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耗氮量虽然比禾本科牧草多 ,但由于豆科牧草具有固氮作用 ,因而对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消耗量却比禾本科牧草低

关键词: 热带牧草 草地 持续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胺在RRIM600橡胶树割面上的分布及与割胶的关系

热带作物学报 2000 CSCD

摘要:分别以3割龄和6割龄RRIM600胶树为材料比较了多胺在割面与非割面、高割线与低割线上的分布差异,并讨论其与割胶的关系。胶乳中含有Put、Spd和 Spm 3种多胺,以Put含量为主。割面上的Put和总PAs含量高于非割面。割面上离割口越近Put含量越高,其生物合成越活跃;非割面上的Put及其它多胺垂直变化不大。低割线上的各类多胺含量均高于高割线。割胶促进排胶,也促进多胺的生物合成。

关键词: RRIM600 橡胶树 割胶 多胺 腐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叶枣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中国南方果树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1 盲椿象 (CampylommalividicornisReuter)1.1 特征及发生规律 盲椿象属半翅目盲蝽科。在胸部腹面反足基节旁具臭腺开口 ,能放射挥发性臭液 ,因此又称“臭屁虫”。盲椿象触角 4节 ,无单眼和喙。前胸背板前缘常有横沟划分出一个狭的区域 ,称领片。前翅分为革片、爪片、楔片及膜质部 ,在膜质部有 1~ 2个翅室 ,其余翅脉消失。盲椿象体型甚小 ,早期发生为害时 ,成、若虫躲于嫩梢缝隙内 ,不易为肉眼察觉。此虫在枣园普遍存在 ,全年均可发生。于干旱而阴爽的秋冬或春夏之交发生较多 ,平均每一芽体便有一只盲椿象。盲椿象多为害枝梢、顶芽及新叶 ,使新芽或幼叶萎缩、变形 ,生长停止。1.2 防治 人工防治可在成虫春季出蛰活动前 ,彻底清理果园内及附近的杂草、枯枝落叶 ,集中烧毁或深埋 ,消灭越冬成虫 ;9月间树干上束草 ,诱集越冬成虫 ,清理果园时一起处理。化学防治重点在越冬成虫出蛰后和第一代若虫。常用药剂有 50 %敌敌畏 10 0 0倍液 ,90 %敌百虫 10 0 0倍液 ,50 %马拉硫磷乳油 150 0倍液 ,50 %三硫磷 2 0 0 0倍液 ,4 0 %乐果乳油 10 0 0倍液 ,50 %对硫磷乳油 30 0倍液等。2 星天牛 [Anoplophoramalasiaca (Thompson) ]2 .1 形态及习性 成虫背部有光泽 ,足与鞘翅均有星状的白色斑点。前胸背部极具光泽 ,两侧有突出的角。鞘翅基部有细瘤 ,中间凹陷 ,两边隆起。颜面、足及虫体腹面有灰色毛。头部向下垂直。触角长于体长 ,每节基部白色。卵椭圆形 ,初产时乳白色 ,后转黄褐色 ,如米粒大。老熟幼虫乳白色 ,前胸最大 ,背、侧腹面有黄褐色斑纹 ,背面斑纹呈凸字形 ,胸足退化。幼虫期 10个月 ,在蛀食隧道内越冬 ,来春化蛹。蛹乳白色 ,头、触角、口器及足等均可自由活动。羽化后 ,在树皮内静止一段时间后 ,咬圆孔外出。成虫平时栖息于枝叶上 ,咬食嫩枝表皮及叶片致使嫩枝枯死。成虫在根部附近产卵 ,以口器咬破树皮呈一“T”形裂缝 ,伸入产卵管产卵。幼虫孵出后于皮层内蛀食 ,形成马蹄状隧道 ,并向外穿凿小孔排粪。幼虫继续蛀食为害木质部 ,造成枝条干枯或被风吹折。成虫多出现于 4~ 9月 ,成虫寿命约 1个月。2 .2 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管理 ,保持树干光滑 ,减少成虫产卵 ,也可于成虫栖息时捕杀。