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白洋淀芦苇田常见杂草种类及发生情况调查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白洋淀芦苇田杂草的发生情况,2008-2009年在白洋淀的6个乡(镇),采用随机取点和倒置"W"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白洋淀芦苇田杂草种类及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确定白洋淀芦苇田常见杂草29科103种。相对多度在10%以上的有十种杂草,它们是狗尾草、野大豆、大狼把草、葎草、盒子草、牛鞭草、虉草、荠菜、犁头草和水蓼。白洋淀芦苇田杂草群落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不同区域优势杂草种类差异很大;牛鞭草、虉草、萝藦、大刺菜、白茅等多年生杂草种类多;盒子草、葎草、野大豆、萝藦、打碗花等藤本类杂草为害严重;虉草、大狼把草等新的苇田杂草增多并且为害严重。

关键词: 白洋淀 芦苇田 杂草种类 杂草发生情况 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烯酰吗啉与百菌清复配对辣椒疫霉菌的增效作用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离体试验测定烯酰吗啉与百菌清复配对辣椒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毒力发现,在烯酰吗啉与百菌清11个不同复配组合中,最佳配比为1∶11,其对抑制辣椒疫霉菌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4,2.37,1.8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以1∶9和11∶1复配时,分别对抑制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59,1.50;采用小株喷雾法测定了烯酰吗啉与百菌清的两种复配组合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和持效期。复配比例为11∶1时,10,5,1mg/L3个浓度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单剂处理,并且在用药后第14天时,10mg/L相对防效依旧高达67.50%,用药间隔期可达14d;复配比例为1∶11时,10mg/L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显著高于烯酰吗啉相同浓度处理,持效期也延长2~3d;与百菌清相同浓度相比,其预防效果也相对较高。

关键词: 烯酰吗啉 百菌清 辣椒疫霉菌 增效作用 预防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南地区不同产量类型夏大豆根系空间分布变化

大豆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在冀中南地区夏播表现相对高产和低产的共1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别自出苗后18、30、45和65 d,测定大田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探讨大豆产量与根系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不同产量类型大豆根系在土层中的动态分布不同,在生长中后期,相对低产品种的根鲜重、根长、根表面积趋向于集中在浅层,而相对高产品种的根系性状在深层比例增加,同时相对高产品种的根系活力在较深土层内亦显著高于相对低产品种。深层根系性状及相对值表现出与产量较高的相关性,特别是10~20 cm土层内各根系性状的相对值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高产品种根系性状表现的空间分布特点可能是其在旺盛生长过程中抗御表层土壤养分匮乏的风险,从而保持根系较长功能期,最终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夏大豆 产量类型 根系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AtJ50基因表达特性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拟南芥野生型和AtJ50∷GUS转基因株系为材料,通过半定量RT-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法探索AtJ50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表明:(1)AtJ50基因在根、茎、叶、花和果实中都有表达,花和叶中表达最高,茎和根中次之,成熟的长角果中几乎没有表达;随着植株的成熟和衰老,AtJ50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下降。(2)半定量RT-PCR法分析结果表明,AtJ50基因表达受0.2 mol.L-1的NaCl诱导,随着NaCl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增加,12 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24 h后又有所下降;水分胁迫也可诱导AtJ50基因的表达,水分胁迫0.5 h后AtJ50基因表达量开始增加,1 h后达到最高,2 h后又开始下降。

