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碘-碘化钾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离体萌发法对花粉活力进行了室内测定,并与大田测定结果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碘-碘化钾法不适合于测定玉米花粉活力,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离体萌发法能有效测定玉米花粉活力,TTC法来测定花粉的活力最为简单、准确。


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小麦对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的综合反应,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分别采用1(CK),2,4,6,8 g/L 5个矿化度咸水对石家庄8号、衡观35、山融3号、衡观136和沧6004 5个小麦品种进行灌溉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株高、生物量、叶面积和群体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降低;比叶重(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千粒重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呈现升高趋势。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适度的咸水一定程度上塑造合适的株型。灌溉水的盐分对小麦群体的影响是造成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采用具有一定株高和分蘖成穗率强的小麦品种,适当加大播量是提高咸水灌溉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


SSR标记分析种子老化及繁殖世代对大豆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大豆品种中黄18为试验材料,利用60对SSR核心引物对经过不同老化时间处理的群体及其繁殖后代群体进行遗传完整性分析。经过老化处理的群体及其繁殖子代群体与未经老化处理的对照群体相比,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经过老化处理种子及其繁殖子代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不大。未经老化处理、发芽率为98%的对照群体(G_0-1)与其繁殖一代、繁殖二代群体相比,等位变异数、遗传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和稀有等位基因数没有显著差异,且遗传一致度相对较高;而经过老化处理、发芽率低于85%的群体(G_0-3和G_0-4)及其后代繁殖群体与对照群体相比,等位变异数、遗传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和稀有等位基因数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且遗传一致度相对较低。因此,种子老化较繁殖世代对大豆种质群体的遗传结构影响更大。
黄瓜种子萌芽期抗旱指数测定与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河北省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目前河北省设施蔬菜面积居全国第2位,其特点是产量高、耗水量大,河北省又是资源性缺水的省份,干旱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可


不同高丹草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草地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全生育期田间模拟干旱法,设置"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从生长发育特性、品质以及产量性状方面研究了自育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新品种(冀草1号、冀草2号)与生产中主推品种(皖草3号、乐食、健宝)在抗旱性上的差异,借鉴小麦抗旱鉴定技术规范中的抗旱指数(Drought index,DI)对参试品种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各单项指标的性状抗旱系数(Drought resistance coefficient,DRC)显示干旱胁迫降低了植株株高、草产量、鲜干比及粗蛋白含量,增加了主茎糖锤度含量,对茎叶比影响较小;相同指标的性状抗旱系数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性表现不同。运用DI得出,鲜草产量下各品种抗旱性排序为冀草1号>冀草2号>乐食>健宝>皖草3号,干草产量下各品种抗旱性排序为冀草1号>皖草3号>冀草2号>乐食>健宝。


中国杏自交不亲和花粉特异SFB基因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花粉SFB基因的同源扩增结合内切酶酶切的方法,在9个中国杏品种中首次克隆了6个花粉SFB基因,对应花柱S-RNase基因序号将其分别命名为Par-SFB8、Par-SFB9、Par-SFB11、Par-SFB17、Par-SFB23和Par-SFB26,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分别为EU652883、EU935588、EU652884、EU652885、EU652886和EU652887。序列分析表明杏的花粉SFB基因具有蔷薇科李属植物SFB基因的典型结构特征;其内含子位于5′端非翻译区,长度90~108bp,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3.9%~93.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表明,杏花粉SFB基因的种内同源性为73.7%~85.3%;与李属其他植物花粉SFB基因的种间同源性为75.2%~97.7%。利用特异PCR扩增进一步确定了杏的S9、S11、S17和S26单元型花柱S-RNase与花粉SFB基因间距离,表明花柱S-RNase与花粉SFB基因紧密连锁;同时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确定SFB基因在花粉组织中特异表达。以上结果说明获得的SFB基因为杏的花粉候选S基因。


不同基因型小黑麦苗期耐盐性的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小黑麦苗期耐盐性差异,以8个不同基因型小黑麦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NaCl(0、50、100、2003、00 mmol.L-1)处理三叶期幼苗,15 d后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除50 mmol.L-1NaCl处理外,随NaCl浓度的升高,供试小黑麦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升高,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也大幅度上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根系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以上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得出,耐盐性强的品种为NTH1048和NTH1887,劲松49、黔中3号、中新830属于盐敏感品种。


黄冠梨采后1-MCP和CaCl_2处理对品质和果皮褐斑发生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后黄冠梨进行1000nL·L-11-MCP熏蒸(1-MCP)、4%CaCl2(Ca)浸泡和二者结合(1-MCP+Ca)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未进行1-MCP、Ca处理)相比,Ca、1-MCP和1-MCP+Ca各处理保持了冷藏期间黄冠梨果实较高的硬度、可滴定酸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果皮褐斑指数,但对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影响较小,并不同程度降低了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峰值,还显著降低了果皮可溶性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抑制果皮细胞膜透性和H2O2含量的升高,但对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小。Ca、1-MCP+Ca处理显著提高了果皮和果肉中钙含量。综合看来,以1-MCP+Ca处理对维持冷藏期间果实品质的效果最好。1-MCP和Ca(主要是Ca)抑制果皮酚类物质生成和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是其明显减少黄冠梨果皮褐斑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