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提升抗逆力: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生计系统“风险-脆弱性”应对策略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阶段实施的两大战略任务,脱贫攻坚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问题,但农村生计系统中深层的风险脆弱性问题仍然存在,乡村振兴正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有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应对农民生计系统的风险与脆弱性。风险与脆弱性是农村生计系统中相互关联程度很高的一对概念,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构建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生计系统"风险-脆弱性"整合性分析框架,可以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单元分析嵌入中国乡村生计系统中的"风险-脆弱性"的各种表现,并从建立风险意识、加强预警预报、提高抗逆保护、提升农户生计能力和开展救助保障等方面提出立体式、全过程农民生计抗逆力提升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战略指向与政策选择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追求,相对贫困问题将凸显出来并将长期存在。相对贫困较绝对贫困表现出新的特点,贫困治理也将面临新的难点和挑战。文本探讨了如何巩固已取得的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效展开即将迎来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难题。乡村振兴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文本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分析了未来相对贫困的基本表现,提出了2020年后相对贫困治理的五个战略指向,并从制度化建设、巩固脱贫成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贫困人口及贫困社区内生动力和推进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行为能力如何影响农户的差别化生产?
《农村经济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把社会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理论引入到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下,以生产歧视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行为能力对农户差别化生产的影响机理,采用二元Logistic构建基于农户行为能力的差别化生产的理论模型,对新疆403份农户样本数据进行运算,探讨农户行为能力与其差别化生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户不同层次的行为能力对其差别化生产模式的采用产生不同的影响,务农年限、健康禀赋和受教育水平对其采用差别化生产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人口压力和对食品安全法规的了解程度却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收入结构和是否参加产业链组织的绿色生产分别产生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因此,基于农户不同层次的行为能力,加大对农户生产行为进行引导,加强绿色生产技术与模式的普及,并加大制度供给、创新农村组织机制以有效破解差别化生产的AB模式,把大量的小农户引入到安全农业的发展道路上,进而实现食品安全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关键词: 农户行为能力 差别化生产 生产歧视 生存理性 经济理性


耕地质量保护补偿标准测算及方案设计:新疆例证
《农村经济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运用CVM方法和农户调查数据,测算新疆各区域耕地质量保护的补偿标准,基于区域差异设计新疆补偿实施方案,构建补偿机制运行的支持体系。研究表明,新疆各区域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支付意愿和方式偏好差异较大,基于农户支付意愿水平和耕地保护投入,测算南疆补偿标准为221.77元/亩,北疆和东疆分别为130.27元/亩、125.29元/亩;补偿方案中,补偿标准按照区域差异和耕地等级分区分级实行,补偿对象以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为主,补偿方式采用资金补偿、技术补偿、项目补偿等多种方式进行,补偿资金来源按照区域差异多级政府分摊;最后,构建多方参与式管理体系、多渠道金融支持体系、多样化技术支持体系、耕地资源信息支持系统和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体系,组建新疆补偿机制运行的支持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追溯与反思
《农业经济问题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从历史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和归纳演绎法,追溯中国从先秦时期至清朝的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演进过程,以形成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为当今社会食品安全治理提供镜鉴,推动中国食品安全制度建设。研究表明:中国历朝历代关注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形成了丰富的成果;政府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主体,治理功能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完善;中国历朝历代重视食品安全的法治治理,并在礼法合治的框架下形成了治理结构的多重格局;中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主体在历史演变中呈现多元化特征;食品生产与经营主体的行为分化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当下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如何加强生产源头的环境治理、优化生产与流通主体行为规范以及强化食品的营养功能应得到重视。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服务问题研究——来自陕西省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据
《世界农业 》 2019 CSSCI
摘要:农民组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农民组织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服务影响着农户组织化水平,因此本文基于陕西省49家合作社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前基础、产中服务、产后条件、销售能力4个组织化服务的现状,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服务程度依然不高,合作社的组织化实际业务仅体现在产前服务及农资统一采购环节,而农产品深加工、分拣定级、统一销售及农产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农民组织化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初级农产品生产居多,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缺乏。并根据结论提出陕西省未来农民组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现阶段农民组织化仍然要依托合作社,紧跟市场新态势,利用网络迅速获得市场销售信息,发挥其有效中介的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销售流通环节的服务,帮助农民学习新技术,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


三权分置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支付意愿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基于新疆农户调查数据,研究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的支付意愿和支付方式偏好,比较耕地流转农户与非流转农户支付意愿和支付方式偏好的差异,并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88. 87%的农户愿意为保护耕地质量支付劳动或资金,农户资金支付意愿水平为89. 82元/亩,劳动支付意愿水平为6. 94天/亩,综合支付意愿水平为294. 56元/亩。非流转农户偏好于劳动支付方式,流转农户偏好于资本支付方式,流转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综合支付意愿水平显著低于非流转农户。影响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是耕地特征和政策因素,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熟悉程度、参与订单农业生产、农户身体健康程度等因素。新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应该提高补贴标准,采用资金补贴、物化补贴、技术补贴等多种方式进行。
关键词: 耕地质量保护 支付意愿 农地产权 条件价值评估 农户


认知视角下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
《农村经济 》 2018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农户是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道防线,研究生产源头的农户生产行为成为破解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新疆403份农户样本数据,以农户对相关法律政策、耕地质量保护和农业投入品应用的认知为重要支撑,构建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及分析框架,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是否推广过绿色生产模式、是否知道种粮补贴变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偏好、是否使用过劣质农药与化肥、药肥减施偏好对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民族身份、收入结构、耕地细碎化程度以及人均实际耕地面积也表现出良好的显著水平。因此,加强农户对农业生产的制度环境、产地环境、生产要素等客观因素的认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工作提升土地规模化生产、加大引导农户向非农产业转移、创新组织机制实现广大小农户与安全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有助于调动农户参与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其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向生产行动的转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差异分析
《改革 》 2018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基于新疆584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并借助Poisson回归实证分析农户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因素,重点探讨土地流转背景下耕地流转农户和非流转农户技术采纳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农户对各类技术采纳行为差异较大,农地流转后规模经营促进了流转农户资源节约型耕地保护技术和机械化耕地保护技术采纳,但是流转农户在种植绿肥、有机肥施用方面积极性不足,需要加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的支持;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用程度;法律和环境认知、政策因素和产业化组织协作对农户技术采纳产生重要因素,而且对流转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更为敏感。


新疆南疆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CSSCI
摘要:近年来,新疆南疆面临着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新趋势,为了达到精准脱贫、以产促稳、全面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户积极性的目的,急需构建"多元化服务主体协同发展、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全程化",且具有南疆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新疆南疆农业发展的核心骨架。因此,文章通过理论梳理,从农资供应服务、产品的流通服务、农业社会的基础性服务和保障性服务等几个方面总结了21个影响子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得出这些因素对新疆南疆农业社会化服务影响的权重,从而得到影响新疆南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为提升新疆南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出了完善新疆南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 新型农业社会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指标 种植规模 层次分析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