关键词: 拟南芥 AtJ50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脂肪酸组份相关、变异特点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314份大豆品种材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变异特点及其与蛋白、脂肪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豆品种具有亚油酸含量高且变异幅度小,亚麻酸含量变异程度较大的特点;5种脂肪酸成分间以及与蛋白、脂肪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之间的相关关系,受环境影响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变异主要来自生态类型间的差异:油酸平均含量最高为南方春大豆,最低为长江春大豆;亚油酸平均含量最高为长江春大豆,最低为南方春大豆;亚麻酸平均含量最高为长江春大豆,最低为南方夏大豆;育成品种比地方品种变异幅度小;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与品种来源和生态类型均无密切联系。本研究筛选出一批具有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等不同特点的优质品种资源。研究结果可为大豆的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及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脂肪酸组分 生态类型 相关性分析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脂酶C特异性抑制剂U-73122对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毒素活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通过降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产生IP3和DAG两个第二信使分子,分别激活下游的Ca2+途径和蛋白激酶C。研究表明,PLC与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及发育过程有关。利用PLC特异性抑制剂U-73122初步研究了玉米大斑病菌PLC的功能。结果显示,U-73122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的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抑制剂浓度升高而增强;并且可引起芽管的缩短和不规则膨大。此外,U-73122也可以导致病菌粗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明显降低。由此说明PLC可以通过影响菌丝及芽管的极性生长,而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菌丝及分生孢子发育;同时参与病菌的毒素合成。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磷脂酶C U-73122 分生孢子 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荷斯坦牛BOLA-DRB3外显子2的PCR-SSCP多态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PCR-SSCP法对中国荷斯坦牛BoLA-DRB3基因的外显子2进行多态性分析。在223个个体中共获得10种等位基因,其中D等位基因频率最高为0.2287,A等位基因频率最低为0.0135;等位基因型18种,其中FG基因型频率最高,为0.1256,其次为HH,基因型频率为0.1121;ML基因型频率最低,为0.0045。另外分析发现,在不同家系中,DRB3基因外显子2等位基因具有特异性,等位基因的类型和频率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D等位基因对305d产奶量和305d乳蛋白量有明显的负效应,ME基因型个体305d乳脂量显著低于其他个体。结果表明中国荷斯坦牛的BoLA-DRB3外显子2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并具有家系分布的特异性。

关键词: 中国荷斯坦牛 PCR-SSCP BoLA-DRB3外显子2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小麦主推品种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培育抗穗发芽品种,对我国10个小麦主产省份的75个品种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同时利用3个分子标记Vp1B3、Xbarc310和Barc294对上述品种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存在明显差异。Vp1基因的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关系不密切,Vp1B3标记难以用于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筛选。主效QTL(QPhs-3AS)与种子休眠关系密切,Xbarc310和Barc294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选择的重要参考,且Barc294较Xbarc310的选择效果好。上述结果为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的改良和推广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分子标记

NaCl胁迫对不同苜蓿种质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来自俄罗斯的48份苜蓿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法,在0.3%,0.4%,0.5%,0.6%NaCL胁迫下,通过测定不同种质的存活率、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等形态指标,分析了不同NaCl浓度胁迫对苜蓿种质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引进种质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供试苜蓿种质的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材料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试验共筛选出ZXY05P-776、ZXY05P-1026、ZXY05P-1091、ZXY05P-1104、ZXY05P-1040、ZXY05P-785、ZXY05P-809、ZXY05P-857、ZXY05P-820、ZXY05P-1115、ZXY05P-1140、ZXY05P-1232、ZXY05P-1215、ZXY07P-3537等15份耐盐性较强的种质。

关键词: NaCl胁迫 苜蓿 苗期 耐盐性 综合评价

干旱胁迫下胶质苜蓿内源激素及解剖结构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苜蓿的抗旱性,采用室内盆栽法,人工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对俄罗斯引进的3份胶质苜蓿的内源激素和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供试种质叶片ABA、IA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GA3和ZR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种质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干旱胁迫下4种内源激素的协调总趋势是向着气孔关闭、促进根系发展的方向进行;同时对3份胶质苜蓿种质叶片解剖结构研究表明,供试种质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厚度比等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以ZXY06P-2533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叶片结构紧密度和叶脉突起度等值均为最大。试验得出3份种质抗旱性强弱顺序为:ZXY06P-2533>ZXY06P-2658>ZXY06P-2636。

关键词: 干旱胁迫 胶质苜蓿 内源激素 解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