“夏至”前后及时用利刀削除虫卵。幼虫初发期 ,注意及时晾蔸 ,检查星天牛的虫孔虫粪 ,消灭幼虫于皮下初期为害阶段。亦可利用星天牛在树蔸皮下蛀食时期较长的特点 ,及时用钢丝钩杀 ,或用棉花蘸杀虫剂 ( 80 %敌敌畏乳油或 4 0 %乐果乳油 5~ 10倍液 )塞入虫孔 ,再用泥土封口 ,使幼虫中毒死亡。3 柑桔叶螨 [Panonychuscitri (McGregor) ]3.1 为害状 柑桔叶螨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雌螨产卵于叶片中脉基部、两侧 ,叶柄 ,嫩枝及果面 ,卵孵化后若螨、成螨食害叶片。被害处叶绿素消失 ,变成褐色或红褐色 ,叶片转成黄色 ,终至落叶。为害果实时 ,于果面产生粗糙褐色疤痕 ,影响果实品质。3.2 形态 成螨体呈卵圆形 ,红色至紫红色 ,背部刺毛基部突起 ,呈灰白色 ,足 4对 ,体长约 0 5mm。卵红色 ,有光泽 ,球形 ,稍扁 ,由尖端放射出 10~ 12条丝质卵柱。附于卵的四周 ,卵直径约 0 13mm。若螨形似成螨 ,体长约 0 2~ 0 3mm。3.3 习性 每年发生数十代 ,终年为害 ,可寄生于叶片的上表皮 ,尤其在温暖干燥的气候或靠近柑桔园越易发现。雌雄螨交尾后 ,雌螨每天产卵 2~ 3粒 ,一生可产 30~ 4 0粒。成螨寿命约 18天 ,完成一代约需 2 1~ 35天。其族群密度常在 2~ 6月和 10~12月出现两次明显高峰。3.4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可用 2 0 %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 60 0~ 80 0倍液、2 0 %杀螨酯可湿性粉剂60 0~ 80 0倍液 ,其他药剂包括 2 0 %三氯杀螨醇 70 0倍液 ,克螨特、代森锌、柴油机油乳剂、2 0 %双甲脒150 0倍液 ,三环锡 30 0倍液 ,0 2 5%~ 0 5%苦楝油等。生物防治可利用食螨瓢虫和捕食螨。4 桔粉蚧 [Planococcuscitri (Risso) ]4.1 为害状 桔粉蚧为害叶片、果实 ,成虫及若虫皆密集于枝条、叶腋、果实 ,或潜伏于开裂皮层下 ,并能排泄粘液 ,诱发煤烟病 ,引来蚂蚁共生。被害叶卷缩 ,生长不良 ,并影响果实品质。4 .2 形态 雌成虫长卵圆形 ,淡黄色 ,体长 1 2 4~3 38mm ,体被白色粉状蜡质物 ,体侧具 17对短蜡毛体末端一对蜡毛最长 ,雌成虫无翅 ,但复眼、触角及足均可见 ,口器发达 ,呈长丝针状 ,位于前胸足间。雄成虫体长形 ,暗褐色 ,触角、复眼各 1对 ,胸足 3对 ,中胸翅 1对 ,白色透明 ,后翅为平衡棒。若虫黄色 ,经 3次脱皮成成虫。4 .3 习性 每年发生 8~ 9代 ,完成一世代夏季需2 6天 ,冬季需 55天。雌虫成熟后 ,自尾端分泌绵絮状白色蜡质于卵囊 ,尔后产卵于囊内。雌虫一生可产卵 2 34~ 50 7粒。卵长圆形 ,淡黄色 ,表面光滑 ,卵期 2~ 8天。大多在果实期为害 ,该虫在此期间产卵繁殖 ,群集为害 ,并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4 .4 防治方法 苗木可用溴甲烷熏蒸消毒。果园化学防治可在卵孵化盛期喷药 ,每隔 10~ 15天一次 ,连续 2~ 3次 ,药剂有 4 0 %氧乐果 80 0~ 10 0 0倍液 ,50 %马拉硫磷 80 0倍液 ,2 5%亚胺硫磷 4 0 0~ 60 0倍液 ,2 5%杀虫净 4 0 0~ 60 0倍液 ,松碱合剂 (烧碱∶松香∶水 =2∶3∶10 ) 10~ 15倍液。