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栽培的8个西葫芦品种为试材,在日光温室中对影响西葫芦株型的14个形态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西葫芦株型的主要形态指标,探讨了西葫芦株型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西葫芦株型的主要指标是株高、茎节长、平均叶面积、功能叶片数和叶片倾角;通过聚类分析把参试品种分为两类4个亚类,即矮蔓Ⅰ(Ⅰ1和Ⅰ2)和半矮蔓Ⅱ(Ⅱ1和Ⅱ2)。株型对西葫芦产量形成有较大影响,半矮蔓品种总产量显著高于矮蔓品种,产量差异主要在生育后期形成。通径分析表明茎节对产量具有较大调节作用,功能叶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达1.2380。在日光温室高产西葫芦育种和栽培中,要注重构建功能叶片数达12片以上、平均叶面积达700~800cm2、节间长平均在3.3cm左右、上层叶倾角在45°~66°之间的株型,以获得较高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西北莜麦引种试验及应用评价
《山西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3年的引种观察、产量比较、小面积示范结果,客观地反映出晋西北当前的莜麦生产水平,单产平均达2164kg/hm2。鉴定筛选出适应性好、稳产、高产的莜麦品种坝莜3号、白燕2号、坝莜8号、坝莜10号。并根据地域气候差异,提出应用推广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组合F_2胞囊附着量差异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选择4对均由高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源和非抗源亲本组成的杂交组合,对其后代胞囊附着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抗源亲本灰布支、应县小黑豆和交城黑豆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稳定,胞囊附着量在1.08~3.25个之间;非抗源亲本对胞囊线虫的反应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对后代的胞囊附着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4个非抗源亲本中,晋豆19号、晋豆23号、汾豆46号和中作88D09胞囊平均附着量分别为15.36,18.31,17.83,69.50个,F2胞囊平均附着量分别为15.31,35.04,29.93,45.88个,变异系数分别为11.78%,25.23%,22.89%和29.57%,单株胞囊附着量≤5个的比率分别为15.34%,4.62%,7.05%,1.6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井灌区降水量的特征分析及灰色预测
《山西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根据太原盆地井灌区54年(1954—2007)降水量的数据,利用滑动平均法进行趋势分析,利用滑动t检验法计算统计量t,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太原盆地井灌区近54年降水量为递减趋势;1985年的统计量t达到极大值,且超过了信度α=0.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近54年来太原盆地井灌区年降水量在1985年前后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此外,1954—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太原盆地井灌区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1.23%集中在6—9月份,1.49%集中在12,1,2月份,多年各月降水量均有较大变动,其中12月份CV=1.4,1月份CV=1.09,2月份CV=1.08,均属于强变异性。最后利用灰色系统GM(1,1)的分解模型、降水量的长期趋势量x(0)(t)、周期波动量E(t)i以及随机变化量R(t)对井灌区降水量进行预测,经过检验模型精度有明显的提高,预测数据可以作为预测井灌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基础数据,并且可以为井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