也可利用天敌台湾小瓢虫 (ScymnusSodalisWeise)或小毛瓢虫 (ScymnusSp )进行控制。5 叶蝉 [Quadriaparkistanica (Ashmead) ]5.1 为害状 叶蝉主要为害叶片 ,成虫及若虫主要于叶片背面吸食 ,初期在叶面上产生黄色斑点 ,严重时会使叶片枯萎。虫体小 ,酷似一般作物上的小绿叶蝉 ,只是黄翅上有多个斑点。除 3月修剪期外 ,终年可见其为害 ,其发生从 7月开始增加 ,至 9月达高峰期 ,以后温度降低其密度下降。5.2 防治方法 对越冬卵量较大的树 ,特别是幼树 ,宜用小木棍将产于树干上的卵块凿死。在成虫期用灯光诱杀或用蘸有粘水或稀胶的纱布网在树杈间来回网捕。在若虫期和成虫产卵前期可喷药防治 ,可用松碱合剂 2 0倍液 ,50 %对硫磷 2 0 0 0倍液 ,50 %内吸磷 70 0 0倍液或 4 0 %乐果乳油 150 0倍液。6 小白纹毒蛾 (NotolophorusaustralisPosticus)6.1 为害状 小白纹毒蛾主要为害叶片和幼果。成虫昼伏夜出 ,产卵于叶片边缘 ,为卵块状 ,上覆雌蛾的黄色鳞毛。初孵幼虫群集取食叶片表皮 ,3龄后分散 ,找寻新的部位如花穗或幼果。幼虫刚毛有毒 ,皮肤触及会发生红肿痒痛。6.2 形态及习性 雄成虫体长 1 1~ 2 5cm ,翅展2 4~ 3 4cm ,前翅上有暗色条纹。雌成虫翅退化 ,全体黄白色 ,长椭圆形 ,体长约 1 4cm。卵白色光滑 ,顶部有淡绿色环纹 ,卵产于雌虫之茧囊上 ,为不规则卵块 ,每一雌虫可产卵 4 0 0~ 50 0粒。幼虫头部红褐色 ,臀部淡赤黄色 ,全身有许多长毛瘤 ,体长 2 2~3 0cm。蛹黄褐色 ,雄蛹纺锤形 ,略扁 ,长 1 1cm ,翅芽长及第 5腹节后缘 ;雌蛹长椭圆形 ,翅芽仅及第 2腹节中部。6.3 防治方法 可收集卵块 ,集中烧毁。化学防治可选用 2 5%溴氰菊酯 60 0 0倍液 ,75%辛硫磷乳油2 0 0 0倍液 ,50 %敌敌畏乳油 10 0 0倍液 ,2 5%敌百虫粉剂等。7 黄毒蛾 [Porthesiataiwan (Shiaki) ]7.1 为害状 黄毒蛾是目前毛叶枣常见的一种虫害。卵产于叶背 ,幼虫孵化后 ,起初在叶背为害 ,剥食叶肉 ,至 3龄时 ,逐渐向叶缘为害 ,并各自分散。除为害叶片外 ,也为害花果。幼果被害后成锈果状 ,极大影响外观品质。幼虫及茧上的毛有毒 ,皮肤接触后立即红肿发痒。7.2 生态习性及形态 一年发生 8~ 10代 ,以 6~ 7月族群密度最高。成虫昼伏夜出 ,卵产于叶背 ,卵块成带状 ,2 0~ 80粒一块 ,分为两排 ,上覆黄色鳞毛。雄成虫比雌成虫大 ,体长 9~ 12mm ,翅展 2 6~ 35mm ,头、触角、胸及前翅皆黄色 ,腹部末端有淡黄色毛块。卵球形 ,初为淡黄色 ,孵化前褐色 ,表面有不规则短隆起线 ,直径 0 8mm。幼虫体长约 2 5mm ,橙黄色 ,头褐色。胴部两侧带有赤色刺毛块 ,背部黑色 ,背线为宽纵带 ,中央有赤色纵线 ,第四、五节背部中央各有一个黑色大毛块。7.3 防治方法 消除树皮裂缝及杂草间的虫茧 ,及时摘除有卵块的叶片并烧毁。用 80 %敌敌畏 60 0~80 0倍液、50 %杀螟硫磷 10 0 0倍液等喷施 ,每 10天一次 ,共 2~ 3次 ,防治效果较好毛叶枣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雷新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湛江524091 @臧小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湛江524091“九五”农业部重点攻关课题!“毛叶枣开发利用”子课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园蚧名录

热带农业科学 2000

摘要: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 ,整理鉴定出我国芒果园蚧虫 5科 4 5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属植物抗黑痘病基因的RAPD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野生葡萄部分种和株系、欧洲葡萄及其杂种、葡萄种间杂交组合毛葡萄商-24x欧洲葡萄龙眼的F_1群体对黑症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中国野生葡萄的部分种和株系对黑痘病表现了高度的抗性。种间杂交后代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欧亚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抗病和感病两种类型。欧美杂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症病的抗性只存在抗病程度的差异。运用RAPD技术,采用集群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的方法进行葡萄抗黑痘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获得了与抗病基因相连锁的RAPD标记:OPV02-600和OPJ13-300,并在杂种后代、葡萄野生种、河岸葡萄和欧洲葡萄中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葡萄 抗黑痘病 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榈科观赏植物对湛江地区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热带农业科学 2000

摘要:研究了棕榈科观赏植物的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表现情况 ,评价了其在湛江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 :棕榈科观赏植物种子的萌发不仅与种属类型有关 ,也与其成熟程度、采后处理与贮藏等环节有关 ;棕榈科观赏植物苗期生长缓慢 ,年增高 2 0~ 50cm ,年抽生叶片 2~ 5片 ;大多数棕榈科观赏植物能适应湛江地区的气候 ,但台风和冬季短期的低温霜冻对小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棕榈科植物 观赏植物 气候 适应性 湛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植甘蔗新台糖1号高产栽培生态学研究──Ⅲ.高产调控技术及其效果

热带作物学报 2000

摘要:研究地膜覆盖、种植形式、施肥种类对蔗园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分析不同措施对系统环境因子及甘蔗生长、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儋州蔗区效果不佳;浅沟单行的种植形式有利于甘蔗群体的生长;采用合适的施肥配比可大大节约施肥成本。

关键词: 地膜覆盖 种植形式 专用复合肥 甘蔗 产量 糖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处理后芒果、香蕉果皮PAL活性变化与炭疽病发生的关系

热带作物学报 2000 CSCD

摘要:热处理后芒果、香蕉果实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与炭疽病发生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果实采后经热处理或接种炭疽病菌均可诱导芒果、香蕉果实果皮PAL活性提高,处理后 2 d,果皮PAL活性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热效应的减弱,果实的后熟,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果实完熟时达最低值,然后随着炭疽病的出现,PAL活性又有所上升。经热处理的果实,贮藏期间炭疽病发生速度较慢,发病率低,果皮PAL活性处于最低值。

关键词: 热处理 芒果 香蕉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炭疽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